球磨號巡洋艦

球磨號巡洋艦

球磨級輕巡洋艦是日本海軍繼天龍級之後所生產的第一型五千噸級輕巡洋艦,排水量從天龍級的3000噸一口氣躍升到5100噸,而航速也由33節提升到36節。成為日本海軍以後五千噸級輕巡洋艦的標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球磨號巡洋艦
  • 外文名:KUMA
  • 排水量:5100噸
  • 航速:36節
  • 國家:日本
  • 類型:五千噸級輕巡洋艦
  • 服役時間:1920年8月31日
  • 戰沉時間:1944年1月11日
發展沿革,技術特點,性能數據,服役事件,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在日本建造兩艘三千噸級輕巡之後,馬上意識到美軍正在建造的奧馬哈級輕巡洋艦,以及英國海軍建造的輕巡洋艦C型及D型戰鬥力遠超三千噸輕巡洋艦,所以日本海軍決定建造一型五千噸級的輕巡洋艦。
球磨號巡洋艦
在當時的八八艦隊計畫案中原本計畫建造八艘三千噸級輕巡洋艦,後來改成只建造兩艘,這就是天龍號以及龍田號,並將後續生產轉向了五千噸級的新型輕巡洋艦,也就是球磨級輕巡洋艦。
由於八八艦隊案中建造的主力艦有高速化的傾向,所以本級艦也十分重視航速的問題。其採用了大馬力的主機用以增加航速,但是在建成後發現輪機部分常常損壞,所以雖然對外誇大稱具有36節的航速,實際航速卻只有約35.5節。此外,為了增加航速,減小阻力,球磨級採用了長寬比極大的船身,這使得球磨級看起來十分的狹長,據說常備狀態的全長足以跟英國戰列艦無畏級所匹敵。
球磨級於大正七年(1918年)8月29日在佐世保海軍造船廠開始建造。大正八年(1919年)7月14日下水,大正九年(1920年)8月31日竣工服役。

技術特點

球磨級標準排水量5100噸,為標準的5000噸級輕巡洋艦。
尺寸為全長162.15m,全寬14.2m,長寬比極大,這使其航行阻力小,但不利於居住舒適性。
其航速達到36節,作為輕巡洋艦,其任務就是依靠高航速提供偵查掩護任務。
續航力達到14節/5000海里,在一戰後屬於正常水平。
球磨號火力為4門140毫米50倍徑主炮,兩門76毫米高射炮,8具530毫米魚雷發射管,其設計思路為注重雷擊能力,對艦對空能力平平,也不追求與敵主力艦正面決戰。
球磨號還搭載水上偵察機1架,負責提供偵查,炮火校準。

性能數據

標準排水量
5500噸
航速
36節
火力
4門140毫米炮,2門76毫米高射炮
魚雷發射管
8具533毫米
艦載機
1架偵察機

服役事件

1935年,球磨號於中國沿岸行動之時1935年,球磨號於中國沿岸行動之時
球磨級的一號艦球磨號在竣工之後立即展開掩護陸軍登錄西伯利亞的任務,並擔任俄國領土附近的沿海警備工作。在九一八事變(日本稱滿洲事件)時改擔任北部海域(朝鮮以及中國大陸沿岸)的警備任務。昭和十二年(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爆發之後,其參加了上海登入作戰,也擔任了海上封鎖的工作。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跟重巡洋艦足柄號,輕巡洋艦長良號同屬於第十六戰隊,在第三艦隊司令高橋伊望中將的率領下支持南方作戰.參加了菲律賓攻略戰,主要任務為攻擊菲律賓北部基地,並擔任荷屬東印度群島攻略的輸送任務。大多活躍於菲律賓附近海域。
1935年,球磨號於中國沿岸行動之時1935年,球磨號於中國沿岸行動之時
昭和十八年(1943年)1月11日,球磨號在西里伯斯島旁的馬加撒海峽與美軍B-26轟炸機群交戰,這造成了其輕微的受損,之後其擔任對泗水基地的運輸任務。昭和十九年(1944年1月11日上午11時57分),正在馬來半島檳榔嶼西方十八海里處,擔任航空部隊的訓練目標艦的球磨號,被英軍潛艇“扇貝”號(HMS Tally-ko,P-317)發射的魚雷擊中,從而在十二分鐘之後沉沒.。

總體評價

“球磨”號輕巡洋艦二桅三煙囪的輕快艦姿長久以來成為日本海軍輕巡洋艦的標準,給人以親切感。然而其卻是侵華戰爭的幫凶,最終也逃不過被擊沉的命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