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性視野中的20世紀中國文學

現代性視野中的20世紀中國文學

《現代性視野中的20世紀中國文學》主要內容:現代性是個充滿了主體感的概念。現代性無論是作為一個“方案”,還是作為一種態度和敘事,在其動態的意義上,都表現為某種主體性含義,那就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時代意識和體現了歷史進步的眼光、情懷、信念。現代性並不必然地表現為某種凝固的歷史性“特質”、“屬性”,而是表現為某種社會、文化層面的制度性變革,和與這種變革欲求相適應的主體精神-情感狀態、心性結構的變化。在本質意義上,現代性是生長於內在主體的歷史意識和價值取向,這種主體感構成了現代性的最具歷史活力的意義價值走向,即現代性產生於主體的自我意識。梅紹尼科說:“現代性存在於創造主體和主體的目光之中”,現代性並“沒有固定的、客觀的參照對象,它只有一個主體”。所以,現代性是一種永遠面對未來的與時俱進的時代變革意識和來自情感深處的自主性衝動,即人的主體性意識的面向未來的發展訴求。由此,賦予了現代性一種新的生機和活力,“‘現代性’是對‘它性’(otherness)與變化的承諾”。因而,主體性構成了現代性的意義主流。現代性在“自己反對自己的傳統”中魅力永存。

基本介紹

  • 書名:現代性視野中的20世紀中國文學
  • 出版社:青島海洋大學
  • 頁數:271頁
  • 品牌: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 作者:李萌羽 溫奉橋
  • 出版日期:2007年9月1日
  • ISBN:7811250446, 978781125044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現代性視野中的20世紀中國文學》由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溫奉橋,1968年生,山東沂源人,文學博士,現為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海洋大學王蒙文學研究所所長,《王蒙研究》執行主編。主要著作、編著、譯著有:《現代性視野中的張恨水小說》、《張限水與市民文化新論》(即出)、《現代性與20世紀中國文學》、《多維視野中的王蒙》、《王蒙·革命·文學》、《走下神壇的中世紀》(合譯)等;參著《20世紀中國文學的理性精神》、《昨夜星辰昨夜風——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的精神旅途》等。在《人民日報》、《文藝報》、《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當代作家評論》、《文史哲》、《山東社會科學》、《齊魯學刊》等發表論文近50篇,其中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參加或獨立承扭國家、省、學校科研項目多項。多次獲得省、市社科優秀成果獎。

圖書目錄

現代性作為一種主體建構(代序)
上編 現代性視野中的20世紀中國文學
文化選擇與價值悖論——論20世紀中國文學的現代性語境
現代性與20世紀中國文學
非理性視野中的現代中國文學
精神生態視野中的20世紀中國文學
現代性與20世紀中國文學史重構
現代性與文學史新思維

中編 現代性與中國現代文學
論張恨水小說的現代性
論張恨水小說的文體現代性
現代報刊、稿費制度與張恨水小說的現代性
張恨水與中國文化現代化
“現代性”規範的調整——張恨水“抗戰小說”新論
民族性與現代性成功“對接”的典範——趙樹理《李有才板話》新論

下編 現代性與中國當代文學
後革命時代詩學——王蒙文藝思想散論
王蒙與20世紀中國激進主義思潮
論王蒙小說的政治意識
論王蒙文化思想的現代性
重構《紅樓夢》的釋義系統——王蒙與《紅樓夢》研究略論
王蒙詩情小說芻論
跨文化視野中的王蒙小說解讀——《堅硬的稀粥》與《活動變人形》新論
欲望敘述及歷史背謬——讀王蒙的《青狐》
淺論王蒙舊體詩
心靈的隱曲 時代的浩歌——讀《王蒙自傳》
後記

文摘

文化選擇與價值悖論——論20世紀中國文學的現代性語境

全球化的辯證法表明了全球化與本土化均不是純粹、單一概念,而是處於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辯證關係中。它一方面強調人類在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所達成的普遍性的價值理念與文化共識,另一面更重視由不同文化所創造的文明資源的獨特價值。全球化的辯證法為我們提供了開放性理論視野,有助於我們辯證地理解人類文化的趨同性和差異性,從而建立一種更為科學、客觀的文化認同觀,其一,人類文化儘管千差萬別,但遺傳碼說明人類幾乎都是同一材料構成。人類不僅和其自身而且和動物、植物、樹木、岩石構成了一個聯繫的整體,不同的膚色、種族、語言、文化傳統、宗教歸屬、教育背景,都無法削弱人類的共性,因而,人類行為、思想、情感、心理的類似性,世界不同民族文化所折射出的一些共同性的內涵,全球文化所表現出來的相通性,為人類多元文化的認同提供了基本前提。沒有人類文化對人這一大概念所達成的普遍性共識,文化認同無從談起。其二,全球文化更表現為一種豐富的、各具特色的多元文化特色,人類文化的多元性體現了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的豐富性特徵。跨越多元文化的認同意味著用一種更為理性、客觀的態度審視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把各種文化體系看作一個始終處於動態、開放、兼容並蓄的辯證運動過程。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全球化實際上是人類不同族群的文化逐漸衝破各自封閉的地域阻礙而走向相互融合、交匯的世界化大潮的動態運動過程。早在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就深刻揭示了全球各民族文化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下必然走向世界化的趨勢,幾乎在同一時期(甚至更早一些),在文學領域,德國文學家歌德曾預見民族文學在現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學的時代已快來臨。歌德在宣告世界文學時代的來臨時,首先是基於對不同民族文學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類同性的感悟。一本在中國尚不太出名的明代傳奇《風月好逑轉》,竟使歌德感悟到了中西文學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驚人的類似性。在《歌德談話錄》中,他的一番有感而發的議論,成為佐證人類文學趨於世界化的經典話語:“中國人在思想、行為和感情方面幾乎和我們一樣,使我們發現他們是我們的同類人”,“世界永遠是一樣的,一些情景經常重現,這個民族和那個民族一樣過生活,講戀愛,那末某個詩人做詩為什麼不能和另一個詩人一樣呢?生活的情景可能相同,為什麼詩的情境就不可以相同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