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信息
視網膜母細胞瘤是一種從視網膜開始發展的
惡性腫瘤,常見於5歲以下兒童,初期症狀表現為斜視、弱視、青光眼等,通過患兒的眼睛,可以看到光斑吞噬黑瞳,直到形成“貓眼”。視網膜母細胞瘤也是治癒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按照美國腫瘤協會的數據,95-98%的患病兒童能夠康復,超過90%的患者能存活至成年以後。中國的數據略低,但5年生存率也可以達到80-85%。
人物事件
2017年9月,2歲半的王鳳雅被診斷出患有視網膜母細胞瘤。確診後,她的媽媽楊美芹在多個平台展開眾籌,呼籲網友為女兒捐款。在其中一條募捐視頻中,可憐的鳳雅艱難地轉向媽媽的鏡頭,呼喊了一聲“救我”,催人淚下。
在善心人士的幫助下,救助小鳳雅的善款到賬了,但孩子的病情也在一天天地惡化中,在楊美芹公開發布的照片中,孩子的右眼已經整個脫出眼眶。
謠言風波
2018年4月9日夜裡11時53分,一位微博ID為“作家陳嵐”的女士,在新浪微博實名報警。她在微博中稱,“王鳳雅疑似被親生父母虐待致死”。此外,她在當日發布多條微博,聲稱王家家屬騙捐、重男輕女。
陳嵐與大樹公益關係曖昧。陳嵐是公益組織“小希望之家”的創始人。據宇琪稱,他從2014年起在“小希望之家”做公益,之後隨“小希望之家”團隊一起併入大樹公益。此後,他做公益時需要填報的《困難兒童費用申請表》的抬頭由小希望之家變為大樹公益。
但宇琪稱,4月9日,他在王鳳雅家中從事志願活動期間,從未向大樹公益提及王鳳雅“遭遇虐待”的任何信息,僅僅匯報了王鳳雅已死亡的訊息。
從這一天起,王鳳雅的母親楊美芹被網友貼上“惡毒母親”“詐捐”等標籤。她接到無數個電話、簡訊,謾罵、詆毀紛至沓來。她去張集鎮時,有陌生人拉住她問,“你是不是虐待孩子?”此後很多天,她不敢走出家門。
王太友還見到兒媳楊美芹買過一瓶農藥和一瓶安眠藥。此後,他讓楊美芹關掉手機,不要再接收那些謾罵她的信息。但幾天之後,楊美芹還是忍不住打開了手機。此外,王太友讓家人、村支書盯住楊美芹,以防她做出過激行為。
陳嵐實名報警的第二天,張集鎮公安、婦聯、民政部門介入此事。據王太友稱,在政府部門的說服下,王太友帶已經奄奄一息的王鳳雅,去了張集鎮衛生所。隨後,又組織了縣裡的醫生來進行“專家會診”。隨後,王鳳雅被救護車送往
太康縣人民醫院,到了太康縣醫院,太康縣人民醫院的醫生建議轉院去周口市的醫院。王太友要求如果轉院,必須去鄭州,“那時的感受就是死也要死在省醫院,為了洗脫網上罵我的那些罪名。”時隔一個月,王太友對《
中國新聞周刊》回憶當時的心境。
但在救護車趕至鄭州時,
河南省腫瘤醫院並未接收。王太友記得,救護車一度停在鄭州的大街上,無處可去。
他們又去了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對方可以接收,但要進ICU病房。楊美芹說,得知在重症監護室去世,需要進太平間、火化,以及每天費用1萬元時,她選擇放棄。那天夜裡,王鳳雅又被送回溫良村的家中。
4月12日,大樹公益志願者白夢雪來到王家。她帶來一份救助協定,希望將王鳳雅帶到北京、上海的醫院治療。
“經過了那么多醫院拒絕接收,已經對治好孫女不報任何希望了。”王太友說,但他還是與白夢雪進行了談判,原因是“在大醫院去世才能還我們清白。”
他對白夢雪提出諸多要求,其中一條是“醫院必須在鄭州”。王太友說,“之前已經去過一次北京了,再去北京、上海,誰知道他們會不會騙我?”
也是因為這一條款,白夢雪放棄了救助協定的簽署。在她事後發布的微博中稱,簽署協定的目的是為了更好治療,如果拒絕在北京、上海就醫,有違協定初衷。
其間,白夢雪與王鳳雅家屬發生肢體衝突。據王太友稱,衝突是在白夢雪用手機拍照期間,王鳳雅的奶奶前去阻攔時發生的,王鳳雅的奶奶也被推倒在地。《中國新聞周刊》致電白夢雪,對方拒絕回應。
作家陳嵐4月13日發布的微博中,將這次雙方的肢體衝突描述為白夢雪“被其父母毆打、暴打”。
紛擾的輿論聲中,王鳳雅於5月4日在張集鎮衛生院去世。得知死訊那一刻,王太友給張集鎮政府和派出所打去電話,讓他們證實王家沒有虐童。王鳳雅下葬前,公安人員將王鳳雅穿好的壽衣扒下來,正面、反面對身體拍照,以證實王家不存在虐童行為。
2018年9月4日,王鳳雅母親楊美芹已在
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起訴作家陳嵐名譽侵權,當天法院已經立案受理。對此,作家陳嵐在微博上公開回應說,並不存在造謠,願意通過法律釐清事實。
2019年11月29日,王鳳雅家人起訴微博大V作家陳嵐侵犯名譽權的案件將於12月2日下午在該院宣判。
2019年12月2日,河南眼癌女童親屬起訴作家陳嵐案一審宣判,判令被告陳嵐在其實名認證的“作家陳嵐”新浪微博中向原告楊美芹書面賠禮道歉,賠償原告精神損害撫慰金5000元、律師費5000元;駁回原告王太友(王鳳雅爺爺)的全部訴訟請求和楊美芹的其他訴訟請求。
“詐捐”真相
經警方調查確認,王鳳雅家屬本次募集的善款主要通過水滴籌,獲取善款額為35689元,另外通過網友微信紅包、火山小視頻直播打賞獲取善款2949元,總計38638元。
對於善款去向,王太友列了一張花銷明細,包括“奶粉11000元”、“拍片3000元”等。但《中國新聞周刊》沒有見到全部花銷憑證。王太友稱,一部分收據在公安機關手中。這些善款用於王鳳雅治療、食品、玩具等。“孩子有什麼要求都儘量滿足,讓她吃好喝好,比如奶粉是200元一罐的。”
此外,王鳳雅家人未用善款為兒子治療唇齶裂。
嫣然天使基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楊美芹的兒子飛飛赴京治療時間為2017年4月,費用全免。而王鳳雅被診斷為眼癌的時間已是6個月以後。
央視評論
一個三歲孩子的離世,讓人嘆息、揪心,但公眾和媒體的注意力顯然並不在此。事件曝出後,受捐者覺得委屈萬分,後悔當初選擇網路求助;而對於捐助者來說,雖然後來證明沒有被騙捐,但很多人的內心深處恐怕對網路慈善的信心又少了一分。這樣一個雙輸的結果,值得各方反思。
一些自媒體發文質疑王鳳雅父母詐捐,將原本籌來救女的善款“挪用”去給兒子治唇齶裂,其“重要證據”僅僅是一個朋友圈截圖:王鳳雅母親在朋友圈曬出的一組帶兒子在北京某醫院照就診的照片。後經證實,給兒子進行唇裂手術的費用是由另外一家基金會資助,和給女兒治病完全是兩碼事。
一些網路事件,往往都是“結論先行”,人們根據一些信息的片段就得出結論,然後“義憤填膺”地進行口誅筆伐。這一方面固然需要有關機構和個人及時澄清,以正視聽;但另一方面也要求廣大網民擦亮雙眼,在加入“討伐”的隊伍之前,先讓理性“多跑一會兒”,追一追事實,等一等證據。而對於作為傳播重要節點的自媒體,必須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在發聲時務必慎重。
中國人從來都不缺乏善心,需要的是良好的慈善機制和社會氛圍。這一起事件再次告訴我們,善心經不起一次次消費。唯有各方共同努力,在捐助者和和求助者之間建立起相互信任。而這本身就是一種善,也是在為中國慈善奉獻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