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生命》是當代中國作品集、隨筆、和散文集多種形式的結合,《珍藏生命》很好的講述了一個一個一代代的名人的故事,將這些生命中的片段憶述匯集成了《珍藏生命》。內容有記游小輯、憶往小輯、懷人小輯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珍藏生命》
- 書名:珍藏生命
- 作者:夏曉虹
- 出版日期:2012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5105340
- 外文名:Cherishing Life
- 出版社: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312頁
- 開本:32
- 品牌: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珍藏生命》適合大眾讀物。
圖書目錄
自序
懷人小輯
尋夢者的漂泊之歌——父親周年祭
父親與《新民報》
父親的“書碑”
失去的是最珍貴的——懷念媽媽
詩人的夢想——紀念表哥邢序鳳
在學術中得到快樂與永生——葉曉青《西學輸入與近代城市》編輯感言
我的美國朋友柯佩娜
憶往小輯
少年景山
歷久彌新的國小課本
“常為新的”學校——“文革”前北京景山學校教改實驗瑣憶
東中街42號
我的走讀生活
從北大起步——《燕園學文錄》自序
結緣梁啓超
我的第一本書——《覺世與傳世——梁啓超的文學道路》新版序
一次壯觀的購書行動
大清歷史完結處
“傷腦筋”的家瓏
記游小輯
透過晚清人的眼睛看世界——《返回現場:晚清人物尋蹤》後記尋找梁啓超澳洲文蹤
緣起墨爾本悉尼北京布里斯班
在美國“發現”歷史
奠基石與自由鐘李鴻章的歷史遺存海外遺編的得失
紐約的音樂消費
劉索拉的藍調國殤日的音樂中央公園的《卡門》百老
匯的“國王”
初看歌舞伎
教學相長
我的“加爾東尼市場”
台灣茶話
談書小輯一
從西南聯大走出的學者——《季鎮淮文選》前言
為了非專業的讀者——《司馬遷》新版序
北大緣——《北大精神及其他》序
史學與文學的聯姻——《西風東漸:衣食住行的近代變遷》序
人文知識分子的學術思考——《彷徨英雄路》序
北京研究的新視角——《士林交遊與風氣變遷:世紀宣南的文人群體研究》序
追尋現代散文的來蹤去脈——《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從晚清到五四》序
晚清無處不在——《晚清的魅力》後記
新舊之間——《舊年人物》(重編本)後記
上海之於我——《晚清上海片影》自序
溫厚情誼薪火相傳——《清華同學與學術薪傳》緣起
酒中味知者言——《酒人酒事》小引
談書小輯二
與舒蕪先生結鄰
珍藏生命
方寸洞天
出版者的眼光
文學史的缺席與在場
讀晚清小說第N種法
精益求精的清末民初小說目錄
懷人小輯
尋夢者的漂泊之歌——父親周年祭
父親與《新民報》
父親的“書碑”
失去的是最珍貴的——懷念媽媽
詩人的夢想——紀念表哥邢序鳳
在學術中得到快樂與永生——葉曉青《西學輸入與近代城市》編輯感言
我的美國朋友柯佩娜
憶往小輯
少年景山
歷久彌新的國小課本
“常為新的”學校——“文革”前北京景山學校教改實驗瑣憶
東中街42號
我的走讀生活
從北大起步——《燕園學文錄》自序
結緣梁啓超
我的第一本書——《覺世與傳世——梁啓超的文學道路》新版序
一次壯觀的購書行動
大清歷史完結處
“傷腦筋”的家瓏
記游小輯
透過晚清人的眼睛看世界——《返回現場:晚清人物尋蹤》後記尋找梁啓超澳洲文蹤
緣起墨爾本悉尼北京布里斯班
在美國“發現”歷史
奠基石與自由鐘李鴻章的歷史遺存海外遺編的得失
紐約的音樂消費
劉索拉的藍調國殤日的音樂中央公園的《卡門》百老
匯的“國王”
初看歌舞伎
教學相長
我的“加爾東尼市場”
台灣茶話
談書小輯一
從西南聯大走出的學者——《季鎮淮文選》前言
為了非專業的讀者——《司馬遷》新版序
北大緣——《北大精神及其他》序
史學與文學的聯姻——《西風東漸:衣食住行的近代變遷》序
人文知識分子的學術思考——《彷徨英雄路》序
北京研究的新視角——《士林交遊與風氣變遷:世紀宣南的文人群體研究》序
追尋現代散文的來蹤去脈——《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從晚清到五四》序
晚清無處不在——《晚清的魅力》後記
新舊之間——《舊年人物》(重編本)後記
上海之於我——《晚清上海片影》自序
溫厚情誼薪火相傳——《清華同學與學術薪傳》緣起
酒中味知者言——《酒人酒事》小引
談書小輯二
與舒蕪先生結鄰
珍藏生命
方寸洞天
出版者的眼光
文學史的缺席與在場
讀晚清小說第N種法
精益求精的清末民初小說目錄
序言
“珍藏生命”原是筆者為耶魯大學教授孫康宜的自敘《把苦難收入行囊》(又名《走出白色恐怖》)所寫的讀後感篇名,用來作為本書的題目,多少有些感慨。
近些年來,隨著父母以及一些師友的不斷離去,為此而寫作的紀念、回憶文章也漸漸多起來。特別是與我同輩的親人與朋友的早逝,尤其令人痛惜。其中最年輕的一位美國朋友,只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29年。而這些發生在自己身邊的隕落,以及對這些師長、親友的記憶,已經構成了個人生命史的一部分,無法忘懷,也時常感念。剔除那些已經收入其他集子的文字,剩下的七篇,構成了本書的“懷人小輯”。
或許真是由於年齡的緣故吧,現在落筆為文,往事很容易占據紙面。國小、大學(我的中學基本空白)的讀書生活,巳戍為我反覆吮吸的源泉。那篇追憶國小時代所經歷的教改實驗的短文在《文匯報》刊出時,原來的標題《“常為新的”學校》被編輯改易為《這是我一生的福分》,雖然私心並不喜歡這樣感情外露的表達,但我也應該坦白承認,從景山學校到北京大學,確實是我極為珍視的教育背景。’而這些關於往事的點滴記述,即編為本書的“憶往小輯”。
旅遊是我的一大愛好。每年借著開會或講學的機會,都會有幾次長途出行。舊曆年底,家庭的一樁大事便是整理一年行蹤,由夫君主持,我貢獻意見,製作成兩張賀年卡,傳送給眾多親朋好友。因已成為每年的固定節目,所以,現在臨近春節,總會有朋友提前寫信來預約我們的電子賀卡。當然,照片攝下的是場景,更多的人情世態、學術因緣,只能依靠文字記錄。以前曾經出版過一本《返回現場——晚清人物尋蹤》,現在將更多面向的旅行隨筆集合在一起,便結成了本書的“記游小輯”。
“談書小輯”則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全為書序。我唯一為長輩寫過的三篇序,都屬於我的導師季鎮淮教授的著作。最早的一篇《序》乃是受季先生之約,敬謹應命而作,先生的虛懷若谷讓我感佩。收在集中的是另外二文。編入“大家小書”的《司馬遷》為舊書重印,《季鎮淮文選》是為紀念北京大學中文系一百周年系慶特別編選的“北大中文文庫”中的一種,為了撰寫序言,重溫先生的著述,也不斷喚起許多珍藏的記憶。身為老師後,又不免應學生之託,為其即將付梓的新著作序;自己寫完或編成一本書,交代緣起或余話的前言後記更是必不可少。而無論指導學·生,還是個人撰述,都是自我生命史上重要的關目,值得銘記。至於“談書小輯”的第二部分,所收基本為書評。不過,其中很多著作者還是我的師友,記下讀後感的同時,我也不時會由書及人,或由人及書,為書籍背後的主人留下若干剪影。
將這些生命中的片段憶述匯集成書,首先要感謝王得後先生的提議和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的邀約。作為我所有文章的第一讀者,陳平原提供了很多中肯的意見,現在的書名,也是他最後敲定。
夏曉虹
2011年6月23日於京西圓明園花園
近些年來,隨著父母以及一些師友的不斷離去,為此而寫作的紀念、回憶文章也漸漸多起來。特別是與我同輩的親人與朋友的早逝,尤其令人痛惜。其中最年輕的一位美國朋友,只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29年。而這些發生在自己身邊的隕落,以及對這些師長、親友的記憶,已經構成了個人生命史的一部分,無法忘懷,也時常感念。剔除那些已經收入其他集子的文字,剩下的七篇,構成了本書的“懷人小輯”。
或許真是由於年齡的緣故吧,現在落筆為文,往事很容易占據紙面。國小、大學(我的中學基本空白)的讀書生活,巳戍為我反覆吮吸的源泉。那篇追憶國小時代所經歷的教改實驗的短文在《文匯報》刊出時,原來的標題《“常為新的”學校》被編輯改易為《這是我一生的福分》,雖然私心並不喜歡這樣感情外露的表達,但我也應該坦白承認,從景山學校到北京大學,確實是我極為珍視的教育背景。’而這些關於往事的點滴記述,即編為本書的“憶往小輯”。
旅遊是我的一大愛好。每年借著開會或講學的機會,都會有幾次長途出行。舊曆年底,家庭的一樁大事便是整理一年行蹤,由夫君主持,我貢獻意見,製作成兩張賀年卡,傳送給眾多親朋好友。因已成為每年的固定節目,所以,現在臨近春節,總會有朋友提前寫信來預約我們的電子賀卡。當然,照片攝下的是場景,更多的人情世態、學術因緣,只能依靠文字記錄。以前曾經出版過一本《返回現場——晚清人物尋蹤》,現在將更多面向的旅行隨筆集合在一起,便結成了本書的“記游小輯”。
“談書小輯”則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全為書序。我唯一為長輩寫過的三篇序,都屬於我的導師季鎮淮教授的著作。最早的一篇《序》乃是受季先生之約,敬謹應命而作,先生的虛懷若谷讓我感佩。收在集中的是另外二文。編入“大家小書”的《司馬遷》為舊書重印,《季鎮淮文選》是為紀念北京大學中文系一百周年系慶特別編選的“北大中文文庫”中的一種,為了撰寫序言,重溫先生的著述,也不斷喚起許多珍藏的記憶。身為老師後,又不免應學生之託,為其即將付梓的新著作序;自己寫完或編成一本書,交代緣起或余話的前言後記更是必不可少。而無論指導學·生,還是個人撰述,都是自我生命史上重要的關目,值得銘記。至於“談書小輯”的第二部分,所收基本為書評。不過,其中很多著作者還是我的師友,記下讀後感的同時,我也不時會由書及人,或由人及書,為書籍背後的主人留下若干剪影。
將這些生命中的片段憶述匯集成書,首先要感謝王得後先生的提議和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的邀約。作為我所有文章的第一讀者,陳平原提供了很多中肯的意見,現在的書名,也是他最後敲定。
夏曉虹
2011年6月23日於京西圓明園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