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河口多旋迴風化層及其環境意義

《珠江河口多旋迴風化層及其環境意義》是依託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由付淑清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珠江河口多旋迴風化層及其環境意義
  • 依託單位: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
  • 項目負責人:付淑清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早年我們在進行珠江口海域海底沙源勘查過程中,施鑽210個剖面,其中23個剖面的樣品保存至今。勘查發現第四系中有多個風化層,呈黃褐色或紅褐色。其中1個剖面的預研究表明,可能存在3個時代的風化層。本項目選取4個代表性剖面的樣品,進行年齡、生物化石、色度、氧化物等分析,查明風化層時代、沉積旋迴、海陸環境變遷、風化強度。通過4個代表剖面的對比、海域8個剖面的對比、海域剖面與陸域7個剖面的對比,從風化層的時空分布,了解珠江河口多旋迴風化層的全貌,初步解決關於珠江口埋藏風化層的爭議。本項研究的結果,將闡明珠江三角洲MIS3以來海陸變遷的過程,重新厘定海退-海侵旋迴的次數,重新認識陸海相互作用的歷史過程,重新劃分三角洲的發育階段,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使珠江三角洲形成發育演變的研究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將古論今,以今度古,沉積過程的研究可以為珠江口沙藏的勘查和開發、伶仃洋的整治、跨海大橋等工程提供參考。

結題摘要

河口三角洲是海、陸共同作用的結果,它是研究海、陸耦合模式及其與之相關的氣候變化的良好信息載體。關於珠江三角洲的沉積過程,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水上三角洲部分,且更為重視海相層及其環境意義。本項目提出埋藏風化層研究的新命題,從沉積間斷事件探討環境變遷。項目選擇5個鑽孔(4個水下,1個陸上)剖面,通過年代學、沉積學、地球化學、古生物學、環境磁學、礦物學等分析,證實了珠江三角洲水上水下部分都普遍存在兩個晚更新世風化層的現象,表明珠江三角洲是一個連續的沉積體系,晚第四紀以來經歷了共同的沉積過程。同時,在三角洲陸上鑽孔剖面中首次發現6個第四系風化層,其時代可能追索到中更新世。風化層代表了一個沉積旋迴的結束和新一輪沉積旋迴的開始。因此,珠江三角洲普遍存在的兩個風化層指示該區域在MIS3和MIS2期間分別發生了從陸相到海相的沉積旋迴。其中,晚更新世第一次大規模海進發生於大約40~39kaB.P,第二次發生於約9~7.5kaB.P,並且於6kaB.P前後達到了最大海面高度。另外,珠江三角洲中更新世可能也發生過至少4次海退-海侵旋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