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學詩歌是這樣一種對“現象”或“向我們顯現的存在者”的“境域或語境引發式”的意象表達,是一種“正在當場體驗的、正在意義的構成之中的”話語方式;究其實乃是一種體驗與言說相交合的、憑語境而說話的言語方式。
現代詩的本質屬性,是將有限的人生經驗提升到無限的精神境域(世界)。而詩人雪峰卻試圖從現象學打開一個切入口,使詩歌進入現象學視野,“直面事物本身”,將意向性活動指向意識的直觀,知覺的直觀和表現的直觀。
現象學(Phaenomenologie)是由德國學者胡塞爾創立的一個哲學學派。在胡塞爾看來,意識活動從根本上講是一種意向性的活動或行為,具有在直觀中“虛構”、“想像”和“構成”的特性;海德格爾充分張大了胡塞爾意向性學說中“虛構”的維度。而此虛構並不含貶義,而是作為“虛-構”而使用的,在現象學詩歌里這種方式獲得了更深遠的拓展空間,即所謂的“建構”。
在這樣一個現象學視野中,現象學詩歌發生了重大變化。如雪峰詩《春天之前》,“空/握起種子 誰/開始悸動”,如同創世之初的萌動,“空”蘊涵著無限可能,也蘊藏著存在之極,同時也表征著雪峰“世界是虛空的,突然開始,又突然結束;既不知起點,也不知到達,但在此其間,卻充斥著無盡的對於意義的終極尋找……”的哲學體味,這“意義”的種子建構出任何可能,可能的到達,便造就出“悸動”著的生機勃勃的萬物。而超弦假說乃至易理隱含其間,那萬物之始的閉合弦通過“握”的方式孕生出時間之矢,宇宙萬物;之後,有了世界。
閉合弦-內部結構模型圖
所以,雪峰詩歌即是這樣一種“正在當場體驗的、正在意義的構成之中的”,“境域或語境引發式”的現象學詩。
開弦-內部結構模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