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玫瑰黑斑病是世界性病害,國內普遍發生,以為害葉片為主,其次是葉柄、葉梢、幼嫩枝和花梗。在南方和北方等地均發病較重,該病使葉片發黃早落,夏季四五月和夏末八九月病害嚴重時,葉片能全部落完,使月季、玫瑰秋季開花遭到毀滅性打擊,並嚴重削弱樹勢。除侵染月季、玫瑰外,此病還為害薔薇、金櫻子、刺梨、黃刺玫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玫瑰、月季黑斑病
- 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玫瑰、月季
-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葉柄和莖及花梗、花菩
分布與危害,症狀,病原,發生規律,發病特點,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分布與危害
玫瑰Rosa rugosa Thunb.和月季Rosa chinensis Jacg.均屬薔薇科植物。其中玫瑰以花入藥,具理氣、活血功能,在江蘇、浙江、山東、安徽、河北、湖北、四川均有栽培。而月季以花蕾或初開的花入藥,具活血調經、散毒消腫功能,分布在河北、陝西、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廣東、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省區。
黑斑病是玫瑰和月季上的重要病害,也是常見病害之一,危害嚴重。
症狀
主要危害葉片、葉柄和莖及花梗、花菩。葉片染病葉面現黑褐色近圓形至不規則形病斑,大小3~2mm,邊緣具分枝狀菌絲束呈放射狀向外擴展,後期病斑連結成不規則形大斑。幼莖和葉柄染病病斑多為長橢圓形,紫紅色,周圍組織略皺曲。花梗、花尊染病病斑小且不明顯。病情嚴重時造成大量落葉,剩下禿枝和枯梢,嚴重影響質量和產量。
病原
Dip1ocarpon rosae Wolf.稱薔薇雙殼,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無性態為Marssonina rosae稱薔蔽盤二孢,異名 Actinonema rosae (Lib.)Fr.稱薔蔽放線孢。均屬半知菌亞 門真菌。子囊盤生在寄主角質層下,暗褐色圓形,直徑100~250μm。子囊圓筒形,有短柄,大小70~80×15(μm)。側絲線形,具隔膜,頂端膨大。子囊孢子矩圓形或橢圓形,胞,大小不等,分隔處縊縮,無色,大小20~25μm。分生孢子盤也生在角質層下,多與菌絲相連,分生孢子梗短,不明顯,無色;分生孢子長卵形至橢圓形,雙胞無色,大小不一,分隔處略縊縮,多數一端細胞較狹小,直或稍彎,為害月季、玫瑰、薔薇等。該菌致病力差異明顯,世界上有3個小種。我國南方的病菌致病力較北方的強。
發生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在寄主芽鱗、葉痕、枯枝及落葉上越冬,翌春雨後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蔓延。葉面上有水滴,溫度適宜,分生孢子經6~10小時即可發芽侵入,經3~6天潛育即顯症。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古城風光、放聲歌唱、金不換、金魚紅、洛神、金枝玉葉等品種均感病。
發病特點
主要由分生孢子為初侵染原。病原菌的越冬方式因栽植方法而異。露地栽培,病原菌以菌絲體在芽鱗、葉痕越冬,或以分生孢子盤在枯枝落葉上越冬,翌年春天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溫室栽培則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病部越冬。分生孢子藉助雨水或噴灌水飛濺傳播,昆蟲也可傳播。分生孢子由表皮直接侵入,在22~30℃,以及其它適宜條件下,潛育期最短為3~4天。在葉片上只要有水滴,分生孢子短時間內就可萌發入侵,潛育期一般為7~10天,15天后產生子實體。病菌在生長季節有多次再侵染。
發病條件
病菌孢子萌發的最適溫度為23~25℃,在飽和濕度條件下,即可侵染髮病。生長衰弱的月季尤其是剛移栽的植株發病重。新葉特別容易感病,不合理的澆水方法也會加重病害的發生。 寄主植物發病嚴重。特別是新移植的植株,根系受損、長勢衰弱極易發病。展開6~14天的葉片最感病,老葉則較抗病。露地栽培密度大,或花盆擺放太擠,偏施氮肥,以及採用噴灌或“滋”水的方式澆水,都加重病害的發生。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選用伊利莎白、黑毛層、黑旋風等抗病品種。
(2)加強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注意通風透氣;科學施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適時灌溉,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注意清除病殘葉,集中燒毀,減少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