珥陵灌區

1952年9月由前蘇南水利局設計,蘇南財委和華東水利局同意,蘇南地方撥款155.5億元的大型近代電力灌溉工程在江蘇省丹陽縣珥陵區動工興建,1953年5月,工程竣工。自此,新中國第一個大型電力灌溉工程宣告完成。該工程的完成為農業集體化奠定了基礎,為農業電氣化、機械化創造了示範效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珥陵灌區
  • 地理位置:位於丹陽城東南,東界丁義河、西至簡瀆河、南臨新河、北連大運河
  • 面積:103平方公里
  • 受益農田:114901畝
新中國第一個大型電力灌溉工程,珥陵灌區的建設背景,工程的實施概況,珥陵灌區的影響,

新中國第一個大型電力灌溉工程

本文依據丹陽市檔案館館藏檔案及資料,對這一工程的背景、實施情況及其所發揮的作用介紹如下,並就教於有關專家。

珥陵灌區的建設背景

珥陵灌區位於丹陽城東南,東界丁義河、西至簡瀆河、南臨新河、北連大運河,略成長方形,灌區面積103平方公里,受益農田114901畝。溝網縱橫,池塘棋布的江南,本應是魚米之鄉,無奈珥陵灌區的土地卻高出水面4米以上。為保證栽種,農民只得採用2~3道龍骨水車接力車水,如此每畝僅抽水就需5~9人,又加田間多為沙質土壤,滲漏較多,因而當地小旱即成大災。
僅以1950年為例,是年丹陽遭遇小旱,可珥陵灌區的收穫量卻減少40%,平均折合稻穀每畝160斤,即使是此種年景,灌區內已是平均4~5年就要發生一次,灌區內農民受旱魔肆虐苦不堪言。
1908年(清光緒34年)無錫農民利用小型煤油引擎為動力,拖帶龍骨水車進行灌溉。
1920年以後,經改進,使用8-18匹馬力的柴油機與18~25公分口徑的離心式水泵裝在船上,稱為機船,沿河進行灌溉。
1926年前後,來自無錫的機船開始出現在丹陽。
1928年國民黨建設委員會模範灌溉局利用戚墅堰電廠的電力在無錫、武進一帶開始辦理電力灌溉。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油料供應中斷,電力灌溉以合作社名義逐步擴展,並延伸到丹陽。
1943年由華中電氣公司從常州架設一條6.6千伏的高壓線至丹陽縣城。
1947年,國民黨政府將汪偽時期的戽水設備沒收後拍賣。
1948年,由國民黨政府農林部及中國農民銀行輔導成立電力灌溉合作社計17處。 解放後,人民政府接管了舊政權所屬電灌站,沒收了官僚資本家和反革命分子的抽水機,並在一面進行抗美援朝,一面恢復生產的情況下積極發展電力灌溉。
1952年6月“丹陽縣人民政府電力灌溉辦事處”成立、1952年9月下旬“丹陽珥陵電力灌溉工程處”開始籌備、1952年10月5日“丹陽珥陵電力灌溉工程處”正式成立。工程處幹部由前蘇南水利局、丹陽縣、珥陵區抽調人員組成,丹陽縣縣長薛曉春兼任主任。
為保證工程的順利進行,在工程處下屬的財務科、宣傳科、工務科、秘書科外又成立了“挖壓土地調整委員會”、“工程通訊委員會”等。在各級組織的協調和領導之下,工程迅速進入了實施階段。

工程的實施概況

1952年,我國正處在十分困難的環境,對外,抗美援朝正在進行之中,對內經濟建設百廢待興。即使是在蘇南這一片生產力倘屬較為發達的地區,電力供應也只是相對大城市而言,為了保證電力供應,由蘇南電業局自南京架設了一條66KV的高壓線至丹陽,又在丹陽增設了一座66/13.2KVA變壓器,再由丹陽將13.2KV的電力輸送至各電灌站。 在工程設計上則突破了傳統的先提水入塘,再用水車車水入田的間接灌溉模式。採用電力灌溉、由渠道自流入田的方式。沿珥瀆河建8座隔河相望的抽水站,配套8條幹渠、62條支渠、460條分渠、8座乾渠節制閘、39座支渠進水閘、40座支渠節制閘、15座進水涵洞、4座公路涵洞、2座渡槽及尾水閘,渠道總長達400餘公里,土方約120萬立方米。 工程的建設是極其高效的,52年10月5日工程處成立,10月6日就開始了地形查勘,10月10日工程處會同蘇南水利局進行測量,10月22日勘測工作完成;電灌站建築工程於52年11月20日與鎮江建築公司簽訂契約,至53年3月竣工;輸電工程於53年3月5日開工,月底完工;渠系工程於52年11月28日開工,憑藉著人挖肩挑,人工夯實,於53年3月底就順利完工。1953年4月底整個工程全部竣工,5月1日試水一次成功。當農民們第一次看到河水從水泵口噴涌而出通過渠道流到自己的田裡時,喜不自禁地敲鑼打鼓祝賀電灌工程的勝利成功。電灌工程完成後,1953年適逢大旱,年平均降雨量只有829.9毫米,比正常年份的1021毫米少了20%,非灌區的水稻受到很大影響,但是原本缺水的灌區水稻卻獲得了豐收,而且灌溉成本低廉。此外,電力的使用,更解決了農村照明、發展副業所迫切需要的能源。現實的示範勝於任何形式的宣傳,非灌區的農民也紛紛要求發展電灌。電力灌溉在丹陽得到了順利的發展,發展水利,發展新型農業生產方式,成了政府和農民的共同願望。

珥陵灌區的影響

珥陵灌區的建成,標誌著大面積電力灌溉的開始和一千七百餘年水車車水歷史的終結,也意味著中國農業已經在尋求著新的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生產方式。1953年6月,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了“落成典禮”紀錄片,向全國介紹,1956年拍攝了“計畫用水”科教片,1960年又拍攝了“今日之中國”的新聞紀錄片。《人民畫報》也多次登載了灌區的照片。 1953年5月中央水利部部長傅作義、華東水利部部長冷遹及江蘇省水利廳廳長計雨亭等一起視察了灌區,傅作義部長指出:“這是我們中國第一流的,建設的很好,希望你們管得更好。” 1954年6月,中央水利部副部長馮仲雲來灌區視察,並帶回了由丹陽書畫家呂去疾所畫的珥陵灌區的平面圖油畫,此畫帶到北京後,一直掛在周總理辦公室,直到1976總理逝世。54年秋,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水利廳(局)負責人及江蘇省委領導江渭清、管文蔚、陳光等來灌區視察。 1955年5月,中央水利部副部長錢正英和江蘇省水利廳領導視察了灌區。 1956年5月,中央水利部副部長李葆華和張含英視察了灌區。是年,浙江大學、同濟大學、華東水利學院、武漢水利電力學院等大專院校組織學生來參觀學習。
作為新中國第一個規模最大的電力灌溉工程,也作為新中國第一個採用了渠道自流灌溉的水利工程,它的示範作用和試驗意義還擴大到了計畫用水和節水灌溉等方面。1954年珥陵灌區在三站乾渠開始進行計畫用水試驗。1955年被中央水利部定為全國六個水稻灌區計畫用水試點之一,1955年8月,中央水利部在丹陽召開了全國性的參觀座談會,將珥陵灌區計畫用水的經驗和成果向全國示範推廣,會議結束後,由中央水利部編印了《珥陵灌區第三乾渠計畫用水參觀座談會匯報》向全國發行。
珥陵灌區的建成在國際上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來灌區參觀或考察的國外代表團有蘇聯、朝鮮、日本、波蘭、羅馬尼亞、德意志民主共和阿爾巴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加拿大、義大利、印度、越南、等十幾個國家。
生產力的發展必然要推動生產關係的變化,珥陵灌區的建成對生產關係的推動,則是直接促成了灌區內互助合作化運動的開展,水利建設使得剛剛翻身的農民切身地看到了互助合作的必要,也使農民們切實的感受到了科技的巨大力量,感受到了小農經濟和現代化生產的不相適應之處。1952年丹陽縣在珥陵灌區內的橫塘鄉出現了第一個互助組,此後丹陽的第一個合作社也由第一個互助組壯大而成。互助合作運動在珥陵灌區內進行的相當順利。經過近五十年的建設,如今的珥陵早已是工農業產值名列丹陽市前十名富裕鄉鎮了。原珥陵灌區也早成為了豐饒的魚米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