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珀耳帖效應
- 外文名:Peltier effect
- 發現時間:1834年
- 發現人:J.C.A.珀耳帖
- 套用:半導體製冷器
- 學科:材料工程
珀爾貼效應一般指本詞條
由N、P型材料組成一對熱電偶, 當熱電偶通入直流電流後,因直流電通入的方向不同, 將在電偶結點處產生吸熱和放熱現象,稱這種現象為珀爾帖效應。...
珀爾貼是法國鐘錶匠兼科學家,在1834年發現了熱電致冷和致熱現象-即溫差電效應。...... 1834年法國鐘錶匠兼科學家珀爾貼發現了熱電致冷和致熱現象-即溫差電效應。...
這就是珀爾帖效應(PeltierEffect)。也許大家還記得前面曾經介紹過的塞貝克效應(也叫熱電效應,溫差使兩種金屬的結合處產生電勢),帕爾帖效應可以視為塞貝克效應的反...
布里奇曼效應(英語:Bridgman effect)指的是電流流經各向異性的晶體時,由於晶體內電流的分布不均勻而產生吸熱或放熱的現象。也稱為內部珀爾帖效應。...
1834年,法國實驗科學家帕爾帖發現了它的反效應:兩種不同的金屬構成閉合迴路,當迴路中存在直流電流時,兩個接頭之間將產生溫差,此所謂珀爾帖效應。1837年,俄國物理學...
賽貝克效應(英語:Seebeck effect)將二種不同金屬各自的二端分別連線,並放在不同的溫度下,就會在這樣的線路內發生電流。這種現象稱為賽貝克效應。它是德國物理學家...
波爾效應是指CO2濃度的增加可降低細胞內的PH,引起紅細胞內血紅蛋白氧親和力下降的現象。1904年丹麥科學家Christian Bohr發現pH值或H+濃度和CO2分壓的變化對血紅蛋白...
1 簡介 2 溫度梯度 3 熱電效應 4 帕爾帖效應 湯姆森效應簡介 編輯 湯姆森效應(英語:Thomsoneffect):將一根導線通恆定電流,由於導線有電阻而發熱。再將這根...
原理 珀爾帖效應 元件 P型半導體、N型半導體 套用領域 軍事、醫療等 相關電器 空調目錄 1 概述 2 珀爾帖效應套用 3 製冷片的技術套用 4 套用領域 制...
π為比例係數,稱為珀爾帖係數I為工作電流a為溫差電動勢率Tc為冷接點溫度半導體製冷片湯姆遜效應 (THOMSONEFFECT)當電 半導體製冷片 流流經存在溫度梯度的導體時,...
帕爾帖原理,該效應是在1834年由J.A.C帕爾帖首先發現的。即利用當兩種不同的導體A和B組成的電路且通有直流電時,在接頭處除焦耳熱以外還會釋放出某種其它的熱量...
是從5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介於製冷技術和半導體技術邊緣的學科,它利用特種半導體材料構成的P-N結,形成熱電偶對,產生珀爾帖效應,即通過直流電製冷的一種新型製冷方法...
半導體製冷是建立於塞貝克效應、珀爾帖效應、湯姆遜效應、焦耳效應、傅立葉效應共五種熱電效應基礎上的製冷新技術。其中,塞貝克效應、帕爾貼效應和湯姆遜效應三種效應...
構成溫差電技術的基礎有三個基本效應:塞貝克效應、珀爾帖效應和湯姆遜效應。早在1821年,德國科學家塞貝克就發現了溫差電的第一個效應,所以,人們稱之為塞貝克效應...
半導體小冰櫃,半導體製冷,又稱電子製冷、電子致冷、熱電致冷、溫差電致冷。它是利用半導體材料的熱電效應(專來名稱為:珀爾貼效應英文:Peltier Effect)進行製冷的一種...
珀爾貼(Peltier)效應,又稱為第二熱電效應,是指當電流通過A、B兩種金屬組成的接觸點時,除了因為電流流經電路而產生的焦耳熱外,還會在接觸點產生吸熱或放熱的效應,...
珀爾帖效應可以消耗溫差發電器的輸入熱量,降低其熱面溫度。因此,空間套用的溫差發電器,在著落前,即發射、變軌、軌道等階段,處於短路狀態較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