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文學

珞巴族文學,珞巴族居住在西藏自治區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約2000餘人(1982),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無文字。民間口頭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歌謠及史詩作品。西藏民主改革以前,珞巴族處在原始社會末期向奴隸社會過渡的階段,這一階段的社會生活,是珞巴族文學反映的基本內容。因此,珞巴族文學具有鮮明的原始文學的特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珞巴族文學
  • 地址:西藏自治區米林
  • 人數:2000餘人
  • 特徵:鮮明的原始文學的特徵
主體內容,生成,

主體內容

神話是珞巴族文學的主體。神話,在珞巴族文學中是發展得尤為充分而且保留得也非常完整的一個門類,其中,"開天闢地神話"、"萬物起源神話"、"人類誕生神話"、"祖先神話"和"英雄神話"等,應有盡有,各成系列。《九個太陽》,是一則開天闢地神話,講述了世界出現之時由於天與地婚配而生了九個太陽的故事,反映了原始人類的天體觀念。《三頭神牛》的神話,把大地上的萬物,說成是由死去的鐵神牛的皮毛、骨骼、血液和內臟變成的。關於人類起源,神話中有不同的說法,一是認為人類是大地母的一雙兒女婚配而繁衍的後代,二是認為人類是一批短尾猴吃了用火烤熟的食品才變成的。長篇神話《阿巴達尼》是著名的珞巴族祖先神話,由幾十個彼此互異而又相關的故事組成,全面地同時又十分生動地展示了珞巴族父系氏族社會發展階段的婚姻形式、家庭形態、社會關係、生產水平、宗教崇拜等情況。英雄神話《阿賓肯日》、《普蘇達東和羅馬達當》等,則形象地描述了原始人類與大自然間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鬥爭。珞巴族的民間傳說,也與該民族的神話有著密切的聯繫,關於民族歷史的傳說《阿巴達尼的四個兒子》和關於民族間交往的傳說《賓鳥追馬》,都在民間有著廣泛的流傳。在珞巴族的民間故事中,動物故事占有較大的比重,《蝙蝠》、《白頭翁》、《猴子的屁股為什麼紅》等故事,寓意深刻,曲折地表達了人世間的社會關係。珞巴族的民間歌謠以其所表現的內容來劃分,有"勞動歌"、"情歌"、"習俗歌"和"古史歌"等類別;從歌體上,又可以分為"夾日"體和"博力"體兩種,"夾日"體民歌多用於讚頌和祝禱的場合,詩行偏長而帶有襯字,而"博力"體民歌則往往在喜慶場合演唱,其風格歡快明朗,篇幅短小且富有變化。

生成

珞巴族原始文學是珞巴族先民認識和掌握世界的特殊思維方式的體現。揭示珞巴族文學的發生,就不能不揭示珞巴族先民的思維特性及其與文學審美特性的關係。關於珞巴族先民的思維特性,我們無法取得直接的材料加以說明 但是,從他們的文化遺存中,從思維的物化的和物態化的成果上,如工具、器物、行為方式、語言形式,以及精神產品中,可以發現珞巴族先民對世界的思維的基本特性。正是這些特性使珞巴族文學從它誕生時就具有了審美的特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