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個人展覽,重要收藏,獲獎情況,個人出版,人物訪談,
個人展覽
2001-2006多次參加中央美院在校生作品展
2006年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生作品展
2006年全國美術院校優秀作品提名展,今日美術館
2006年今日中國美術大展,中國美術館
2008年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全國美展/廣東美術館/中國美術館
2008年“數風流人物”-金陵百家油畫作品展
2009年吉林省美協成立50周年吉林省美術作品展/遠東藝術館
2009年當下語境藝術收藏-南方收藏家藏品展
2010年亞洲藝術博覽會/北京國貿
2010藝術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北京農展館
2011年“2011春季乾元藝術寫實油畫展”/乾元空間
2011年“2011年藝術北京”/藝酷畫廊/北京農展館
2011年“2011藝術鄭州”/艾格斯藝術中心/鄭州
重要收藏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收藏及其他收藏
獲獎情況
2006年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生創作一等獎
2006年全國美術院校優秀作品提名展銅獎
2008年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全國美展優秀獎
個人出版
2004年中央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基礎部學生優秀作品談
2006年全國美術院校優秀作品提名展
2006年精神與品格-中國當代寫實油畫研究展
2006年今日中國美術大展
2007年第十屆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
2008年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全國美展
2008年“數風流人物”-金陵百家油畫作品展
2010年具象研究-重回經典/江西美術出版社
2011年盛氣青年-中國新銳藝術家作品集/安徽美術出版社
人物訪談
主題:讓傳承發生得自然而然
奔著最本質的感覺去畫
走進王龍軍的畫室,第一眼就看到了這次的參展作品《三人行?妝》,畫面被分割為三屏,左右兩個窄屏與主體部分略為分開,形式感很中國,也有點類似歐洲中世紀的神龕裝飾畫,色調則帶有幾分宋元味道,畫面中也有太湖石等文化符號。“文化對比”幾乎是陸昂的第一印象,但陸昂還是把解釋權留給了作者本人(王龍軍)。
王龍軍描述說,自己起初的確有“地球村”的概念:今日的人們生活在一起,處在一種綜合文化的狀態下。“我表達的東西其實不太直白,透過畫面隱約能感到一些。”至於有人進一步看出“中美關係”,那就完全是不同人的不同解讀了。
正如王龍軍所說,和前輩紅色題材主題鮮明的“高光亮”相比,王龍軍的作品留給觀賞者的空間比較大,“我自己是把想要表達的全表達了,但別人只能感覺到30%至40%。” 事實上,這也是陸昂理解的藝術的魅力所在,好的藝術作品是一個開放性的平台,人人都可帶著自己的感受參與其中。
王龍軍的“三人行”系列始於2009年,此前作品更為現實主義。“一開始還是強調敘事性的感覺,當時在村里租的小房子,燒煤球取暖,所以就畫周圍能看到的題材。”王龍軍回憶說,“後來才慢慢有了‘地球村’的想法,畫日常生活中簡單的故事情節。畫面看上去,好像現實,又不完全是現實,好像不太真,又好像在哪兒見過。”王龍軍形容這種狀態是“奔著最本質的感覺去畫”,跟隨腦中朦朦朧朧的影像。“就連題目都不是一開始就定下來的,而是快要畫完的時候,突然一個感覺:‘就是它了!’”
在陸昂看來,王龍軍他們正處在一種尋找的階段,這與他們的年齡和人生閱歷相輔相成,而所尋找的,與其說是藝術,不如說是自己,隨著積澱的豐厚,逐步進入觀念的自覺。
與前輩的不同與生俱來
對此,王龍軍的回答很坦率:“並不是要刻意區別,其實這種不同是與生俱來的,因為每個時代人的精神狀態都不一樣,反映到畫面上,即使無法用語言說明,卻能夠有清晰的感覺。”
據王龍軍介紹,成立“80畫派”的最初動力是因為2005年看了中國寫實畫派的展覽,都是他們老師級的名家,幾個正在摸索畫寫實的在校生開始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我們其實沒有多想聚到一起要做成什麼樣,大家更多是一起安安靜靜體會畫畫的過程。”或許,用最樸素的語言表達,這批年輕人的聚集,似乎是想對自己的存在有一個交代。
陸昂同意王龍軍所言,如今要準確說出他們與前輩的本質區別或者他們的學術立足點,還為時過早,他們更像接力棒。然而從畫面表現到題材選擇再到傳達出的時代思想,卻也自然流露出了與前輩截然不同的風貌。
“其實畫派只是一個名字,只有當它的成長過程被書寫出來,這個名字才會有更豐富的含義。”王龍軍認為,這個年輕的畫派需要通過一次次的展覽和逐漸成長,讓它所做的事情和這個名字聯繫起來,人們才會慢慢了解到它的面貌。這種不刻意尋求區別的態度是我所贊同的,因為的確不需要。所謂60後、70後、80後,本身就是一種人為劃分,而實際上,人與人的不同是客觀的事實,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更何況是人呢?即使形似了,內在的不同也是顯而易見的,而這種不同呈現在畫面上似乎並不是任何標籤可以區隔的,就像我們的展覽名稱一樣,重要的不是年代甚至年齡。
陸昂試圖問他們的共同屬性,王龍軍的描述基本印證了陸昂的看法。陸昂之所以會關注這個群體,是因為看到了一種內在的追求,那是對繪畫本身、對藝術本身的追求。在浮躁的大背景下,這份追求給了他們難得的安靜。
寫實寫的是什麼“實”
“大部分人理解的‘實’是客觀物象,而大家理解的‘實’是情感的‘真實’,否則畫得再像,沒有生命。”在這一點上,王龍軍坦言就現如今畫派中的所有人都還沒有將情感的飽滿做到位。而情感的飽滿說到底是創作能力的問題,也就是創作者本人的思想性,他的價值觀、他的世界觀,陸昂稱之為“靈魂”。按照陸昂的觀察,當代藝術最核心的就是觀念性,也就是創作者自己的思想和表達,至於什麼技法、什麼畫種,都已經不再被放到首位。
通過對王龍軍他們成長過程的持續關注,陸昂認為這批畫寫實的年輕人到了一個有能力去超越形式本身的階段,有可能實現不再讓內在因形式而削弱的狀態。當然,這樣的超越需要勇氣,也需要靈魂的足夠積澱。王龍軍也同意:“要能在理性的技術層面達到一個高度,再在此之上,讓感性的內在情感也達到一個高度,那就是藝術了!”
的確,在陸昂看來,這種超越的意義在於他們能否從畫家成長為藝術家。陸昂一直都在說藝術家是最接近人類靈魂的群體,藝術家區別於畫家的地方,是能否把你的靈魂和你的精神追求呈現清楚。當人有了內涵,技術就不再是一個需要刻意執著的東西,而成為一種收放自如的表達手段。
大道至簡,這個成長過程聽起來玄妙,其實很簡單:只需要解決好“你是誰”的問題,做一個有靈魂的自己,真實地表達、自由地表達,隨著人生閱歷的積澱,讓一切自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