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隆和,山西省五台縣人。從小酷愛寫作的他曾在省地縣報刊發表文章100多篇。他一生沒有離開過家鄉的黃土地,最大的夢想就是用自己手中的筆,寫出家鄉人民為善安身、讀書立命、為善修德、懲惡揚善的歷史故事。57歲那年,王隆和那雙滿是老繭的手,重新操起紙筆,撰寫家鄉歷史。 僅有國小文化,卻歷時12年研究撰寫本地佛教故事,終於在古稀之年完成24萬字的《五台山民間傳奇》。本書記錄了中國從漢代到抗日戰爭之前跨越近2000年的佛教歷史文化故事,全書九個單元,80個故事和傳說,剩下的是散文式遊記,共24萬字。這本書中編入發生、流傳在五台山這片熱土的民間故事、民間傳說80多個,分為“懲惡揚善”、“佛法人生”、“聖境名人”、“因果報應”、“文殊智慧”、“聖境愛情”、“風物神話”、“雙泉傳奇”、“小五台山”九個單元。故事所表達的主體內容和思想是五台古老的佛教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精深廣大,表現五台先人們的聰明才智、懲惡揚善,反映五台人民勤勞勇敢、追求幸福快樂的淳樸情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隆和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西五台
- 職業:草根作家
- 畢業院校:國小
- 信仰:中國黨員
- 主要成就:《五台山民間傳奇》佛教傳統文化
- 代表作品:《五台山民間傳奇》
概述,成就,自序,
概述
五台農民王隆和,僅有國小文化,卻歷時12年研究撰寫本地佛教故事,終於在古稀之年完成24萬字的《五台山民間傳奇》。
王隆和是土生土長的五台縣人。他一生沒有離開過家鄉的黃土地,最大的夢想就是用自己手中的筆,寫出家鄉人民為善安身、讀書立命、為善修德、懲惡揚善的歷史故事。從小酷愛寫作的他,曾在省地縣報刊發表文章100多篇。57歲那年,王隆和那雙滿是老繭的手,重新操起紙筆,撰寫家鄉歷史。
12年來他致力於蒐集面臨失傳的五台經典民間故事,甄別資料,採訪百姓,查閱文獻,考究碑文,可以說辛苦備至。“無數次為了利用找人等人的時間,我在五台山和五台城的大街角落裡或飯館角落小桌上展卷修改文稿,過往人投來怪異的目光,有的說我是個"怪人",有的人說是"書呆子",有的說是"孔乙己"。”
2006年正月,王隆和去東冶北大興村採訪,返回時因丟失了車費和電話本,無法與人聯繫,他一路步行35里,就這樣寫成了不為人知的故事 《秘密深藏在苦寒》、《王轍怒打催糧官》。
2008年7月去上西村紫羅山體驗採訪,全程冒著小雨,儘管滿身泥巴濕透了衣服,但為了甄別資料,他還是冒雨訪問了八位老者,確認紫羅山小廟神像確是台駘夫妻。
2009年7月29日去小北台青山垴考究碑文,入山途中迷失方向,遇上斷岩,踏入深柴,進退兩難,反覆往返攀登才擺脫險境。
2009年正月,去五台城西高家莊採訪,往返騎腳踏車60里,寫成故事《藏明和尚在高家莊》。
同時,在他12年的採訪考察當中,也接觸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當他們看完王隆和先生所寫關於五台山的故事後,不由都被中國佛教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佛教精神所震撼。
成就
留住五台山鮮為人知的佛教傳統文化
《五台山民間傳奇》記錄了中國從漢代到抗日戰爭之前跨越近2000年的佛教歷史文化故事,全書九個單元,80個故事和傳說,剩下的是散文式遊記,共24萬字。這本書中編入發生、流傳在五台山這片熱土的民間故事、民間傳說80多個,分為“懲惡揚善”、“佛法人生”、“聖境名人”、“因果報應”、“文殊智慧”、“聖境愛情”、“風物神話”、“雙泉傳奇”、“小五台山”九個單元。故事所表達的主體內容和思想是五台古老的佛教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精深廣大,表現五台先人們的聰明才智、懲惡揚善,反映五台人民勤勞勇敢、追求幸福快樂的淳樸情感。五台縣文聯主席張嫦娥表示,五台山是中國唯一的一處漢傳、藏傳佛教並存的佛教聖地,囊括了自然、人文和佛教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文化當中最亮麗、最精彩、最生動的一個組成部分。“現在,五台山佛教文化已成為世界佛教文化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五台山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到了關鍵時刻,王隆和12年鑽研佛教歷史、教義,考察坊間等寫成 《五台山民間傳奇》,對五台山佛教歷史文化的搶救有重要意義。”歷經12年的艱辛,《五台山民間傳奇》終於完成。但出版此書卻又需近10萬元,古稀之年的他,只有二畝農田的糧食收入和每月55元的養老金,10萬元的巨額出版費,又成了這位文化老農新的難題。
自序
終身為農民,二十三歲入黨,現已年事花甲,依然戀著家鄉的黃土地。回望一生路途坎坷,命運迭宕,在蹉跎歲月里多少次如同懷抱堅石攀山,將近山頂堅石墜懷滾落山腳,如此屢遭挫折,精神不垮,從不言敗,我更沒有服輸,又是多少次從零起步。如此經歷,把我磨礪得堅強勇敢、笑對人生。一生中最崇尚的詞是“堅強”,最崇拜的的歷史人物是蒲松齡。我以古為鏡,把蒲松齡的自勉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作為座右銘。雖說壯志未酬,但老年更加意氣風發,珍惜人生,帶著黃土氣息,向自己挑戰。從小酷愛寫作,一生之侶除了钁頭,就是書籍,也曾在省地縣報刊發表文章一百多篇,傾注得都是業餘心血。隨著信念的升騰,從上世紀一九九九年冬起至今,十多年的業餘時光,十多年魂牽夢繞,鍥而不捨致力於將要失傳和被世人遺忘的五台民間傳奇故事的寫作。雖然十多年業餘時間為蒐集甄別資料,採訪百姓,查閱文獻,辛苦備至,沒有辜負光陰,但我將其當作一種美好的寄託,雖苦猶樂。
回首往昔,年富力強時在生產隊勞動掙工分,趕上改革開放人已老,要謀生計,養家餬口,供子女們讀書成才,靠得是自我拼搏。一個不掙國家分文薪金的農民要搞寫作,一張紙,一滴墨水,外出採訪的一角車費,都是自費。為節約車費,多少次外出採訪奔忙,憑著一輛腳踏車風雨兼程。為了不誤正常勞動,經歷多少個不眠之夜,迎來多少個通宵達旦,犧牲多少個雨天雪日,付出多少次起早貪黑,而我無怨無悔、樂在其中。十多年來的業餘寫作歷程,也使我不知不覺愛上了五台古老文化、人文故事的研究,由此收穫了許多,也帶給我萬千感慨。十多年來,不管走到哪裡採訪,皆受到當地文化人的熱情支持,我值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的主題是反映五台古老文化,表現五台先人們的聰明才智和懲惡揚善,弘揚佛國善地五台山佛教理念和佛教文化的宏深廣大。題材涉及五台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多個方面。寫作中力求歷史傳奇故事的真實性,力求民間傳說的可信性,力求尊重當初事件的原型原貌。讓讀者領略當時故事的奇趣神妙,品味五台歷史古文化的深遠。特別想表明一點,筆者身為農民,成年累月生活在農村廣大民眾中,最了解百姓的疾苦和心事,所以當初立志寫書時,就有個美好純真的願望,為民族、為百姓後代寫書,用心血和辛苦寫成書奉獻給下一代。通過書中故事,來感染影響後代:為善修德,懲惡揚善,彰顯正義,促進和諧;記住善德良心天有應,積善人家多餘慶;要學古人、繼先輩、憑智慧、靠勤勞出力流汗,學習本領,創造幸福。這樣,在寫作的燈光下泥土香中沁著幽幽墨香,疲倦中藏著點點寄託。幾易其稿仍不過意,實在是作者才疏學淺,心有餘,力不達,特別是書中年代、地名、人名、事件繁多,必有不當和差錯之處,請讀者擔待,提供寶貴意見。 在寫作中得到五台縣委李秀雲、劉亮等領導的支持,受到安建華、趙林恩、衛和平老師的多次指點和點評,受到王光宏、張玉生、韓先平、孫竹雲、邊玉堂等同仁的百倍支持,真是今生難忘,深表致謝。(來源:五台山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