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鳴歧(著名的微生物學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鳴岐(1906—1995),名鳳崗,號濟熙,河南滑縣人。著名的微生物學家,植物病理、植物病毒學家。他首次發現粟黑粉菌異宗配合,並突破在人工培養基上完成其生活史的技術。他是中國糧食作物病毒病研究的先驅,在糧食作物病毒的鑑定、診斷和防治的研究上取得了許多開創性成果。晚年,他從事病毒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的研究,許多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此外,對糧食安全貯藏和糧食微生物學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鳴歧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人物生平,成績及榮譽,

百科名片

王鳴歧

人物生平

王鳴岐出身貧寒,但勤奮好學。1922年考入河南省立第一中學。1928年考入河南中山大學(河南大學前身)農科森林系,1932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34年考取公費留學,入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生院,1937年7月獲博士學位後毅然回國。同年11月,他應河南大學農學院院長之邀任教授,1939年任農學系主任,1946年任農學院院長。
王鳴岐回國時正逢抗戰。在河南大學流亡辦學的8年中,儘管家裡東西丟失殆盡,但他卻把圖書資料和儀器設備視為生命。為了維持科學研究工作,他甚至將從美國帶回的照相機等值錢物品變賣掉。1939年河南大學遷往豫西潭頭鎮,王鳴岐為了認識和開發伏牛山區動植物資源,與其他教授一起3次深入山區考察。在考察中發現了豐富的食用和藥用菌類以及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同時也發現了許多農民急待解決的農作物病害問題。為此,他租用了近百畝耕地和千餘畝山地,進行田間試驗,對當地的農業生產和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學校搬遷到陝西關中後,他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對當地小麥葉銹和稈鏽病的轉主寄主問題進行了考察,整理編印了其代表作《陝西關中植物病害名錄》。1945年底,河南大學遷回開封后,為了活躍學術氣氛,他建立農學會,辦起十幾種不定期牆報和油印《農人導報》,鼓勵師生髮表論文和推廣農業技術。解放後,他任東吳大學江南大學教授。1951年,任復旦大學教授、生物系主任。

成績及榮譽

王鳴岐一生從事農業科技的教學和研究,許多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特別是在河南大學農學院期間,他完成了棗瘋病、小麥黑穗病防除、河南植物病害調查等多項研究,編著了《河南植物病害名錄》。他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粟黑粉菌的異宗配合,為黑粉菌的變異奠定了理論基礎,結束了黑粉菌不能人工培養的時代;1955年至1956年他提出了長江下游稻穀入倉的最佳水分含量指標為13.5%以下,這個指標的制定為我國的糧食安全儲存做出了重大貢獻。另外,他還著有《簡明生物學辭典》、《遺傳及其變異》等8部著作,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多次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及國家教委科學進步獎。1949年12月,王鳴岐出席全國農業生產大會,並受到毛主席接見。
王鳴岐曾任河南大學上海校友會名譽會長,他十分關注母校的建設發展,經常為母校出謀獻策。1984年當他聽說恢復河南大學校名時,欣然捐款5萬元,建立了王鳴岐專項獎學金,以獎勵後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