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奇曼效應

布里奇曼效應(英語:Bridgman effect)指的是電流流經各向異性的晶體時,由於晶體內電流的分布不均勻而產生吸熱或放熱的現象。也稱為內部珀爾帖效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里奇曼效應
  • 外文名:Bridgman effect
  • 領域:硬體
歷史,各向異性,各向同性,珀耳帖效應,

歷史

布里奇曼效應是由美國物理學家珀西·威廉·布里奇曼(1882-1961)發現的。布里奇曼主要研究高壓對物質性能的影晌以及物質中電和熱的現象。曾獲1946年諾貝爾物理獎。

各向異性

布里奇曼效應(英語:Bridgman effect)指的是電流流經各向異性的晶體時,由於晶體內電流的分布不均勻而產生吸熱或放熱的現象。這裡介紹各向異性的含義。
非均向性anisotropy),或作各向異性,與各向同性相反,指物體的全部或部分物理、化學等性質隨方向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的特性,例如石墨單晶的電導率在不同方向的差異可達數千倍,又如天文學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亦擁有些微的非均向性。許多的物理量都具有非均向性,如彈性模量電導率、在中的溶解速度等。

各向同性

各向同性與各向異性相反。各向同性(英語:isotropy),是指物體的物理、化學性質不因方向而有所變化的特性,即在不同方向所測得的性能數值是相同的。如所有的氣體、液體以及非晶體都顯示各向同性,多晶體(如一塊金屬)表現的各向同性稱為“準各向同性”。各向同性的物體稱為均質體。
確切的定義,取決於其使用的領域。各向同性的輻射在各向上有等同的強度,並且一個各向同性的場對測試粒子有同樣的作用,無論其初始方向。以波動的傳播為例,波源於此種介質中,發出的振動,於各個方向,速度一致。也即,波的傳播速度與方向無關。於此種介質中,波面與波線正交。

珀耳帖效應

珀耳帖效應是指當有電流通過不同的導體組成的迴路時,除產生不可逆的焦耳熱外,在不同導體的接頭處隨著電流方向的不同會分別出現吸熱、放熱現象。這是J.C.A.珀耳帖在1834年發現的。如果電流通過導線由導體1流嚮導體2,則在單位時間內,導體1處單位面積吸收的熱量與通過導體1處的電流密度成正比。
簡單可以理解為:外加電場作用下,電子發生定向運動,將一部分內能帶到電場另一端。
當有電流通過不同的導體組成的迴路時,除產生不可逆的焦耳熱外,在不同導體的接頭處隨著電流方向的不同會分別出現吸熱、放熱現象。如果電流從自由電子數較高的一端A流向自由電子數較低的一端B,則B端的溫度就會升高;反之,B端的溫度就會降低。這是J.C.A.珀耳帖在1834年發現的。如果電流由導體1流嚮導體2,則在單位時間內,接頭處吸收/放出的熱量與通過接頭處的電流密度成正比12稱為珀耳帖係數,與接頭處材料的性質及溫度有關。這一效應是可逆的,如果電流方向反過來,吸熱便轉變成放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