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發展環境,優勢條件,面臨挑戰,奮鬥目標,最佳化骨幹網,健全城域網,發展接入網,信息產業,做大做強,優先軟體業,信息服務業,信息技術套用,農業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建立信息社區,電子商務,商務認證體系,電子支付,電子商務,試點工作,電子政務,電子政務平台,系統建設,開發和利用,信息安全,整合與創新,區內協調機制,加強合作,加強制度創新,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是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和主體,也是我國經濟成長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珠江三角洲迅速崛起,走出了一條以工業化為主導的經濟起飛道路。當前,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信息產業迅猛發展,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技術革命正在全球蓬勃興起,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珠江三角洲必須順應潮流,搶抓機遇,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出一條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新路子,為廣東省基本實現現代化起示範、帶動作用。
為貫徹落實《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意見》,根據珠江三角洲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總體要求,按照《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十五”計畫》,結合珠江三角洲地區信息化發展的實際,編制本專題規劃。
發展環境
優勢條件
1.經濟實力較強。珠江三角洲得改革開放之先,有效地將政策優勢、區位優勢和人文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20多年來經濟一直保持高速發展。2000年全區
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378.6億元,占廣東省的69.6%。珠江三角洲以占廣東省23%的面積,容載了廣東省47%的人口,生產出廣東省近70%的經濟總量,為率先實現信息化集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2.信息產業具備一定規模。珠江三角洲已成為國際上有影響的
電子信息產品製造基地和出口基地。2000年珠江三角洲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總產值3363.6億元(90年不變價),占廣東省的96.35%。主要的電子信息產品如
數字程控交換機、彩電、傳真機、微機等,產量均占全國的20%甚至50%以上。2000年軟體業產值近80億元,初步形成了廣州、珠海、深圳、南海等地的軟體園區,開始出現一批在國內有較高市場占有率的軟體產品。如珠海金山WPS辦公軟體、深圳金碟財務軟體等。
3.基礎信息網路體系處於國內先進水平。珠江三角洲地區電信骨幹網路全面光纖化,基本實現光纖到小區及部分大樓。廣播電視傳輸網路通達各家各戶,全網雙向寬頻傳輸改造工程正在進行中。電力等專用通信網路正在發展過程中。
4.信息技術套用成效顯著。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金融財稅以及社會管理等各個方面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滲透和套用,電子政務已經起步並初見成效,CAD/CAM等各種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已經在相當部分企業中普及,電子商務基礎架構正在形成,電子商務認證中心、支付網關係統以及相配套的物流配送系統正在逐步建設。廣東跨銀行ATM/POS網路是全國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經濟效益最好的金融網路之一。
5.信息消費能力較強。信息消費已經成為珠江三角洲居民的消費熱點,通訊消費支出占居民消費支出的比例不斷上升,如廣州市2000年人均通訊支出達630.45元,居全國各大城市之首。2000年珠江三角洲彩電和行動電話普及率分別為459台/千人和233.45部/千人。全區計算機普及率為126.7台/千人,是全國上網人數最多的地區之一。
面臨挑戰
在未來幾年裡,珠江三角洲信息化建設的內外環境將會有較大改善,但是也面臨嚴峻挑戰。
1.國內外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我國已經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無論是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軟體業,還是信息服務業,珠江三角洲企業都將與國際性大企業直接競爭,在資金、技術和服務方面都面臨考驗。在國內,長江三角洲在過去10年中迅速崛起,並且在科技創新能力、人才數量和質量、金融服務和區域形象力等許多方面占有優勢。長江三角洲的高新技術發展戰略,將對珠江三角洲率先實現信息化構成強大的競爭壓力。
2.企業創新能力不強,產業配套程度不高。珠江三角洲信息產業產值很大,但增加值不高,缺乏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技術和產品。大部分企業規模小,尚未建立完善的企業創新開發機制。
電子信息產業結構雷同,集約化程度低,遠未形成上、中、下游產品全面配套和分工協作的完整的產業鏈。
3.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結合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中小企業的信息化水平較低,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技術服務支撐體系,通過信息化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和最佳化升級的作用還不明顯。信息資源開發和服務嚴重滯後,
信息基礎設施遠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在政府、企業、社會和家庭的套用尚停留在基礎階段。
4.信息化人才短缺。珠江三角洲吸收優秀人才的優勢正在弱化,而國內外對人才的爭奪越來越激烈,受本地培養能力所限,在較長一段時期內,信息化專門人才尤其是高級人才和複合型人才緊缺,這將是制約珠江三角洲率先實現信息化的關鍵因素。
奮鬥目標
經過10年左右的努力,珠江三角洲逐步由以工業化為主導的經濟過渡到以信息化為主導的經濟,實現社會生產力跨越式發展。前5年,珠江三角洲在全國率先建成一個四萬平方公里的信息化示範區域,達到世界
中等已開發國家發展水平。後5年,珠江三角洲全面實現信息化,達到當時世界先進國家的發展水平。
到2005年,珠江三角洲建成一個高性能的信息網路平台,擁有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成為國際上主要的電子信息產品生產製造基地和國內主要的軟體產業基地;廣泛套用信息技術,成為國內先進的信息技術推廣套用示範基地,信息技術成為推動區內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主要手段,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效果顯著;現代信息服務業繁榮發展,電子商務框架體系基本建成,成為國內最為活躍的信息市場和
電子商務中心;政府、企業和社區、家庭信息化水平有較大提高,全民信息化知識水平和技能有較大提升,成為對國內從事信息技術的企業和人才最具吸引力的地區之一。
到2010年,珠江三角洲建立起具有當時先進水平、覆蓋國民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的完善的信息化體系,進入信息社會。
主要信息化指標預計:
——信息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005年為15%,2010年為20%;
——網際網路用戶數,2005年超過1200萬戶,2010年超過2500萬戶;
——電話普及率,2005年達到90%,2010年達到100%以上;
——每千人擁有計算機數,2005年達到250台/千人,2010年達到400台/千人;
——每千人擁有電視機數,2005年達到500台/千人,2010年達到600台/千人;
——信息消費占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2005年超過10%,2010年超過13%。
三、信息網路
最佳化完善骨幹網,建立健全各市城域網,大力發展接入網,建成包含各類信息網路、融各種業務於一體的高性能綜合信息網路平台,實現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完善網路建設市場監管機制。
最佳化骨幹網
1.廣泛套用先進的傳輸技術,積極研究和引進下一代網路技術,提升網路頻寬和技術水平,繼續推動珠江三角洲區域內高速寬頻骨幹網建設。
2.建設珠江三角洲全光傳輸網路工程。利用
光交叉連線、光分叉復用等技術,在網路上進行光通道上的配置和調度、光層面的自動保護、全網的自動恢復,建成覆蓋整個區域的全光網路,實現智慧型光網功能。
3.建設以廣州、深圳為中心,覆蓋珠江三角洲的寬頻信息綜合傳送網,使其具備良好的擴展性和多樣化的接入方式,可承載寬頻多媒體通信業務和綜合信息業務。
4.充分利用廣州已建成的國家級網路互聯交換中心及現有網路資源,形成以廣州、深圳兩個中心城市為中心、區內各城市信息網路互聯互通的寬頻骨幹傳輸網路系統。
5.由各網路運營商參與,共同制定和完善整個區域的骨幹網路建設規劃方案,以此來強化骨幹網路的巨觀管理,並以利益為紐帶促進區內骨幹網路資源最佳化整合,全面提高網路效率。
健全城域網
1.鼓勵經國家批准的網路運營商在珠江三角洲開展
寬頻城域網建設,力爭各市在2003年以前建立寬頻城域網。
2.制定寬頻城域網的技術規範和互聯標準,完善市場準入和互聯互通規則,實現區內各市的寬頻城域網高速互聯,使整個珠江三角洲各市的寬頻城域網連成一個整體。
3.統一規劃和建設城市信息網路管道,建立信息網路管道的有效管理機制,既要防止出現建設無序、重複建設的現象,又要避免出現壟斷經營,要促進信息管道資源共享和高效利用。
發展接入網
1.依託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骨幹網和城域網,積極推進光纖入戶,堅持以光纖接入為主,其他接入手段為輔,建成一個融數據、圖像及話音等多種業務於一體的數位化、寬頻化、綜合化的接入網。
2.建立寬頻接入網的建設和營運分離機制。寬頻接入網的營運商必須是持有國家經營許可證。鼓勵各種具備相應資質條件的企業參與建設寬頻接入網,提倡專業分工和互補合作,迅速發展寬頻接入網市場,以此來帶動珠江三角洲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
3.建立寬頻接入網市場的監督機制。寬頻接入網建設方案應該通過主管部門的審查或者論證才可以實施。寬頻接入網建設方案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接入網的經濟效益,既要符合實際情況的需要,同時又要充分考慮到系統的可擴展性。
4.在接入網層面推動電信、電話、計算機“三網”融合。加快“三網”融合的技術性試點工作,使之儘快產業化、市場化;同時在體制方面做進一步的嘗試,建立若干個“三網”融合的示範小區,確定業務融合的內容和範圍。
信息產業
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優先發展軟體業,發展壯大信息服務業,建成國際上主要的電子信息產品生產製造基地和國內主要的軟體產業基地。
做大做強
1.發展積體電路設計業。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聯合共建,重點建設國家和省的積體電路研發中心項目。積極引導積體電路設計與整機開發相結合,不斷提高積體電路設計水平。開展
大規模積體電路、嵌入式晶片和小型化、片式化的新型元器件和電路板的研究設計開發。
2.培植20家左右掌握核心技術、主業突出、具有自主品牌、在國內有明顯優勢的電子信息產品製造企業,實施“規模化”和“走出去”兩大戰略,通過技貿結合、資本經營、資產重組、科技創新等途徑,並通過政府採購,為這批企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市場空間,使之成為有世界影響的跨國公司。
3.在通信設備、計算機整機製造、數字視聽產品、新型電子元器件和光電子器件等方面,集中力量突破關鍵技術瓶頸,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技術和產品。加快數位電視的研發和產業化工作。以企業為主,建立研究、開發、測試、生產、推廣套用的產品研發和成果市場轉化機制。
4.建立珠江三角洲電子信息企業和產品資料庫、產品和技術配套信息網等,在珠江三角洲構建和完善以大企業集團為主導、中小企業專業化分工、產業化協作的區內產業配套體系。
優先軟體業
1.重點建設好廣州、珠海兩個國家軟體產業基地和深圳、南海軟體園。廣州天河軟體園要利用緊靠套用市場、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集中、人才密集的優勢,大力發展套用型軟體技術和產品,有選擇性地發展一些基礎性、通用型軟體技術和產品。深圳軟體園應利用臨近香港的地緣優勢,藉助香港的資金和市場優勢,加強與香港的合作,重點發展面向港澳台及國際市場的軟體產品。珠海南方軟體園要利用在通用軟體和行業性軟體方面的經驗和基礎,儘快擴大規模和提高水平。南海軟體園要積極發展軟體加工業,大量培養“軟體藍領”。
2.建設軟體工業化生產基地,推進軟體產品化。促進軟體工業化生產工具的引進、開發和套用,建立軟體“零件庫”,提高“軟體標準件”的研究開發和生產能力。建立基礎研究與套用技術研究、模型研究與原型開發、產品開發與商品化以及市場服務四個層次的產業結構框架。建立權威的軟體評測中心,制定和實施軟體工程標準和規範,加強軟體企業的ISO9000國際質量認證和CMM認證。通過軟體工業化生產,迅速擴大軟體產業和軟體企業規模。
3.大力發展嵌入式軟體和套用軟體。充分利用廣東省電子通信產品製造業和家電業對於嵌入式晶片的龐大市場需求,大力發展嵌入式軟體,提升工業產品的智慧型化水平。與企業信息化相結合,根據各類企業的實際需求,大力開發企業信息技術套用軟體,全面提升企業管理、開發和生產的信息化水平。
4.實施軟體人才工程。加強與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密切合作,聯合創辦軟體學院和軟體研發中心,重點培養高級軟體人才和複合型人才。吸引國外軟體業優秀華人歸國創業,與國外尤其是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的華人團體組織開展密切聯繫,進一步落實留學人員的各種優惠條件,提供適合個人發展和創業的良好環境。根據市場需求,在高中畢業生和中專畢業生以及符合一定條件的社會人員中大量培訓軟體技術工人,建立軟體人才的合理結構,使之與軟體工業化生產相適應。
信息服務業
繼續加快發展電信服務業,切實加強廣播電視服務業,大力發展信息網路服務業,加強信息資源建設,使現代信息服務業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促進全社會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1.繼續發展電信網的傳統業務,發展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到2005年,通信服務市場充分發展,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普及率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大力拓展電信服務業,支持發展新型電信業務,實現從窄帶通信向寬頻高速通信轉變,向語音、視頻和數據等綜合業務發展。
2.有線電視網路全面覆蓋珠江三角洲地區,並完成高質量的HFC雙向網路改造。推動模擬電視業務向全面數位電視業務發展,建成數字式、互動式、多功能的廣播電視綜合網。整合珠江三角洲各個地方廣播電視業資源,保障各級政府的政策與文化宣傳的同時,大力開發廣播電視信息資源,推進DMB數碼廣播產業化,利用網路優勢提供多種增值服務。實現從廣播電視業務向全面的網路媒體業務的發展。
3.大力開發信息資源。制定信息資源產業政策,建立信息資源開發機制,建設一批商業性的信息資源資料庫,發展信息資源產業。鼓勵信息中介機構的發展。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特色的中文網站,使其在國內有較大影響力。積極開展遠程教育、遠程醫療、會議電視、網路銀行、網路廣告、網上娛樂、視頻點播、在線上檢索、數據處理等多種形式的信息服務。
4.加強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發展信息安全產業。制定信息安全政策和信息安全管理機制,加強信息安全機構及職能,建立信息安全評測機構。建立計算機信息內容安全實驗室,並充分發揮國家級計算機網路和信息安全廣州中心的作用,開展計算機安全技術研究工作。制定信息安全產業政策,建立信息安全產業基地,鼓勵發展民族信息安全產業。鼓勵高校培育信息安全技術專門人才。
信息技術套用
大力推進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使工業生產向自動化、智慧型化、集成化方向發展。加快農業信息化進程,建立農業信息化示範基地。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促進信息技術在社會公共領域的套用,建立信息社區。
(一)大力推進套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
1.在工業企業中推廣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製造(CAM)、計算機輔助測試和診斷、
柔性製造技術和自動物料儲運系統,全面改造傳統製造業的加工、成形、裝配和測量等製造過程,將傳統的手工控制轉變為計算機控制。在有條件的企業推廣從工藝設計到製造,從生產到市場全過程的計算機化,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
2.加快企業資源計畫(ERP)等技術的推廣套用,提高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套用水平,改造傳統產業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實現管理創新,增強企業的市場應變能力和競爭力。
3.由大型工業企業主導,高等院校、研究單位和信息技術提供商共同參與,建立信息技術推廣套用中心,形成一個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企業信息技術開發套用聯合體。信息技術推廣套用中心對全局性、綜合性、長遠性和方向性的重大關鍵技術進行科技攻關,解決傳統產業改造中的技術難題。以信息技術推廣套用中心為基礎,構建企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將信息技術向產業鏈中的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滲透,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支持、指導和培訓服務。
4.以珠江三角洲的特色專業鎮為基地,由政府引導,組建行業信息技術套用創新中心。信息技術套用創新中心面向整個行業,主要是為中小企業提供適用的信息技術服務,促進當地的特色製造業結構最佳化和升級,提高全行業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
5.以全國CAD套用示範企業、省企業信息化試點企業等為基礎,在不同行業中分別建立一批企業信息化示範點。充分發揮示範作用,以點帶面,推動珠江三角洲企業信息化的全面開展。組建企業信息化專家顧問團,為企業的信息化改造提供諮詢策劃顧問服務。
農業信息化
1.推進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繼續建立和完善各市的農業信息服務網路,並延伸到鄉鎮、管理區;建設農業和農村經濟預測預警、政府巨觀決策和扶貧
數位化管理系統,農業自然資源庫、自然資源監測系統和農業信息資源保障系統;建設農業科技、農民教育、農村經營管理、多媒體技術等農業信息庫。
2.建立農業信息化示範基地。以
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農業現代化示範區、“三高”農業和無公害農產品與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農業科研機構和中介組織等為依託,建設農業信息化示範基地,將
現代信息技術廣泛運用於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後全過程。
3.建立農業網上交易套用系統。依託國家和省級農(副)產品定點批發市場,推進農(副)產品網上交易,建設集價格形成、供需信息服務、電子商務等功能於一體的糧食交易信息平台,推進農業市場化和產業化。
教育信息化
1.到2005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國小以上學校完成“校校通”工程。
2.各個學校根據具體情況建立適合自己的教學
管理信息系統,通過寬頻高速信息網將區內各校
教育信息系統聯成統一整體,將省教育和科研網延伸到中國小,全面推動學校教育的信息化和現代化。
3.實施統一的
教學資源庫標準,進一步完善資源庫知識結構、功能結構、內容質量、套用平台、服務模式等。鼓勵教師結合教學工作設計教學課件,開發教育信息資源,力爭建成一批互動化、多媒體化、共享式的教育信息資源庫。
4.加強信息技術師資培訓工作。採取分層次、滾雪球的方式,以各重點高校和培訓機構為基地,培訓各校骨幹教師,再由培訓合格的骨幹教師培訓各校其他教師。定期舉行教師信息技術操作技能競賽,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5.調整最佳化珠江三角洲地區高校的重點學科結構,在中山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等設立計算機網路和軟體學院,創建信息技術名牌專業。把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建成
信息技術產業人才培養和科研開發的示範基地。
建立信息社區
1.建立未來信息社區的示範點。各市要按照智慧型化小區(大廈)的技術要求,選擇若干小區建立信息社區示範點,廣泛開展信息家電、智慧型家居和寬頻信息網路等套用,全面實現社區服務網路化和社區管理信息化。
2.建設社區服務信息網路系統。這個網路系統要與工商、金融、稅務、城建、交通、公安、供水、燃氣以及社會保障等各種社會公共事業領域的信息套用系統互聯,建立直接面對市民的服務視窗,為社區、家庭和個人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務。
3.實施居民信息卡工程。普及推廣居民信息卡,用卡逐漸替代傳統的各種證件。依託電子政務的推廣和電子支付手段的完善,為市民提供便捷的服務。
電子商務
在國家和省的規劃指導下,逐步建立和完善電子商務認證和支付手段,建立配套的物流信息系統,充分利用發達的經貿基礎條件和毗鄰港澳的優越地理環境,積極開展電子商務套用,在全國率先建立電子商務框架體系。
商務認證體系
建立覆蓋全區的電子商務多級信任機制,解決交易過程中的網上身份認證、密鑰管理和信息安全等一系列問題,建立數字證書的登記、審批、發放、廢止、查詢、管理等運作程式和管理辦法,逐步形成權威的電子商務認證體系。
電子支付
1.推動銀行信用制度的發展,推廣銀行IC卡的套用,利用信息網路實現各個銀行業務的互聯和智慧型化。推動電子支付在證券、保險、商業、郵電、醫療、文體娛樂和教育等各個領域中的套用。
2.採用資金、技術的投入和政府採購等形式集中力量扶持幾家具有技術優勢的企業開發先進安全高效的電子支付系統,積極發展客戶自動服務系統,在網路環境下發展在線上處理的ATM、POS和電話銀行等客戶自動服務系統。
3.完善跨銀行和跨金融機構之間的電子支付,使各種不同的電子支付方式能夠互相兼容。建立與電子商務相配套的銀行網關係統,並且努力向國際通用標準靠攏。
電子商務
1.建設珠江三角洲
電子商務平台。這個平台要融合珠江三角洲各個專業電子商務市場、傳統產業的網路經營、社區電子商務套用、企業商務網站等等,創造網上交易的良好條件,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帶動並促進珠江三角洲整個地區電子商務的發展。
2.建設行業電子商務套用系統。建設先進的港口物流電子商務套用系統、海關電子報關係統、
口岸電子執法系統、外貿企業電子商務套用系統等。
試點工作
1.加快江門等地的電子商務試點步伐,力爭在關鍵技術、基礎設施、認證機制、支付手段、法律法規等方面有所實現,並及時總結經驗加以推廣。
2.以行業信息技術套用創新中心、專業公司等為基地,在一些重點領域和企業開展電子商務套用試點,探索專業化的行業性的電子商務套用模式,促進電子商務向縱深方向發展。
電子政務
按照《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關於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指導意見》的要求,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推進政府內部辦公自動化、公文交換無紙化、管理決策網路化、公共服務電子化,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提高行政質量和效率,增強政府監管和服務能力。
電子政務平台
1.進一步建設並逐步完善已初步建成的廣東省統一電子政務網路平台。平台上聯國家各部門,下通各市縣區政府,橫向連線省直各部門。平台要根據統一的標準規範進行管理和運行,各政府部門共享使用。
2.各政府部門與上、下級單位的垂直聯網,除特殊業務需要外,都應納入廣東省統一電子政務網路平台。對於已建的部門縱向網路,要求能夠與廣東省統一電子政務網路平台互連互通。對新建或準備建設的部門網路則要求使用廣東省統一的電子政務網路平台。
3.各市政府要加大對政府信息化資金的投入。各級財政部門要合理安排電子政務建設經費和日常維護培訓經費,對電子政務建設資金實行統一管理,統籌安排,從資金源頭上避免重複投入,防止重複建設,並加強對資金使用情況的跟蹤稽查。
系統建設
1.依據國家和省要求,遵從統一的公文和檔案標準,加快內部辦公系統的建設,實現省市之間、部門之間的公文網上交換,並且根據各市實際情況,逐步實現各市與所轄的縣區及相應部門之間的公文網上交換和電子郵件交換。
2.加快重要業務系統的建設。繼續完善辦公業務資源系統、巨觀經濟管理、社會保障、金關、金稅、金融監管(含金卡)、金財、金盾、金審、金農、金質、金水等12個重要業務系統。業務系統建設要統一規劃,分工負責,分階段推進。
3.抓好公共套用系統建設。繼續完善省政府應急
指揮信息系統、省政府視像會議系統和
多媒體套用系統。將工商、稅務、公安、公用事業等面向公眾服務的信息系統整合集成在一起,開展網上辦事、網上審批等業務,提供“一站式”電子政務服務,實現辦事公開,依法行政,達到規範行政行為的目的。
開發和利用
1.制定政府信息資源管理和信息採集、加工、分類、索引、交換、公告的實施標準,做好系統信息和業務數據的標準化工作,統一編碼、統一存儲格式、統一分類索引,制定電子政務信息資源體系與交換體系,初步建立政府信息資源管理體制,形成政府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新機制。
2.建成政務系統共建共享的動態資源庫。集中力量建設幾個跨部門的、基礎性、公益性的數據信息庫和辦公信息資源庫,重點建設人口基礎信息庫、法人單位基礎信息庫、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基礎信息庫、巨觀經濟資料庫。
3.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建立政府公眾網站建設規範、信息發布和更新維護機制,建設面向社會公眾的統一的政府信息服務和信息發布系統,將政務信息、政府公告、政策法規、辦事程式、政府採購、巨觀經濟等政府信息向社會公開,實現高效、有權威的政府信息服務。
信息安全
1.充分利用廣東省統一的
電子政務安全認證中心和密鑰管理中心,形成服務於電子政務各項套用的電子政務信任體系,加強對信息網路的監控,建立區域性應急支援中心和數據災難備份基礎設施。
2.完善信息安全管理體制。加快研究和制定電子簽章、政府信息公開及網路與信息安全等有關行政法規和規章,逐步形成電子政務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框架。
整合與創新
加強區內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建立區內協調合作機制。實施“大珠江三角洲”戰略,加強與港澳台合作。加強制度創新,建立與信息化相適應的新體制。
區內協調機制
1.建立政府層面的協調合作機制。在省的組織和協調下,對產業配套、產業轉移、重大工程項目等重大問題進行協調解決,逐步消除區內布局和分工的不合理、惡性競爭以及資源浪費等現象。
2.建立行業性的協調合作機制。由行業協會、企業聯誼會牽頭,以產業鏈為紐帶,定期組織行業大企業間協商,加強相互之間的交流,改變各市之間的結構雷同,互相爭奪市場的現象,鼓勵協同合作,共同發展。
3.區域內進行資源整合,促進各市優先發展自己的重點產業,達到不求全而求精,通過信息網路和物流系統,形成一個大而有序的珠江三角洲信息產業區。
4.整合信息網路資源。建立信息網路資源基礎資料庫,制定信息網路總體規劃,實現對網路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制定信息管道建設管理實施辦法,對信息管道建設和運營實施監督管理,避免重複建設。加強協調,促進寬頻城域網互聯互通。
加強合作
1.加快與港澳的信息網路互聯工作,促進三地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交流。建設好廣州南沙的“粵港資訊產業園”。利用港澳台的資金優勢、市場優勢和產業優勢,大力促進珠江三角洲在信息產業領域的發展。
2.根據新形勢,制定新政策,鼓勵港澳台商更多參與內地市場開發。開展
高新技術產業、運輸和物流,以及人才培訓和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和廣泛的國際市場網路以及人才優勢,與香港共同建設大區域物流中心。
加強制度創新
1.強化市場監管,打破市場壁壘、市場分割和行業壟斷,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確保市場競爭的效率和公平。促進電信市場的進一步開放,研究電信普遍服務和開放環境下電信服務價格管理問題,成立電信用戶委員會,監督電信服務質量。加大在信息產業領域的執法力度,對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的共享制定明確的規則,在市場準入、市場秩序等方面加強規範和管理。
2.重視建立和完善以保護智慧財產權為核心的政策法規體系。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和執法力度,培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保護知識成果的社會環境,促進科技創新持續發展。加大打擊盜版的力度,政府帶頭使用正版軟體,培育軟體產業發展的健康環境。
3.建立和完善人才機制。落實省高校專業結構調整方案,形成較完善的信息化人才培養教育體系。鼓勵企業建立人才在職培訓制度,放寬對人才流動的限制,完善繼續教育體系和人才流動機制。建立和完善科技人員技術入股、股票期權分配、智力持股等制度,改進分配製度和獎勵制度,強化人才激勵機制。
4.通過政府採購引導和扶持信息產業的發展。對政府採購中的信息技術產品部分進行整體協調,採取有力措施,為省內的軟體和硬體生產企業留下一定的市場空間,扶持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