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核莢蒾,中藥名。為忍冬科植物球核莢蒾Viburnum propinquum Hemsl.的葉或根。分布於陝西、福建、貴州、江西、雲南、湖北、浙江、四川、廣西、廣東、湖南、甘肅。具有散瘀止血,續筋接骨之功效。常用於跌打損傷,筋傷骨折,外傷出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球核莢蒾
- 別稱:小油桐、小羊角糾、興山繡球、魚串子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桔梗目
- 科:忍冬科
- 屬:莢蒾屬
- 種:球核莢蒾
- 採收時間:葉春、夏季采;根全年均可采
- 用量:外用適量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附註,
入藥部位
葉或根。
性味
味苦、辛,性溫。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散瘀止血,續筋接骨。
主治
用於跌打損傷,筋傷骨折,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1、治骨折、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球核莢蒾適量,搗爛,用酒調敷患處。芝少蒸
2、治創傷出血:球核莢蒾適量。研細末,撒布患處。(1-2方出自《湖南藥物志》)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敷;或調敷;或鮮品搗敷。
採集加工
葉春、夏季采,根全年均可采。均鮮用或曬乾,根用時切斷。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達2m,全體無毛;當年小枝紅褐色,光亮,具凸起的小皮孔,二贈朵年生小枝變灰色。幼葉帶紫色,成長後革質,卵形己員廈至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至橢圓狀矩圓形,長4-9(-11)cm,頂端漸尖,基部狹窄至近圓形,兩側稍不對稱,擔妹詢邊緣通常疏生淺鋸齒,基部以上兩側各有1-2枚腺體,具離基三出脈,脈延伸至葉中部或中部以上,近緣前互相網結,有時脈腋有集聚簇狀毛,中脈和側脈(有時連同小脈)上面凹陷,下面凸起;葉柄纖細,長1-2cm。聚傘花序直徑4-5cm,果民棄戒時講應承境可達7cm,總花梗纖細,長1.5-2.5(-4)cm,第一級輻射枝通常7條,花生於第三級輻射枝上,有細花梗;萼筒長約0.6mm,萼齒寬三角狀卵形,頂鈍,長約0.4mm;花冠綠白色,輻狀,直徑約4mm,內面基部被長毛,裂片寬卵形,頂端圓形,長約1mm,約與筒等長;雄蕊常稍高出花冠,花葯近圓形。果實藍黑色,有光澤,近圓形或卵圓形,長(3-)5-6mm,直徑3.5-4mm;核有堡姜膠阿1條極細的淺腹溝或無溝。
生長環境
生於山谷林中或灌叢中,海拔500-~1300m。分布於陝西、福建、貴州、江西、雲南、湖北、浙江、四川、廣西、廣東、湖南、甘肅。
附註
全株亦可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