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遠程教育系列規劃教材:病理生理學

現代遠程教育系列規劃教材:病理生理學

《現代遠程教育系列規劃教材:病理生理學》在編寫過程中注重簡單易讀,通俗易懂,每一章除正文部分外,均加有導學、小結、思考與練習、拓展閱讀書目等。《現代遠程教育系列規劃教材:病理生理學》主要內容包括:緒論;疾病概論;水、電解質代謝紊亂;酸鹼平衡紊亂;缺氧;發熱;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心功能不全等。

基本介紹

  • 書名:現代遠程教育系列規劃教材:病理生理學
  • 出版社:鄭州大學出版社
  • 頁數:157頁
  • ISBN:9787564505264
  • 作者:呂建
  • 出版日期:2011年8月1日
  • 開本:16
  • 品牌:鄭州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現代遠程教育系列規劃教材:病理生理學》由呂建主編,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導學部分首先使學生明確本章節要學習什麼,怎樣學習,通過學習達到什麼目標。正文部分的編寫本著儘量簡單實用、必須夠用的原則,迴避過深過細的理論。

圖書目錄

1 緒論
1.1 病理生理學的任務、地位與內容
1.2 病理生理學的研究方法
1.2.1 動物實驗
1.2.2 臨床觀察
1.2.3 流行病學研究
1.2.4 醫學模式
1.2.5 循證醫學
2 疾病概論
2.1 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2.1.1 健康
2.1.2 疾病
2.1.3 亞健康
2.2 疾病發生的原因和條件
2.2.1 疾病發生的原因
2.2.2 疾病發生的條件
2.3 疾病發生的_般規律
2.3.1 損傷與抗損傷
2.3.2 因果交替規律
2.3.3 局部與整體
2.4 疾病發生的基本機制
2.4.1 神經機制
2.4.2 體液機制
2.4.3 細胞機制
2.4.4 分子機制
2.5 疾病的經過與轉歸
2.5.1 潛伏期
2.5.2 前驅期
2.5.3 症狀明顯期
2.5.4 轉歸期
3 水、電解質代謝紊亂
3.1 正常水、鈉代謝
3.1.1 體液的容量及分布
3.1.2 體液的電解質
3.1.3 體液的滲透壓
3.1.4 水的生理功能及平衡
3.1.5 鈉的生理功能及平衡
3.1.6 消化液在水、電解質平衡中的意義
3.1.7 體液容量及滲透壓的調節
3.2 水鈉代謝障礙
3.2.1 高滲性脫水
3.2.2 低滲性脫水
3.2.3 等滲性脫水
3.2.4 水中毒
3.2.5 水腫
3.3 鉀代謝紊亂
3.3.1 鉀正常代謝及生理功能
3.3.2 低鉀血症
3.3.3 高鉀血症
4 酸鹼平衡紊亂
4.1 酸鹼平衡及其調節
4.1.1 酸鹼的概念
4.1.2 酸鹼物質的來源
4.1.3 酸鹼平衡的調節機制
4.2 酸鹼平衡紊亂的分類及常用檢測指標
4.2.1 酸鹼平衡紊亂的分類
4.2.2 常用檢測指標及其意義
4.3 單純性酸鹼平衡紊亂
4.3.1 代謝性酸中毒
4.3.2 呼吸性酸中毒
4.3.3 代謝性鹼中毒
4.3.4 呼吸性鹼中毒
4.4 混合型酸鹼紊亂
5 缺氧
5.1 常用的血氧指標
5.1.1 血氧分壓
5.1.2 血氧容量
5.1.3 血氧含量
5.1.4 血紅蛋白氧飽和度
5.2 缺氧的類型、原因和發病機制
5.2.1 乏氧性缺氧
5.2.2 血液性缺氧
5.2.3 循環性缺氧
5.2.4 組織性缺氧
5.3 缺氧對機體的影響
5.3.1 呼吸系統的變化
5.3.2 循環系統的變化
5.3.3 血液系統的變化
5.3.4 中樞神經系統的變化
5.3.5 組織細胞的變化
5.4 缺氧防治和護理的病理生理學基礎
5.4.1 觀察病情
5.4.2 消除缺氧原因
5.4.3 氧療
6 發熱
6.1 發熱的病因和機制
6.1.1 發熱激活物
6.1.2 內生致熱原
6.1.3 發熱時的體溫調節機制
6.2 發熱時機體代謝與功能改變
6.2.1 物質代謝的改變
6.2.2 生理功能的改變
6.2.3 防禦功能的改變
6.3 發熱防治和護理的病理生理學基礎
6.3.1 一般性發熱的處理
6.3.2 須及時解熱的情況
6.3.3 選用適宜的解熱措施
7 休克
7.1 休克的病因與分類
7.1.1 休克的病因
7.1.2 休克的分類
7.2 休克的發病機制和過程
7.2.1 休克發生的始動環節
7.2.2 休克時的微循環變化和機制
7.2.3 休克時細胞變化及發生機制
7.3 休克時各器官系統功能變化
7.3.1 腎功能的變化
7.3.2 肺功能的變化
7.3.3 心功能的變化
7.3.4 腦功能的變化
7.3.5 胃腸道功能的變化
7.3.6 肝功能的變化
7.3.7 凝血—纖溶系統功能變化
7.3.8 免疫系統功能變化
7.4 休克防治和護理的病理生理學基礎
7.4.1 病因學防治
7.4.2 發病學治療
7.4.3 休克護理的病理生理學基礎
8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8.1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原因和發病機制
8.1.1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常見病因
8.1.2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發病機制
8.2 影響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發生髮展的因素
8.2.1 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功能受損
8.2.2 肝功能嚴重障礙
8.2.3 血液高凝狀態
8.2.4 微循環障礙
8.3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分期和分型
8.3.1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分期
8.3.2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分型
8.4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功能代謝變化
8.4.1 出血
8.4.2 器官功能障礙
8.4.3 休克
8.4.4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
8.5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防治和護理的病理生理學基礎
8.5.1 積極防治原發病
8.5.2 改善微循環
8.5.3 恢復凝血與纖溶間的動態平衡
8.5.4 保護、維持重要器官功能
9 心功能不全
9.1 心功能不全的病因與誘因
9.1.1 心功能不全的病因
9.1.2 心功能不全的誘因
9.2 心力衰竭的分類
9.2.1 按心力衰竭的發病部位分類
9.2.2 按心肌收縮與舒張功能的障礙分類
9.2.3 按心輸出量的高低分類
9.3 心功能不全時機體的代償
9.3.1 心臟代償反應
9.3.2 心臟以外的代償
9.4 心力衰竭的發生機制
9.4.1 心肌收縮功能降低
9.4.2 心肌舒張功能障礙
9.4.3 心臟各部舒縮活動的不協調性
9.5 心力衰竭臨床表現的病理生理學基礎
9.5.1 肺循環淤血
9.5.2 體循環淤血
9.5.3 心輸出量不足
9.6 心力衰竭防治和護理的病理生理學基礎
9.6.1 防治原發病,消除誘因
9.6.2 減輕心臟的前後負荷
9.6.3 改善心臟舒縮功能
9.6.4 改善病人的缺氧狀態
9.6.5 控制水腫
9.6.6 提高活動耐力
10 呼吸衰竭
10.1 呼吸衰竭的病因和發病機制
10.1.1 肺通氣功能障礙
10.1.2 肺換氣功能障礙
10.1.3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
10.1.4 慢性阻塞性肺病
10.2 呼吸衰竭時主要的代謝功能變化
10.2.1 酸鹼平衡及電解質紊亂
10.2.2 呼吸系統變化
10.2.3 循環系統變化
10.2.4 中樞神經系統變化
10.2.5 腎功能變化
10.2.6 胃腸變化
10.3 呼吸衰竭防治和護理的病理生理學基礎
10.3.1 防治與祛除呼吸衰竭的誘因
10.3.2 改善缺氧
10.3.3 降低PaCO2
10.3.4 增加營養
10.3.5 維持內環境穩定
10.3.6 病情觀察
10.3.7 保持呼吸道通暢
11 肝性腦病
11.1 肝性腦病的概念、分類及分期
11.1.1 肝性腦病的概念
11.1.2 肝性腦病的分類
11.1.3 肝性腦病的分期
11.2 肝性腦病的發病機制
11.2.1 氨中毒學說
11.2.2 假性神經遞質學說
11.2.3 胺基酸失衡學說
11.2.4 GABA(γ—氨基丁酸)學說
11.2.5 其他毒物在肝性腦病中的作用
11.3 肝性腦病的常見誘因
11.4 肝性腦病防治和護理的病理生理學基礎
11.4.1 防止誘因
11.4.2 降低血氨
11.4.3 改善神經傳導功能
11.4.4 維持血漿胺基酸的平衡
11.4.5 肝移植
11.4.6 加強護理
12 腎功能衰竭
12.1 急性腎功能衰竭
12.1.1 急性腎功能衰竭的分類及原因
12.1.2 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發病機制
12.1.3 急性腎功能衰竭時的功能代謝變化
12.1.4 防治和護理的病理生理基礎
12.2 慢性腎功能衰竭
12.2.1 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原因
12.2.2 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發展過程
12.2.3 發病機制
12.2.4 慢性腎功能衰竭時的功能代謝變化
12.3 尿毒症
12.3.1 尿毒症毒素
12.3.2 尿毒症的功能代謝變化及其機制
12.3.3 防治和護理的病理生理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