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騰金

王騰金

王騰金,男,1934年1月出生,廣西博白三灘白中人。1951年10月參加工作,高級農藝師。曾任博白縣農科所所長,縣第三屆政協副主席,是廣西六屆人大代表,全國七屆人大代表。1983年被評為自治區勞動模範。1989年被評為自治區先進工作者,全國先進工作者,獲自治區科學大會優秀成果獎,科技進步三等獎。1990年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199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享受國家特殊津貼。1995年獲自治區黨委、區人民政府重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騰金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西博白三灘白中
  • 出生日期:1934年1月
  • 職業:農藝師
  • 性別:男
人物簡介,成功之路,家中的“山寨”科研站,從一竅不通到育種專家,20年增產68億公斤,

人物簡介

王騰金,男,1934年1月出生,廣西博白三灘白中人。1951年10月參加工作,高級農藝師。曾任博白縣農科所所長,縣第三屆政協副主席,是廣西六屆人大代表,全國七屆人大代表。1983年被評為自治區勞動模範。1989年被評為自治區先進工作者,全國先進工作者,獲自治區科學大會優秀成果獎,科技進步三等獎。1990年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199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享受國家特殊津貼。1995年獲自治區黨委、區人民政府重獎。
王騰金

成功之路

一個對水稻技術一竅不通的財務會計,“突發奇想”要搞水稻育種。通過自學鑽研,他取得了水稻育種技術的歷史性突破,培育出最適合我國北回歸線以南氣候的水稻品種,改寫了南方數省的水稻種植史。
這個曾經的會計就是博白縣農科所水稻育種專家王騰金。2010年年初,他創造的驚人成果為他所在的博白縣農科所贏得了廣西科技的最高獎項。
王騰金走過的,是一段非同尋常的人生道路……

家中的“山寨”科研站

4月初的一個下午,玉林博白縣城某居民區,一個腿腳不便的老人蹣跚著穿過狹窄陰暗的過道,然後緩慢地爬上陡峭的舊樓梯。三樓終於到了。76歲的王騰金推開了家門。
兩個月前的1月12日,當王騰金邁著同樣蹣跚的步伐走上領獎台,領取廣西科技的最高獎項——廣西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及50萬元獎金時,台下所有觀眾無不動容、驚嘆。
打開門,家裡的一切仍然是舊。沙發扶手處海綿大片外露,書桌油漆脫落,抽屜歪斜,一張躺椅甚至只剩下了鐵骨架。王騰金在沙發上慢慢坐下來,日光燈下的花白頭髮一片透亮,濃眉下的雙眼炯炯有神。
茶几上有一隻竹篩,內有數十束金黃的稻穗,每小束整整齊齊,各吊著一張硬紙標籤。“這裡都是今年最新的稻種樣本。”他拿起一束稻穗愛撫著,對記者說。
這些稻穗,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他幾乎把家弄成了一個水稻科研站。
茶几邊有個蓋著的大竹筐,裡面透著橘黃色的光。揭開蓋子,裡面有一個懸著的燈泡、幾個裝著水的淺口瓦罐,水裡躺著一些稻種。王騰金介紹說,這是在給稻種感溫、催芽。
一個更大的稻種培育場設在樓頂。王騰金顫巍巍地爬上頂層鐵架樓梯的姿態令人擔心,然而他說,“天天就這么爬”。
樓頂有一個用鐵絲網和鐵管搭起來的空間,地面擺著一排排小塑膠桶,桶里一片嫩綠。“前陣子天氣暖和點的話,苗會更高。”王騰金說。
這些裝備看起來是如此簡陋,但這並不妨礙王騰金堅定地、一步步朝水稻育種技術的頂峰攀登。
其實,退休多年的王騰金早可以在家頤養天年,但他總放不下工作,“別的老頭在家裡養花養草,我在這裡搞水稻苗,一樣是玩。”

從一竅不通到育種專家

半路出家,沒有專業教育,怎樣從“一竅不通”的門外漢成為一個水稻專家?這是屬於王騰金的傳奇故事。
王騰金出生於博白縣三灘鎮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自幼在農村成長,他目睹並感受了農民的悲痛:辛勤的勞作和到頭來微薄的收成。
青年王騰金讀完兩年國中後,在一所民辦大學的財經培訓班草草學習了幾個月,然後他成了縣糧食局的一名會計。
走進糧食領域,王騰金才慢慢了解到,造成當地糧食歉收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適合本地氣候的優良稻種,而外地稻種常常水土不服。於是他萌生了搞水稻育種的想法。
“剛開始時,我對水稻育種技術幾乎是一竅不通。”王騰金坦白地說。
萬事開頭難,書籍和雜誌是他惟一的老師。《栽培學》、《作物遺傳選種及良種繁育學》、《植物生理學》……他就像一隻書蟲,緩慢而有力地一本本“啃”。每個月十幾元的工資,他幾乎要花掉一半買書買雜誌。
一邊看書,一邊觀察,一邊試驗。一下班他就往稻田邊跑,跑遍了當地大小農場。他還經常利用節假日到玉林農科所等地方參觀學習,車費、一伙食費都是自己掏。
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後,王騰金就開始甩開膀子搞育種了。他把臥室“改裝”成實驗室,買回陶缽、溫度計等必備工具,還借了縣農場一塊田作小面積種植實驗。選種、浸種、播種、移植、雜交授粉……他慢慢地摸到了門道。
寒暑交替,時光流轉,十幾年過去了。王騰金義無反顧地鼓搗著他的育種事業。那些本應該給妻子的溫暖,他留給了稻種;那些本應該給孩子的父愛,他留給了秧苗。
正是在一種近似於痴狂的狀態下,王騰金在水稻育種領域飛步前進,並逐步成為一名水稻專家。

20年增產68億公斤

天道酬勤。王騰金多年的辛勤和努力終於打開了收穫之門。
1968年,晚稻良種“中稈大糯”育成。這是王騰金育成的第一個優良水稻品種。他終於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此後,王騰金一發而不可收,新的優質水稻品種陸續被培育出來。
1969年,早稻良種“博良一號”、“二鐵”育成。
1972年,“齊白一號”育成。該品種是晚稻優質稻種,畝產達800斤,質量符合一號米標準。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功,打破了優質不能高產的預言,填寫了博白縣首次出口優質米的記錄。次年,王騰金很快又培育出了畝產達900多斤的早稻優質稻種“團黃粘”以及畝產超過1000斤的“05粘”。
此後,王騰金在1983年育成了空前高產優質的“細黃粘”。該品種名列《人民日報》公布的當年46個國優大米產品的榜首,是國際市場上聲譽非常高的“中國米”。
3年後,王騰金育成了震動華南地區的“博優”系列感光稻品種。不久後,他又育出了香型優質稻“86——”系列品種。
此後王騰金率領博白縣農科所研究人員對“博優”系列品種進行改良。2009年,在經歷了多年的長途跋涉後,王騰金團隊育成了博A、博優64等感光雜交稻一系列不育系及雜交稻組合。
根據廣東、廣西、海南3省區種子站的統計,1987年至2008年推廣博優系列組合面積1.9億多畝,含博A血緣面積的稻田2600多萬畝,累計推廣面積2.1億多畝,增產糧食68億公斤,對我國糧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2010年1月12日,王騰金憑藉30年來成果的結晶——《感光型雜交稻不育系及組合研究與中熟晚秈新組合博優64的選育》項目,率領博白縣農科所榮獲廣西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這時已功成名就的王騰金卻說:“前面的路還沒有走完,我們要爭取育成更高產、更優質、抗性更強的稻種新組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