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文化
已有170餘年歷史的會同村,是一處保存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築群。占地9.6萬平方米的村子裡,有會館、碉樓、祠堂和數十所民居,格局齊整。而梅溪村的陳芳家宅,也有110餘年歷史,作為清駐夏威夷首任領事
陳芳的家庭莊園,占地5.7萬平方米的建築群雕樑畫棟,中西合璧,人稱“嶺南大宅門”。
民俗文化
珠海的
疍家人,是過去被稱為“水流柴”的海上漁民。疍家人唱的歌叫沙田民歌,至今已有170多年歷史,分為高堂歌、鹹水歌、大罾歌等,歌聲高亢宏亮。珠海民間還有一種風格原始的祭神求福活動,人稱“飄色”,是用巧妙的支撐裝置將盛妝的男女幼童,高擎在半空進行表演,具有罕見的文化智慧。
酒吧文化
毗鄰港澳的珠海,是開放型的國際化城市,酒吧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城市色彩。水灣路的酒吧一條街,雖然不及香港的蘭桂坊熱鬧,但掩映在綠色園林中的露天歐式情調、正宗的葡萄牙紅酒和德國啤酒,卻也吸引了流連忘返的國內外酒客。在灣仔的濠江邊和斗門的白藤湖畔,又有兩條新的酒吧街即將建成。
沙灘文化
珠海有340多個海灘,雖然多數尚未開發,但珠海人的海灘情結卻已難割捨。從市區的菱角咀,到
高欄島的飛沙灘;從
東澳島的南沙灣,到三灶島的金海岸;從外仃伶的銀沙泳場,到
荷包島的大南灣,珠海人在月下的海灘踏浪弄潮、篝火野炊,好不愜意!而每年一屆的沙灘音樂派對,更仿佛盛況無比的海神節。
演藝文化
珠海的合唱藝術在海內外頗為知名,多次赴美國、新加坡等國交流。全國教師合唱節也在珠海落戶。海泉灣的歌舞晚會將現代聲光技術融入古老的海灘,女子中樂團則將幽揚的千年中華古韻灑落在年輕的經濟特區城市。珠海粵劇團的姚志強、賴瓊霞更先後榮獲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
影視文化
珠海因優美的城市環境,成為國內影視攝製單位普遍看好的外景地。每天都有攝製組在珠海拍戲,最多時竟有八部影視作品同時在珠海拍攝。電視連續劇《
失樂園》、《
綠蘿花》、《
棋行天下》、《
可憐天下父母心》等,均以珠海為主要外景,並由此帶旺了珠海的影視製作業和演藝服務業。
傳媒文化
珠海的傳媒品種比較齊全。有一張日報、一張晚報、一本時尚期刊、一本通俗文學期刊、一家圖書出版社、一家音像出版社,形成了“兩報四社”規模的珠海報業集團;三個電視頻道、兩個立體聲廣播頻道、一張生活類周報,組成了珠海廣播電視台。近年來,珠海政府網站、“
珠海視窗”等網路傳媒也迅速崛起。
廣場文化
全市50多個大小不等的文化廣場,成為民眾文化活動主陣地。9個人民團體分頭組織,市財政連年撥款扶持,每年70多萬人參與,形成了以人民團體為主,社會各界齊抓共建廣場文化的嶄新模式。市政府要求:規劃與建設部門統一行動,確保2010年前每個街道辦(鎮)建成不少於一個3000平方米的中心文化廣場。
堂館文化
從2001年起,市財政每年投入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經費5000萬元,並逐年遞增1000萬元。目前,
珠海博物館一期、珠海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
珠海大會堂改造工程、
珠海圖書館、珠海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古元美術館等完工並投入使用。珠海音樂廳等也在規劃之中。
生態文化
珠海高度注重生態保護,形成了獨特的生態文化。全國最大的海岸灘涂濕地保護區、全國最大的
紅樹林保護區、全國罕見的水松林保護區、全國惟一的
中華白海豚保護區,平添了珠海的生態魅力。而
橫琴島上依山臨海的深井村,更因草木蔥翠、空氣清新,被珠海市確定為“生態文明示範村創建點”。
宗祠文化
珠海祠堂眾多。黃楊山一帶有多個趙氏大宗祠,均為南宋王朝兵敗崖門之後,由散居當地的皇室後代所建,其中南門的綠漪堂保存最為完好;明代的荔山黃氏大宗祠,記錄了族人的吏治;清同治年間的楊氏大宗祠,則是楊家將後代南遷後的祖祠,保存有朝廷褒獎的封匾。這些古祠堂,蘊含了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
創意文化
珠海的“全球悟空創意行動”,堪稱中國民族卡通走向世界的先行者。該行動以中國傳統的卡通動漫形式與漢語言教學相結合的形式,打造創意文化的核心產業。“火車頭設計”則在珠海建立了一個卡通形象設計節目製作品牌形象授權衍生產品及市場行銷等各環節相互促進的良性產業鏈。
餐飲文化
珠海毗鄰港澳,本身又是移民城市。港式海鮮
粵菜、港式粵味早茶、澳門葡國菜等,作為高檔餐飲的主流特色,洋溢著濃郁的港澳風情。以本地出產物為主、體現珠海地方人文特色的“浪漫蚝情”等十大珠海名菜,散透一種質樸的純真。而風味各異的潮州、湖南、四川、東北、中原、西北菜系,更體現珠海餐飲文化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