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思維是與工具思維相對應的一種產品戰略觀。工具思維著重於滿足消費者的基本功能需求。而超越產品基本功能需求,賦予消費者感官刺激、情感享受,滿足其玩樂欲望的產品戰略觀稱之為玩具思維。
玩具思維的概念是由心理管理學家、資深網際網路商業研究者陳禹安於2014年4月提出的。最初刊於《銷售與市場》雜誌,後來收入《人性之根:網際網路思想的本質》一書中。陳禹安指出,未來一切行業都將是玩具業,我們需要用玩具思維武裝自己的頭腦,才有可能創造出適合消費者需求的暢銷產品。他認為,遊戲與玩樂一直就是人類的天性,但卻在網際網路時代變得更為突出。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曾經占據支配地位的工具思維必然要被玩具思維所代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玩具思維
- 外文名:Toylism/ Toy based strategy
概念介紹,具體內容,
概念介紹
心理管理學家、資深網際網路商業研究者陳禹安在其專著《人性之根:網際網路思想的本質》里談到,未來一切行業都將是玩具業,我們需要用玩具思維武裝自己的頭腦,才有可能創造出適合消費者需求的暢銷產品。他認為,遊戲與玩樂一直就是人類的天性,但卻在網際網路時代變得更為突出。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曾經占據支配地位的工具思維必然要被玩具思維所代替。
工具思維和玩具思維的分野並不在於技術。技術本身是中性的,既可以用於工具性開發,也可以用於玩具性開發。玩具思維的一個重要外在特徵就是設計感。好玩、有趣、時尚的內在氣質都要通過外在的設計體現出來。
總之,大體上我們可以說,工具思維是用於解決物質需求的,玩具思維是用於解決精神需求的;工具思維是偏於理性的,玩具思維是偏於感性的;工具思維是唯物主義的,玩具思維是唯心主義的。
具體內容
人們在為手機巨頭諾基亞、黑莓的盛極而衰扼腕嘆息的同時,也希望痛定思痛,從中發掘出價值連城的經驗教訓。但是,如果我們深入產品的本質,就會發現一個詭異的現象——諾基亞、黑莓的失敗並不是因為手機通話這個基本需求的喪失或轉變。
換言之,人們的通話需求並未消失,而是日益增長,諾基亞、黑莓完全可以滿足這一需求。反過來,對這兩個品牌造成毀滅性打擊的蘋果手機iPhone,以及此後堪與蘋果分庭抗禮的安卓(Android)手機,在滿足用戶的基本通話需求上也並未表現出無可比擬的優勢。
iPhone的玩具思維
那么,諾基亞和黑莓到底失敗在哪裡呢?或者說,蘋果和安卓又到底勝在何處呢?
這個問題揭示的正是網際網路時代產品戰略演化的一種新趨勢,即玩具思維(toy-based strategy)正在快速取代工具思維(tool-based strategy)而成為主導性的產品戰略。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新趨勢,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2007年1月9日,賈伯斯在Macworld大會上首次推出iPhone手機時,到底做了什麼:
賈伯斯用iPhone玩了一會兒音樂,看了一會兒視頻,又炫耀了一下手機的完美螢幕。接下來,他才打了一個電話,並賣弄了一下全新設計的地址簿。然後,他發了一封電子郵件和一條簡訊,又翻閱了一堆照片,顯擺了一下用屈伸兩指縮放圖片的超炫功能。隨後,他在手機上瀏覽了《紐約時報》的網站,再用谷歌地圖搜尋找到了一家星巴克咖啡館,並打了一個電話給這家咖啡館。
在這一段描述中,我們可以清晰地體味到,賈伯斯所稱的“蘋果重新發明了手機”,到底體現在什麼地方。打電話、發簡訊顯然是當時諾基亞和黑莓都能做到的,收發電子郵件更是黑莓最大的賣點。但除此之外,聽音樂、看視頻、翻照片、瀏覽網站、地圖搜尋這些明顯屬於娛樂化、時尚化的功能都是超越諾基亞和黑莓的炫酷體驗。與之相對,諾基亞和黑莓則僅僅具備了嚴肅化的基本通信功能。
毫無疑問,諾基亞和黑莓是滿足用戶實實在在的通話需求的一種工具。但iPhone所具有的其他功能,卻不能僅僅定義為針對用戶新需求的新工具。因為,這些新功能在滿足用戶的基本需求之外,還能額外為用戶提供有趣、好玩、時尚、炫酷等更深層次的情感滿足。所以,我們將這種超越產品基本功能需求,賦予用戶感官刺激、情感享受,滿足其玩樂欲望的產品戰略觀稱之為玩具思維。
玩具型工具
玩具思維並不是一夜之間因應網際網路時代而出現的,而是一直若隱若現地存在於工具思維的側旁。
比如,馬格南手槍可能是美國銷量最好的手槍。以“城市牛仔”著稱的好萊塢超級電影明星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曾經在影片中說“這是世界上最帶勁兒的手槍”。“最帶勁兒”不等同於“最精準”,也不等同於“最可靠”,更不等同於“最優秀”,但是,“最帶勁兒”卻等同於“最好的銷量”。所謂“最帶勁兒”,對於玩槍的人(用戶)來說,就是好玩、刺激。所以,馬格南的成功之道就是“玩具思維”。
在前網際網路時代,工具思維一直大行其道,而玩具思維只是作為補充,占領了一些小眾的利基市場。但是,進入如火如荼的網際網路時代後,在物質豐沛、用戶掌權的時代背景下,基於娛樂化、時尚化的玩具思維必將取代功能化的工具思維而成為新的主流。
比如,時下風頭正勁的電動汽車特斯拉(Tesla)就是一個玩具思維制勝的經典案例。對於其所瞄準的高端用戶(高收入階層的娛樂明星、IT精英)來說,特斯拉電動汽車就是個不折不扣的玩具。
這些高端用戶當然不缺乏基於工具思維開發的傳統名車,但特斯拉給了他們完全不一樣的駕駛體驗(玩樂體驗)。駕駛特斯拉,打開車門,一踩電力踏板,車子就開動了,不需要點火,不需要掛擋,從0提速到100碼,只需3.7秒。一松電力踏板,就等於是踩剎車減速。整台車子的控制系統就是駕駛台中間的一個17寸大的螢幕(背後是一台高性能電腦),無論是導航、搜尋都可以通過語音對話實現控制。
特斯拉正因其玩具基因契合了時代的新趨勢而一飛沖天,甚至被譽為“汽車業的蘋果”。否則,在電池充電網路尚未完善、汽車安全性能仍有隱患的不利因素影響下,特斯拉絕不會贏得市場的熱烈反響。
再比如,最新潮的可穿戴設備也很好地體現了玩具思維的日漸增強的統治力。
索尼公司新近推出的一款智慧型手環,其智慧型核心是可拆卸的,可以安裝到其他的配飾(項鍊或戒指)上。這一設計的目的就在於,對於時尚女性來說,智慧型手環的顏色不可能與她所有款式的晚禮服相配套。但是,只要將智慧型核心拆下來,像樂高玩具一樣,與其他配飾重新組合,就能得到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
Pearl Studio公司推出的一款叫做Misfit Shine的可穿戴產品,其功能是督促用戶完成每天額定的運動量。從設計上來看,這款產品幾乎與一個玩具無異。整個產品被設計成一個金屬小圓餅,在圓餅的外圈用雷射蝕刻錄12個小孔,這其實是12盞小燈,能夠根據用戶完成的運動量的多少而逐一點亮。用戶還可以根據小燈亮起的先後次序以及位置來識別時間。這些好玩的功能更能激發用戶的興趣,並完成每日的運動量。
無形的玩具
玩具思維的威力並不僅僅體現在有形產品上,也能體現在無形的服務上。
比如,號稱全球第一社交網站的Facebook,其用戶已經達到駭人的10億規模,但其最初創立的本意卻是為了更方便地泡妞——儘管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後來不願意承認此事。如果Facebook不能讓最初的用戶——哈佛大學的學生們感到好玩、有趣,這款現象級的網路套用恐怕只能胎死腹中,而不會成為IT界的一個新的傳奇。
還如,曾經風靡一時,甚至被譽為下一個Facebook的Foursqare網站也是玩具思維的產物。其聯合創始人丹尼斯·克勞利說,Foursqare成立伊始,其目的就是為了讓50個家住紐約城的好友彼此之間的聯繫更方便。後來,因為該網站設計的獨特的簽到功能,以及勳章、市長頭銜等好玩的激勵機制,讓網站獲得了爆發性的增長。
再如,最近一款叫做“Secret(秘密)”的App,也因為充滿了好玩元素而一夜走紅。這款App可以通過匿名的方式,在朋友圈內曝光自己的隱私或朋友的隱私。這種前所未有的,充滿刺激性、新鮮感的“娛樂”方式,自然能獲得很多人的青睞。而如果從工具思維角度去看,卻看不到任何的存在的必要性。
此外,網際網路相關的遊戲產業的迅猛發展更是一個不言自明的重磅例證。蘋果App Store里高居榜首的始終是遊戲套用。而下載排行榜中名列Top10的,大多數是遊戲套用或具備其他娛樂功能的軟體。那些純粹工具性的軟體則很少成為下載排行榜上的明星。
玩具化是工具的情緒表現
由上可見,沉悶乏味的工具性產品,讓位於有趣好玩的玩具性產品已經是大勢所趨。那么,這一趨勢背後又存在著什麼樣的人類生物心理動因呢?
實際上,遊戲與玩樂一直就是人類的天性。進化生物科學家、神經系統科學家的研究表明:玩樂是一個深層次的生物學過程,是在千百萬年以來各種動物(包括人類在內)為提高生存能力而奮爭的過程中進化而來的。它塑造了大腦,使得動物們更有適應力,並培養出了移情能力,使複雜社會群體的出現成為可能。
加拿大萊斯布里奇大學的神經系統學家斯格羅·培雷斯和澳大利亞墨爾本莫納什大學的神經系統學家安德魯·艾華紐克、生物學家約翰·尼爾森等聯合發表報告說:“對於哺乳動物來說,其大腦尺寸與玩樂性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係,擁有較大大腦(與其體型相比)的物種玩樂得較多,擁有較小大腦的物種玩樂得較少。”
人類的這一天性一直存在,但卻在網際網路時代變得更為突出。而正是這一巨大的變化,驅動著玩具思維成為主流趨勢。這又是為什麼呢?
網際網路對舊有時空束縛的消解,使得人們無時無刻都能接收、接觸訊息,也使得人們的工作、生活節奏前所未有地加快。一方面,對外界刺激進行即時反應是人的本能;另一方面,社會的快節奏化大大壓縮了人們的休閒時間。在這兩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玩樂缺乏症成了網際網路時代的典型特徵。科學研究表明,玩樂缺乏和睡眠缺乏頗為類似。當一個人極度睏倦時,必然要彌補性地大睡一覺。同樣,當一個人在忙碌奔波之餘,也會產生對玩樂的極度渴望。
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曾經占據支配地位的工具思維必然要被玩具思維所替代。消費者更為渴求那些能夠滿足他們玩樂需求的產品。
我們也必須看到,工具思維和玩具思維的分野並不在於技術。技術本身是中性的,既可以用於工具性開發,也可以用於玩具性開發。玩具思維的一個重要外在特徵就是設計感。好玩、有趣、時尚的內在氣質都要通過外在的設計體現出來。
總之,大體上我們可以說,工具思維是用於解決物質需求的,玩具思維是用於解決精神需求的;工具思維是偏於理性的,玩具思維是偏於感性的;工具思維是唯物主義的,玩具思維是唯心主義的。
當然,我們區隔工具思維和玩具思維,並不是要完全割裂、對立這兩種產品戰略。因為純粹的玩具(包括軟、硬體兩方面)只是一個市場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用玩具思維去滲透工具思維,讓玩具思維主導兩種產品戰略的交融。從這個角度來說,也許,未來的一切行業都將是玩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