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關於
現代戰爭的含義,較為普遍的意見認為,是在
核武器威脅下的以高技術兵器為主的
常規戰爭。這種意見認為,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浪潮衝進戰爭領域,使戰爭水平發生質的飛躍,在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的馬爾維納斯群島之戰,1983年美國入侵
格瑞那達,1982年以色列入侵
黎巴嫩襲擊敘利亞軍部署在貝卡谷地的飛彈基地,以及1986年美軍襲擊利比亞……直到1999年北約對南聯盟等戰爭,已經可以看到以高技術兵器為主的現代戰爭雛型。
世界新技術在戰爭中的套用,將使武器系統、軍隊結構、戰爭方法、指揮手段及戰爭樣式等各個方面發生革命性變化。
第一, 用新技術改造常規武器,使
坦克、
飛機、
大炮、艦艇等裝上現代化的翅膀,躋身於新技術之林;
第二, 用新技術創造新武器,將使一代新型的高技術武器(如精確制導、能束武器等)登上戰爭舞台,極大地改變戰爭面貌;
第三, 新技術提高了對戰爭的指揮、控制能力,改變著戰爭方法,使戰爭出現新的趨向。
所謂以使用高技術兵器為主,是考慮到武器的發展階段沒有明顯的消逝界限,往往幾代武器和幾個發展階段的武器相互共存的客觀事實。所謂常規戰爭,主要區別於核戰爭,因為從1945年美國使用2顆核子彈以後,再沒有發生核戰爭的實例,自那次以後所進行的戰爭,都是常規戰爭,但不排除是在核武器威脅條件下進行的。
現代戰爭的特點
由於世界上許多新技術正廣泛套用于軍事領域,引起了軍隊武器裝備、編制體制以及作戰方式方法的重大變化,從而使戰爭出現了以下特點:
第一, 戰場時、空"禁區"的限制大為縮小,作戰行動更富於突然性;
第二, 現代武器破壞、殺傷作用增大,戰爭異常嚴酷;
第三, 戰場空間愈加立體化、多維化,無形戰場的角逐更加激烈;
第四, 戰爭的物資消耗巨大,後勤保障更加艱巨困難;
第五, 自動化指揮系統的出現,使現代戰爭指揮方式發生歷史性的變革。
當然,另有軍事專家則強調現代戰爭具有:
第一, 廣延性--戰場範圍廣大,前後方界限不清,大規模交戰波及戰爭雙方的整個領土及外層空間;
第二,
多變性--戰場態勢錯綜複雜,情況千變萬化,爭奪戰場主動權的鬥爭熾烈,對快速反應要求更高;
第三,
交叉性--戰場犬牙交錯,戰線模糊不清,複雜的交戰將在多層次展開;
第四,
立體性--戰場的立體化突出,空中、海上、海下、地面、外層空間的作戰同時或交錯進行;
第五,
破壞性--火力強、破壞大、消耗多、各項保障複雜;
第六,
分散性--軍隊進一步疏散配置,作戰行動將表現為大兵團統一控制下的群體分散獨立作戰;
第七,
機動性--軍隊的流動性大,遭遇戰的可能增多;
第八,
連續性--戰役戰鬥的間隙縮短,打破晝夜界限。有的則強調電子戰,有的更強調"快節奏",有的注重政治和技術因素,有的注重經濟對現代戰爭的影響。
然而,不管現代戰爭的特點到底是第一個觀點的五種,異或是第二個觀點的八種。他們都擁一個有共同的前提那就是: 都不可能離開“高技術兵器”。
高技術戰爭的特徵
高技術戰爭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徵:一是技術密集型。高技術戰爭中使用的高技術武器裝備具有技術密集型的特徵,包含著各種密集型的知識和創新性很強的密集型技術。二是結構整體型。主要反映在使用武器手段方面的互相依賴、制約、協同方面,通常是指偵察、通信、指揮、武器、供應系統等若干個互相聯結而形成的一個戰爭整體。三是電子化、智慧型化、數位化。戰爭中廣泛使用電子技術、人工智慧武器和電子計算機等先進技術。四是天地戰、天地高能戰。航天武器直接用於戰爭,參與地面作戰,戰爭在天地一體空間進行,並大量使用高能武器等。高技術戰爭是由一般戰爭發展而來的一種新型戰爭形態。它既具有一般戰爭發展共有的特點,而有其自身的特性。
一、戰場空間空前擴大,作戰領域多維化
高技術在戰爭中的廣泛套用,極大擴展了兵力、兵器作戰的空間性能,使得作戰向大縱深、高立體方向發展。其表現為:首先,偵察距離增大。高技術偵察技術裝備的偵察與監視範圍可覆蓋整個戰場,其中,陸上監視系統偵察縱深可達150餘千米,中、低空偵察機可覆蓋其航跡側面余千米,中、低空偵察機可覆蓋其航跡側面100餘千米,高空偵察每小時監視能力達38.9萬平方千米,衛星偵察與監視覆蓋面積達數百萬平方千米。其次武器裝備的射(航)程增大。火炮射程達16-70千米,戰術飛彈射程達30-2000千米;飛機的作戰半徑,戰鬥機達600-1800千米,轟炸機達1200-2000千米,機載戰略巡航飛彈射程達2500-3000千米,洲際飛彈射程達1.0-1.2萬千米。再者,軍隊機動能力提高。上述這些因素互相配合,使得實施大縱深火力殺傷、大縱深奔襲作戰和大縱深空中包圍成為常規。
由於高技術武器裝備在戰爭中分布的範圍擴大,運用的途徑增多,使得戰場縱深加大,並向“全方位”和“全高度”發展。作戰行動受地形條件的影響相對減少,諸軍兵種的協調則進一步加強,並呈現陸、海、空、天、電磁多維一體的聯合作戰的特點。
二、作戰力量超常使用,空、海軍和技術兵種地位突出
高技術戰爭作戰目的的明確性與速度要求,使得作戰力量的動用較之一般條件下的作戰更加特殊,不僅注重運用精銳部隊,而且密集使用高技術兵器。如馬島戰爭中,英阿雙方都投入了海空軍精銳力量,雙方使用的各類戰術飛彈、制導魚魚、雷射制導炸彈等精確制導武器達17種之多,開創了大規模使用制導武器的先例。
與運用精銳力量和技術武器相對應的是,戰爭中空、海軍和技術兵種的地位上升。由於它們高技術現代化武器裝備多、機動性強、作用突出,因而在參戰中的比例增大。如多國部隊實施的“沙漠風暴”空襲行動,時間長達38天之久,集中了2000多架飛機、出動9萬多架次,投彈約8萬噸,並發射了288枚巡航飛彈,一舉摧毀了伊軍指揮控制系統的80%、伊拉克全部軍事實力的50%,重創了伊空軍及防空體系。
三、作戰行動趨向全天候、全時辰,電子、火力、機動力融為一體
高技術武器裝備在夜間和不良氣候條件下作戰能力的提高,使提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向全天候、全時辰方向發展。隨著高技術在軍事上更為廣泛的套用,連續24小時在不良條件下進行作戰將成為可能。另一方面,掌握信息優勢,發揚火力和提高作戰機動力,已成為奪取戰場主動權的關鍵。同時,電子、火力在地面、海上,甚至在太空,都離不開機動。戰前需要機動,交戰中、戰後也需要機動。如海灣戰爭交戰之前,多國部隊依靠強大的空運、海運能力,實施全球戰略機動,將各類作戰物資和作戰力量投送到戰區,並形成了陸、海、空、天多方位、多領域封鎖。交戰中,又憑藉先進的武器裝備,實施全戰場機動,進行“空地一體”、“海地一體”的全方位電子、火力一體攻擊。
四、作戰指揮高層次、高靈活戰場控制自動化
高技術戰爭中的每一次戰鬥都是牽動戰略、戰役全局的作戰行動。如戰役、戰鬥意圖,主要作戰地域,投入的作戰力量,打擊的目標和運用的手段,以及作戰節奏和各軍兵種的協調等,均由戰略指導者或戰區高級指揮機構決策和進行直接干預。而具體的作戰行動,如有利的打擊時機、具體的攻守措施,以及必要與合理的冒險等,均由各作戰單位實施靈活分散的指揮。
同時,由於高技術戰爭中作戰力量的構成複雜,整體性要求高,對加強統一指揮和集中控制、全面提高指揮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C4I系統的發展,則為提高指揮交通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使戰場指揮控制向著自動化的方向發展。如海灣戰爭僅在空襲作戰中,多國部隊投入的飛機就有20多個型號3500餘架,而這些飛機分屬12個國家,從數十個機場和數艘航母上起飛,共出動11.3萬架次,對伊上千個目標進行轟炸,且多在無月光的黑夜進行。在這種複雜的情況下,多國部隊之所以能夠做到有機配合、密切協同、有序不亂地行動,充分發揮了其多元一體的整體作戰能力,主要依靠的是以C4I系統為基礎的高交通的自動化指揮,從而達到破壞敵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