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香洲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珠海市香洲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是珠海市人民政府於2011年發布的相關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珠海市香洲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 發布單位珠海市人民政府
  • 發布時間:2011年
“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是香洲區全面推進改革開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是經濟和社會管理“雙轉型”的攻堅時期,是深入貫徹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重要階段。深刻認識並準確判斷全區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發展基礎和環境變化,科學制定並實施“十二五”規劃,對於為今後開創新的發展模式,開啟新的發展歷程,努力建設幸福香洲具有重要意義。
一、發展基礎和面臨的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一五”時期,是香洲區建區以來極不平凡並取得重要成就的時期。“十一五”時期,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既面臨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壓力,又經受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強烈衝擊。面對嚴峻、多變的外部環境,全區上下沉著應對,積極進取,在抵禦危機中轉變發展方式,在保持增長中調整經濟結構,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性、結構性問題出現了積極變化,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規劃中確定的主要發展目標和任務。“十一五”時期,我區榮獲全國民政工作先進區、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區、全國科普示範區、全國殘疾人康復示範區、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全國社區僑務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法治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全國老齡工作先進單位、省雙擁模範區、省實施《南粵錦繡工程》文化先進區、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等稱號。
經濟結構調整加速。“十一五”期間,保增長、調結構都取得了重要成績,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實現兩位數增長,順利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發展目標。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從2005年的416.70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756.86億元,是2005年的1.82倍;實際直接利用外資從2.06億美元增長到6.05億美元,是2005年的2.94倍;財政總收入從10.37億元增長到27.52億元,是2005年的2.65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0.77萬美元增長到1.3萬美元,是2005年的1.68倍。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0.4:45.5:54.1。服務業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第三產業增加值從219.47億元增長到409.25億元,是2005年的1.86倍,其中現代服務業比重達55.4%。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壯大,規模以上高新技術工業企業總產值達889.6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1.5%,園區高新技術工業企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83.4%。工業經濟中,家電電器和辦公自動化及列印耗材等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擁有自主品牌、擁有國內外兩個市場的高附加值工業比重不斷增加。社會消費增長穩健,整體經濟的內生動力日趨強勁,2010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00.05億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17.8%。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十一五”期間,全區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大抓教育,大辦教育,在全國率先實施十二年免費教育,全面推進並基本實現了教育均衡化、現代化。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穩步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和社區衛生服務標準化建設,初步形成了“小病在社區、大病在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分級就醫模式。鎮街職能轉型全面展開,鎮街和社區主要職能從經濟工作轉移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各鎮街全部建成了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和社區政務服務中心,服務民眾、服務社區、服務企業的能力進一步增強。依法界定了社區居委會職責範圍,不斷強化社區自治功能,構建完善社區自治體系,搭建社區議事平台,培育專業社會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服務活動,逐步建立起以居民為導向的社區工作評價機制,社區事務加快向自治轉變。
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十一五”期間,堅持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共進,財政民生支出從2005年的6.44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4億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10年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5382元。加快推進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建設,建立了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戶籍未成年人醫療保險參保率達100%,被征地農民(轉產漁蚝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9.6%。千方百計促進就業,不斷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和就業援助機制,全區“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歸零,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65%以內。在全市率先實現了戶籍人口適齡青年百分百接受技工教育和百分百實現技能就業。不斷加大扶貧濟困力度,推進扶貧開發“雙到”工作。持續實施廉租房制度,全區低保家庭的生活保障和困難家庭的住房難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生態環境保持良好。“十一五”期間大力開展國家生態區創建工作,生態示範社區覆蓋率達43.8%。嚴格按照產業準入的節能環保標準和布局要求,把好新上項目的環保審批關,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生態環境更加友好。建立健全節能減排的統計、監測和考核三大體系,全面提升環境監測能力,完成了市下達的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總量控制任務。全區工業企業廢水廢氣排放達標率達90%以上,“煙塵控制區”覆蓋率達100%。按照打造“最清潔城市”的目標,加大城市重點區域環境衛生整治力度,城市面貌更加靚麗。積極推進城中舊村改造,人居環境更加優美。裸露山體復綠進展順利,綠道網建設加快推進。轄區內珠三角區域綠道一號線香洲段提前建成並投入使用,六條城區綠道建設全面鋪開。
香洲是珠海經濟特區推行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當前制約珠海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構性問題,也最早在香洲凸顯出來,調整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緊迫性顯得更為突出。總體來看,當前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經濟總量不大,現代服務業比重偏低,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最佳化。二是主城區土地資源日趨緊張,發展載體嚴重不足,通過“三舊”改造為服務業和公共服務置換髮展空間的進展比較緩慢。三是城郊地區發展相對滯後,被征地農民的生活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四是信訪維穩工作壓力日益加大,城市管理、安全生產、人口計生等屬地管理的社會工作日益繁重。
(二)面臨形勢
從巨觀形勢來看,國際經濟環境依然不穩定,傳統外貿需求增長放緩,貿易保護勢力開始抬頭。國內非熟練勞動力供給接近拐點,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工資加速上升,土地供應趨於緊張,支撐外向型經濟發展的要素稟賦優勢開始削弱。國內巨觀經濟調控政策處於多變期,利率政策和匯率政策加速調整,積極財政政策可能逐步退出。金融危機以來經濟刺激政策的負面影響開始顯現,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壓力依然很大。社會管理體制改革進入攻堅期,社會管理轉型任務艱巨。但國內經濟發展戰略調整加快推進,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
從周邊形勢來看,粵港澳區域合作不斷深化,珠三角交通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和基本公共服務的一體化加速推進,為區域內生產要素的高速流動和珠三角城市的產業整合,以及為消除區域發展差距和帶動本土消費,提供了強大的硬體和政策支撐。根據國務院頒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珠海被確定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正成為區域內海陸空交通樞紐。珠海經濟特區範圍擴大到全市後,城市發展的重心加快向西部轉移,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重大產業項目正大量在西部地區布局,全市內外部交通條件全面改善,珠海已經進入了全面實施均衡發展戰略的新階段。
(二)發展目標
1.經濟發展又好又快。到2015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總量突破10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萬美元。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速保持在16%以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明顯成果,消費和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經濟結構和城市服務功能全面提升,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70%以上,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2%以上,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達到62%以上,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就業人口的62%以上,成為全市經濟發展質量最好的行政區。
2.社會建設快速推進。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實現人口發展的長期均衡。“十二五”期間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1‰左右。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支出占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長。社區自治逐步推開,城市管理面貌一新,社會管理水平明顯提高。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文化軟實力大幅提升。民主法制更加健全,防範和化解社會矛盾的機制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3.民生水平大幅提高。把增進民生福祉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力爭在“十二五”時期實現城鎮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成長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人民民眾的幸福感顯著增強。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0%以內,全區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超過98%,年人均公共衛生投入經費逐年提高。重視發展學前教育,加大力度建設普惠性幼稚園。
4.人居環境更加優美。以建設國家生態區為目標,初步建成人口均衡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資源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萬元生產總值能耗及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等約束性指標100%完成市下達任務。城市環境空氣品質全年達到優良,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裸露山體百分百復綠,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 13平方米。
到“十二五”期末,把香洲建設成為高端集聚、生態領先、文化繁榮、民生普惠、法治公平的幸福城區。
三、主要任務
圍繞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十二五”時期要重點完成以下主要任務:
(一)以消費需求和自主創新為主要動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努力擴大消費需求。配合珠海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調整完善主城區商業功能布局,在城市規劃和建設環節中為現代服務業提供充足的發展空間和載體。利用高速公路、廣珠城軌、港珠澳大橋等相繼完工帶來的交通新格局,城市居住社區不斷擴張形成的城市新格局,以及“三舊”改造的有利時機,在主城區交通樞紐、物流人流走廊和商業旺地,積極引進、改造和新建高端商貿和服務業項目,滿足城市居民日益擴張的消費需求。實施積極的促進就業政策,切實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基礎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居民的消費能力。為適應我市服務消費增長快於商品消費、大宗高值商品消費增長快於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費的趨勢,加快培育文化娛樂、信息服務、旅遊休閒、體育健身等消費熱點,刺激節假日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引導主城區服務業主動提升產業結構,擴大經營規模,提高服務水平。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面對主城區因土地空間匱乏,無法再依靠新上更多投資項目帶動發展的現實,積極推動現有優勢產業依靠加強技術研發、增加品牌價值和完善市場渠道,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走上以創新驅動的內生增長道路。完善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為紐帶、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充分利用高校眾多的智力優勢,促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係。扶持和推動家電電器、電子信息等產業構建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增強核心技術突破能力。繼續加大財政科技經費投入,為企業提供多元化、專業化的技術服務,支持中小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項目。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提高研究與開發經費占生產總值、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鼓勵企業參與制定國際、國家或行業標準,實現由成本優勢向品牌優勢轉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推進以技能型、實用型人才為重點的各類人才隊伍建設。
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推動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不斷提升技術水平。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創立自有品牌,開創多元市場,建立國內銷售渠道,延伸產業價值鏈,提高行業增加值率。促進加工貿易企業建立與本土要素市場和消費市場的聯繫,提高對轄區居民就業和財政的貢獻率。積極調整外貿結構,鼓勵企業擴大先進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和緊缺資源性原材料進口,支持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自有品牌和高附加值的產品擴大出口。不斷提高服務貿易比重,大力吸引外資進入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業務流程外包、信息技術外包、知識流程外包和金融服務外包。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參加國際展銷活動,支持優勢企業到國外建立行銷網路和生產基地,打造本土跨國公司。鼓勵外資企業適應國民待遇條件下的新環境,建立和諧勞資關係,採用清潔生產技術,合理分擔社會成本和環境成本。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著力推進節能減排,確保完成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任務。進一步最佳化能源消費結構,大力開發利用新型潔淨能源,降低對高碳能源的依賴,加快推進能源消費結構向低碳化、潔淨化和生態化的轉變。積極推廣節能技術和節能產品,加快推行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的綠色建築,提高能源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支持南屏科技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循環經濟示範園區,扶持辦公自動化及列印耗材重點企業建設成為循環經濟示範企業。鼓勵集約利用土地,不斷加大土地開發強度,提高單位土地產出水平。最佳化經濟結構,不斷提高服務業比重,減輕經濟發展對資源能源的依賴。
(二)以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發展重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抓住粵港澳融合進一步深化、國際服務業加快轉移的機遇,主動承接港澳及國際服務業轉移,著力構建生產服務業與生活服務業結合有序、高端服務業與各類服務業協調發展的現代服務產業體系,進一步增強集聚輻射和綜合服務功能。按照“商貿業突破、會展業提升、金融業定格、文化服務業支撐、旅遊業擴充”的要求,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會議展覽、金融證券、法律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壯大發展商貿服務、餐飲娛樂、文化體育、旅遊休閒等生活性服務業,培育發展研發設計、文化創意、數字出版、標準認證等新興潛力服務業。大力引進大型服務企業,鼓勵發展總部經濟,鼓勵建設大型商業綜合體。著力培育發展新型服務業態,推進服務業規模化、品牌化、網路化經營。鼓勵民營企業進入高端服務業領域,積極扶持服務業企業上市,加快實現從傳統服務業為主向現代服務業為主轉變。力爭在“十二五”期末使全區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2%以上,打造“香洲服務”品牌。
鼓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依託現有優勢產業,完善產業價值鏈,鼓勵企業加強研發,提高技術含量,創造自主品牌,培育和壯大高端空調研發製造、辦公自動化及列印耗材等產業集群。扶持聯想賽納、格力大金模具等高新技術項目發展,做大做強本土龍頭企業和本土支柱產業。大力扶持 “用地少用工少、有研發有品牌、高技術高效益”的企業發展壯大,加快提升製造業層次,實現從“製造”向“創造”轉變。大力推動民營企業的自主創新和升級轉型,鼓勵民營企業進入高新技術產業。有序轉移附加值低、勞動密集型的低端製造環節,留住企業研發、銷售和結算中心等高端環節,引導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升級。
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利用主城區高級人才集中、生活環境優美和文化氛圍濃郁的優勢,積極創造寬鬆的創業環境,吸引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落戶香洲,在香洲創新創業。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財政科技經費投入力度和產業政策扶持力度,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積極引導民營企業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抓住國家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機遇,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扶持,力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一代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開發和節能環保等產業領域,獲得更多的突破。到“十二五”期末,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內的中小型種子企業,逐步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為在新的產業技術周期中爭得領軍地位打好基礎。
(三)以提升商業環境和園區轉型升級為主要手段,提升核心城區經濟功能
強化城市商貿和消費功能。積極參與粵港澳區域合作,深度融入珠中江一體化,提高對西部城區的服務能力,強化核心城區的商貿消費功能。重點打造吉大、拱北、前山商業消費中心和新老香洲文化休閒旅遊中心,大力支持十字門中央商務區開發,進一步強化主城區對生產要素的積聚功能和對周邊地區的服務功能,使主城區成為珠江口西岸服務業中心。
吉大地區依託區域內雄厚的商貿服務和金融服務等行業發展基礎,以大型百貨公司和城市商業綜合體為主要業態,大力發展商貿服務、金融服務、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產業,完善商業配套,保持優美市容,逐步增強對珠海西部地區和珠江口西岸的消費服務能力,打造全市商業消費中心。
拱北地區充分發揮港澳和珠三角地區的人流物流聚集優勢,加快推進仁恆濱海中心等大型商貿業項目,大力發展新型商貿業和高端酒店業,突出商業發展的時尚元素,打造旅遊購物勝地。
前山區域儘快完善本區域公共運輸和環保基礎設施,圍繞廣珠城軌明珠站、上沖站沿線的物流人流走廊,以及不斷擴張的新建居住社區,布局新的消費品集散網點,打造區域性家居建材交易中心、汽車銷售服務中心和農產品交易中心。
新老香洲地區突出近海和靠山的優勢,利用情侶路沿線的海岸資源、鳳凰山麓的山體資源和梅溪生態旅遊景區等自然資源,利用轄區內的體育館、歌劇院、美術館和文化旅遊景區等文化資源,著力打造文化休閒旅遊中心。
大力支持十字門中央商務區開發,做好協調配合工作,加快推進以國際會展中心、超五星級酒店、國際甲級寫字樓、商務公寓、濱水廣場等項目為重點的會展商務組團建設,帶動南灣區域城市面貌的全面改善和服務業的全面發展。
建設優美宜居環境。堅守碧海藍天、青山綠水底線,加強對海岸線、山體和森林等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確保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鼓勵發展民間環保組織,建立環境污染的民間投訴反饋機制。處理好城區服務業發展對居民生活環境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加強地質災害隱患整治,加強對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河涌的污染治理。實施綠色生態工程,完善轄區綠道網路,建立品種協調、特色鮮明、景觀秀美的城市園林綠化系統。加強低碳理念的普及推廣,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和出行方式。繼續開展生態示範社區、綠色社區和綠色學校創建工作,創建國家生態區。
切實加強節能減排。完善節能減排的監測、統計和考核三大體系,建立能耗評估制度,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積極引進和發展符合生態要求的產業項目,嚴格執行新上項目的環境準入標準。完善南屏科技工業園和洪灣商貿物流中心的雨污水管網建設,爭取園區工業廢水收集率、達標排放率達到100%。配合完成105國道污水管網和前山商貿物流中心中部污水泵站的建設,加快實現前山區域污水全部集中處理。強化對重點污染源和限期治理項目的跟蹤整治,防止發生重大污染事故。推動醋酸纖維、紅塔仁恆等重點耗能企業整體搬遷。鼓勵企業廣泛使用清潔能源和節能技術,鼓勵在企業、園區、產業內部開展循環經濟示範工程。大力開發低碳技術,大力發展低碳產業。堅持政府推動和社會參與相結合,建設節約型機關和節約型社區。
(五)以促進就業和提高收入為主要手段,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發展就業帶動作用明顯的第三產業和中小企業,鼓勵發展人力資源密集的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強化鎮街和社區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能,大力推廣創建“充分就業街道”試點工作。繼續推進全民技能提升計畫,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降低門檻鼓勵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多種形式就業。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園區企業就近吸收城郊居民就業。千方百計創造就業崗位,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為城鎮零就業家庭和低保戶免費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援助。加快南灣地區綜合性職業培訓基地建設。完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加大勞動執法力度,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係。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繼續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合理調節收入差距,爭取居民收入增長逐步趕上地區生產總值增長,力推香洲經濟走上包容性增長道路。逐步提高城市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加大對低收入人群的扶助力度。加快城郊地區尤其是南灣地區的城市化進程,切實增加城郊居民收入。依法完善企業職工工資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提高企業職工工資和福利水平。健全增加勞動收入的發展環境和制度條件,促進機會公平。鼓勵勞動者以資本、技術、專利和管理等參與分配,創造條件增加居民的財產性收入,擴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
(六)以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為重點,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制度。“十二五”時期,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8%以上,逐步提高城鎮居民醫療保障的補助標準。以提供廉租住房為主,解決轄區貧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以實施殘疾人事業“五個一工程”為著力點,建立和完善殘疾人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的總體目標。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大力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不斷完善綜合性社會救助體系。在鎮街設立老人活動場所,積極推進退休人員社會化服務管理。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不動搖,完善計畫生育利益導向政策, 積極推進人口計生綜合改革和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制改革,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全面實現基礎教育現代化。“十二五”期間繼續鞏固教育現代化先進區成果,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推進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不斷增加中國小優質學位,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在城鄉間、區域間和學校間的均衡配置。鞏固義務教育的普及成果,落實好以流入地為主和以公辦學校為主的“兩為主”政策,逐步實現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以逐步提高學前教育基本普及為目標,加快建設鄉鎮中心幼稚園和小區配套幼稚園,增加學前教育資源,建立起學前教育服務體系。以多種方式資助貧困家庭兒童入園入學。按要求高質量完成公辦中國小校校舍安全工程建設任務。統籌發展終身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扶持發展民辦教育。
提高公共醫療服務水平。完善城區二級衛生構架,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建立可靠的經費投入保障機制,逐步提高人均公共衛生投入的保障標準。嚴格執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零差率政策。加快社區衛生機構的軟硬體建設,建立建全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新增醫療衛生資源重點向城郊社區傾斜。加強區級綜合醫院的綜合服務能力,提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門診和預防能力。完善鼓勵全科醫生長期在基層服務政策。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舉辦醫療機構,促進有序競爭,加強監管,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滿足民眾多樣化醫療衛生需求。積極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探索形成各類城市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合理分工和協作格局。堅持中西醫並重,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積極防治重大傳染病、慢性病、職業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
(七)以創造環境和提供平台為中心環節,著力建設文化強區
努力推動文化繁榮發展。依託香洲區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的優勢,創造寬鬆的文化環境和思想空間,深入挖掘“百年香洲”歷史人文資源,重視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以特區精神為核心,重振香洲文化影響力。大力資助哲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普及,大力資助文學藝術創作,大力資助公益性文化藝術活動。積極培養文化領軍人才,支持鼓勵文化社團發展。鼓勵通過多種渠道與港澳和周邊城市進行學術和文化交流活動。以構建和諧文明社區為重點,廣泛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依託社區、廣場、企業和校園等各類文化活動載體,廣泛開展民眾文化活動。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導向作用,營造建設和諧香洲的輿論氛圍。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構建完備的區、鎮街和社區的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力爭按照國家一級館標準加快建設區文化館、區體育館、區圖書館和區博物館,按照省特級標準建設鎮街文化站,高標準建設區檔案館,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活動載體和空間,滿足轄區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逐步完善鎮街文化站的機構和人員配置。鼓勵社會力量捐助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積極推動競技體育市場化,財政體育資源適度向社區民眾體育傾斜。加強對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等環節的監管,保障新建城市居民社區擁有足夠的公共文化和體育設施。推進文化體育消費,豐富居民文化體育生活。
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積極鼓勵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鼓勵新上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培育一批文化重點行業和龍頭企業,打造文化產業發展基地。利用主城區主流媒體資源集中、歷史文化資源和海濱城市旅遊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傳媒產業和休閒旅遊產業,積極鼓勵數碼創意、網路遊戲、影視製作、工業設計等行業的創新和創業活動,形成富有特色和競爭力的文化創意產業。充分利用情侶路沿線的歷史人文資源和海濱旅遊資源,加快文化休閒旅遊區建設。依託市歌劇院、博物館和城市規劃展覽館的建設,形成新的城市文化活動中心。建立創新型文化市場體系,將文化歷史資源適度轉化為文化產業資源。
(八)以民主法制建設和加強社會管理為重要內容,加快構建和諧香洲
深入開展法治區創建活動。大力支持人大代表了解民情民意和依法行使各項權力,拓寬人大代表同人民民眾的聯繫渠道。大力支持政協委員深入社會各階層,充分發揮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重要作用。大力推進公正司法,積極探索司法工作機制改革,創新司法監督機制,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不斷擴大社區基層民主,保證人民民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支持發展基層自治組織,鼓勵社區居民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與自身利益相關的公共事務。鼓勵開展“網路問政”,拓展市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渠道。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做好“六五”普法工作,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調動全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共建共享和諧社會。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堅決落實綜治信訪維穩工作責任制,完善重大項目風險評估機制,切實維護人民民眾的合法利益,從源頭上減少不安定因素。建立制度化的利益表達機制,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健全社會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完善三大調解銜接機制,充分發揮區、鎮街和社區三級綜治信訪維穩平台在化解矛盾糾紛、整治社會治安、推動平安建設和創新社會管理等方面的第一平台作用,真正實現“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鎮街,難事在區終結”。健全信訪工作機制,改進方式方法,切實解決重信重訪問題,不斷提高信訪案件辦結率。按照標本兼治的原則,重點解決好勞資糾紛和原農村股份合作公司管理問題,切實處理好在征地拆遷和社區管理中出現的社會矛盾。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防範和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不斷提高人民民眾的安全感。繼續做好“雙擁共建”工作,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提高公共安全管理水平。進一步完善安全管理體制,整合各類安全管理資源,完善社會影響和風險評估機制,不斷提高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堅持安全發展的理念,構建科學、依法的安全監管體系,預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切實抓好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不斷提高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繼續抓好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整治,切實抓好校園內部安全管理。加強森林防火和防汛抗旱、防颱風等工作,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推行分級分類管理,建立和完善企業安全生產誠信機制,堅決遏制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發生。
(九)以政府職能轉型和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為重點,為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型。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發揮好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利用好公民和社會組織在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將政府職能集中到更好地履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進一步完善區級主抓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管理,鎮街主抓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分層管理新體系。在事權已有清晰界定的前提下,按照事權、財權和人事權相匹配的要求,進一步理順財政資源在區、鎮街縱向層面的合理配置,為鎮街提供更多的人才、資金和辦公條件等行政資源。建立和完善與大部制改革相配套的政策法規體系和行政程式,提高行政效率,建設企業和居民更加滿意的公共服務型政府。深入推行科學民主決策,進一步加強和改善行政執法,積極推進政務公開、信息公開和誠信體系建設工作,健全行政監督體系和問責制度。
創建社會管理“香洲模式”。在“十二五”時期,按照轄區人口和面積基本一致的原則,合理調整社區居委會的管轄範圍。進一步加強社區隊伍建設,健全社區工作者考核和獎懲辦法,逐步提高待遇。進一步改善鎮街和社區的辦公條件,提高社區辦公和服務管理水平。建設和完善社區網路化管理服務平台,創新社會管理機構設定,完善社會管理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政府購買服務機制。紮實推進社區民主自治,大力發展社會組織,建立現代社會工作制度,形成完善的社區志願服務網路。繼續做好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試點工作,不斷擴大試點範圍。以推進社區民主自治和社會組織“自立、自主、自律”為重點,深入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先行先試,不斷拓展公民和社會組織參與基礎公共事務的渠道,充分調動社區居民參與基層民主自治、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努力形成社會公共事務共議共商共管的和諧局面。
繼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推進財政體制改革,在合理界定事權的基礎上,按照財力和事權相匹配的原則,進一步理順市和區政府間財政分配關係。建立財政支出規模與常住人口規模掛鈎的新體制。大力推行預算管理的科學化、法治化、民主化、精細化,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建立一整套體現合理有效的權力制衡、民意表達、規範嚴密的決策及監督機制的預算制度。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積極穩妥地加大對社會保障、社會事業、公共安全和生態環境等民生領域的財政投入。財政支出重點向城郊地區傾斜、向鎮街社會管理事務傾斜,使居民都能夠享受到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
四、保障機制和措施
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增強對規劃的執行力。按照本規劃綱要確定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抓緊推進各項工作任務的組織實施。以務實的工作作風,縝密的工作部署,踏踏實實地狠抓落實,為順利完成“十二五”發展目標奠定基礎。
加強統籌協調。完善規劃管理實施機制,把本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進行分解,落實到其它專項規劃和“十二五”期間的年度工作計畫中去,明確區屬各部門分工,落實具體工作責任。在規劃實施中,根據外部發展環境和自身發展條件的變化適時調整有關內容,既要保持規劃實施的連續性,又要保證規劃內容的適用性。
加強實施監督。建立規劃實施監督考核機制,強化規劃的實施監督和評估工作,及時跟蹤分析規劃執行情況。在“十二五”中期和末期,對規劃的約束性指標、主要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和重大項目的建設情況進行監督考評。大力宣傳規劃內容,建立網路互動渠道,吸收市民合理建議,引導全體市民自覺參與規劃實施。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