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蓮

王阿蓮

王阿蓮,祖籍山東青島。1975年畢業於山東大學,1982年獲北京大學碩士學位,1987年獲法國里爾大學博士學位,同年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副研究員,現任該校地球與行星科學系資深研究科學家。2003年她被歐洲航天局(ESA)聘請擔任歐洲2009年火星探測器科研載荷評審委員。自2003年起,王阿蓮博士成為美國火星探測項目科學家團隊成員之一(member of science team of MER mission),在位於美國家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的噴氣動力實驗室(JPL)火星指揮探測中心參與火星探測車的操控、探測和數據分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阿蓮
  • 職業:科學家
  • 畢業院校:山東大學,北京大學,里爾大學
  • 主要成就:首次證明火星表面曾存在過液態水
  • 祖籍:山東青島
  • 性別:女
簡介,人物新聞,留下中國的名字,在火星上開“車”找水,“中國月”,為火星設計一雙眼睛,走近王阿蓮,師生情濃,

簡介

她,參與了美國火星探測項目的全過程;她和她的團隊找到了“火星上有水”的證據;她,提議在火星上用中國名稱命名部分地名,並將在春節實施;她,為火星設計了一雙“眼睛”,將裝備在下一代的火星探測車上。
她在2005年7月7日的《自然》雜誌發表研究報告,首次用火星探測數據分析證明,火星表面曾經存在過液態水體。

人物新聞

留下中國的名字

2005年12月25日,正是聖誕節,當天下午記者在省科技館見到王阿蓮時,她正和一群孩子津津有味地觀看“神六”火箭的模擬發射場景,“前陣子24小時圍著火星轉,‘神六’的事還是聽同事說的。”王阿蓮用一口純正的京腔笑著向記者解釋,“我這個人啊,什麼都好奇。”
王阿蓮博士是1975年畢業於山大光學系的校友,是人類探索火星計畫科學家團隊的成員之一,親身經歷了火星探測車“勇氣號”和“機遇號”在火星表面成功著陸的時刻。這次是應展濤校長的邀請來作一場題為“火星暢想曲”的演講。

在火星上開“車”找水

2004年初,美國火星探測車“勇氣號”在火星表面成功著陸。在控制中心,有一個由上百位科學家組成的團隊,王阿蓮所在的“礦物地球化學”小組由七名科學家組成,主要任務是通過探測車在火星蒐集到的照片和光譜,對火星的岩石礦物進行分析研究。
為了這次火星之旅,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分成幾班人馬,24小時對火星探測車發回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連續幾周下來,生活周期都被打亂了。“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壓力。”因為之前的幾次火星登入計畫或失敗或一無所獲,而這次火星之旅更是耗資幾十億美元
“每天,要對傳回來的數據進行分析,並確定下一步探測車要開到哪兒,到現在我都看了幾萬張圖片了。”王阿蓮說這的確有點像開著車在火星上找水,可這“車”開得很慢,600米的路走了兩個多月,到第80個“火星日”,才發現礦物成分有了變化;又走了兩公里多,到第150個“火星日”,終於“看到”了一種被風化的石頭,在裡面發現了只有水才能沉澱產生的成分。“當時大家感覺太棒了,就像發現了金礦,所以我們就命名那堆石頭為‘一罐金子’”。
因為在這之前,人類只在火星兩極發現過水,在火星大片土地上從未發現過水的痕跡。而這次,在火星的赤道附近,不但發現了水曾存在過,而且是大量存在,“是湖泊,還是海洋?我們現在還不清楚,不過至少有生命存在的可能。”王阿蓮特意反覆向記者強調,火星探測項目的終極目標,就是探究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

“中國月”

參與美國這次火星探測項目的團隊被叫做“雅典娜科學團隊”,科學家和工程師有4000人之多,王阿蓮說自己看過團隊名單,有中國背景的科學家就超過百人,和自己同組的還有一位來自大陸的科學家。
談起“要在火星上用中國名稱來命名”這個提議,王阿蓮說是在去年11月份,由自己和另一位華裔科學家共同提出來的。在這之前,火星勘測車所走過的地方,大多是用美國印第安族長的名字來命名的,後來到了法國獨立日,法國科學家提出“命名權”,於是一批諸如“協和廣場、凱旋門、巴士底獄”的名字誕生了……
王阿蓮這時就想,為什麼不能用有中國特色的名稱來命名呢?為此她還特意製作了一個“盤古開天”的動畫短片,作為提議上交給“雅典娜科學團隊”,很快,提議順利通過,而時間就特意定到了最具有中國特色的節日———春節。
王阿蓮說他們專門準備了一份命名的名單,到了春節前後,火星探測車開到哪裡,當地的山嶺、隕石坑就不僅僅只是一個坐標位,而將會用“泰山”等來命名,並將永久存在資料庫里。

為火星設計一雙眼睛

"我從來就是一個好奇的人。”王阿蓮從1997年開始做火星項目,當時她申請加入這個項目的法寶,就是“太空雷射喇曼光譜儀”,這個聽著拗口的儀器,是用來研究行星上的物質的,如果把“太空雷射喇曼光譜儀”放到火星探測車上,分析研究火星表面的物質自然就更加直觀了。“只可惜這雙眼睛還要完善,才能安裝到下一批火星探測車上了。”
王阿蓮在加入火星項目時,曾給國內的媽媽寫過一封信,說自己正在參與這個計畫,深知女兒一向“愛折騰”的母親當時就急了,以為女兒要“登入火星”,連夜寫信勸她千萬別去冒險,後來解釋清楚是做研究以後,做母親的才放下心來。“這也許就是我的性格,能研究別人從未看到過的東西,是多么美妙啊。”(記者徐靜 來源:大眾網-齊魯晚報)

走近王阿蓮

兩周前,當我們得知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資深研究科學家,光譜物理學家王阿蓮博士將於12月27-28來分校訪問時,內心深處不禁涌動著一種很親近的感覺,因為她的祖籍是山東青島,也因為我的姐姐和幾位親戚都曾經在華大醫學院工作過,我外甥女現在仍就讀於華大生物工程系;更因為王阿蓮博士是我們的校友,1972年至1975年就讀于山東大學光學系,我校公共外語教學部主任李樹來教授當年就是王博士的老師。
為了作好接待工作,我從親戚們那裡了解情況,同時,也查閱了她的簡歷,和一些關於她的報導。王阿蓮博士從山大畢業後,1979年考入北大,1982年獲北京大學碩士,1987年獲法國里爾大學博士,同年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副研究員。自1993年起任職於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現任該校地球與行星科學系資深研究科學家。王阿蓮博士長期從事光譜物理學與光譜化學研究,首先提出了太空雷射喇曼光譜學套用原理及相關太空設備的概念設計,主導該項設備的發展研究。她還首先提出了用於太空中水和生命信息探測的主動紅外光譜與紫外螢光成像相關探測理論,並正在主持有關設備的發展研究。2003年她被歐洲航天局(ESA)聘請擔任歐洲2009年火星探測器科研載荷項目評審委員。自2003年起,王阿蓮博士成為美國火星探測項目科學家團隊成員之一(member of science team of MER mission),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的噴氣動力實驗室(JPL)火星探測指揮控制中心參與火星探測車的操控、探測和數據分析。她在2005年7月7日的"自然"雜誌發表研究報告, 首次用火星探測數據分析證明, 火星表面曾經存在過液態水體。
王阿蓮、鄭綿平(左)、趙文津(右)王阿蓮、鄭綿平(左)、趙文津(右)
作為人類探索火星計畫的MER mission科學家團隊的成員之一,她親身經歷了火星探測車“勇氣號”和“機遇號”在火星表面成功著陸的時刻。
接待這樣一位科學家校友,我充滿了期待。
2005年12月27清晨5:30, 我懷著崇敬與激動的心情,來到威海火車站,歡迎我們的校友。她,身穿黑色大衣,純白圍巾,儒雅而端莊,氣質天生。雖然是清晨,周圍一切都籠罩在暮色里,只有皚皚白雪映照著她那毫無倦怠的神情。她說話和藹,語音優雅而親切,宛如我的大姐。
我們在路上首先討論了一下兩天的工作安排,特別是同我校空間科學與套用物理系的合作,以及給學校師生講座的細節問題。 因為是第一次來威海,我建議她一定看一下雪後的威海市容,要知道這是有天氣記錄以來威海下的最大的一場雪。她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議。
王阿蓮王阿蓮
早餐後,我們驅車沿環海路一直來到威海公園。在欣賞窗外美景的路上,我們很自然的聊起了彼此的家庭和朋友。王阿蓮出生於一個家學淵源的知識分子家庭。她的外祖父曾以前清秀才身份, 考取庚款留美並獲教育和歷史兩個碩士學位,歸國後以大學教授而終其一生。父親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專攻歷史,母親是中國人民大學的經濟學教授。說起自己的兒子顏煒,她情不自禁的誇獎他是個陽光男孩,他師習武術多年,練就一身的武功。
當談到我計畫2006年暑假舉辦國際夏令營的計畫,她笑著建議你可以讓我的先生顏遠潮給你出出主意,他的點子多,現在在聖路易斯的現代中文學校工作,接觸各方面的人比較多,他還給展濤校長出過很多主意。在交談中,我們了解了我姐姐的好朋友就是她的好朋友,而我的外甥女孫凱不僅和顏煒熟識,她在王博士組織的中華文化日(Chinese Culture Day),也經常表演節目。王博士不僅記得孫凱,還誇她學習好,文靜。孫凱打算2006年6月本科畢業後和她幾個華大同學一起到威海來訪學。在交談中,我們的距離不知不覺拉近,眼前的王博士仿佛就是我摯愛的姐姐。
“精神”+“機遇”=……
根據日程安排,27日上午,山東大學副校長、威海分校校長韓聖浩在山東大學威海國際學術中心貴賓室會見了王阿蓮博士,一起探討了今後合作的可能性和方式。剛剛從美國作了半年高級訪問學者的空間科學與套用物理系主任梁作堂教授也從濟南趕來參加會見,大家對我校空間科學與套用物理系的發展充滿期望。
27日下午4時,王阿蓮博士在主樓D區105多媒體教室為學校師生作了題為“探索火星:精神+機遇=……”的報告。為了保證效果,她事先詳細的詢問了關於麥克風、雷射筆的配備情況,甚至連如何站位她都考慮的很周到。
帕薩蒂納的JPL指揮控制中心的科學家團隊共有五六十人,而由華盛頓大學亞維德森教授和何士金教授帶領的7人科學家小組,主要任務是負責火星探測車在火星著陸後,傳回指揮控制中心的照片及光譜,使科學家可對火星的岩石礦物進行分析研究。王阿蓮就是上述任務中的主力成員。由於目前人類升空實際前往火星探測的成功機率小,同時費用高昂,因此探測車收集回來的數據,每一項都對未來人類升空的發展,有著關鍵性的影響。為了火星之旅,負責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分成幾班人馬,24小時對火星探測車發回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由於事關重大,因此工作十分緊張。由於他們必須按火星自轉的周期工作(火星每日是24小時39分鐘35秒),連續幾個月下來,生活周期都被打亂了,感覺十分疲勞。但是,她強調:“作為一名中國科學家,能夠在美國參與這樣一個項目,感覺十分驕傲。”
在講座中,王阿蓮博士運用了大量的圖片和數據,著重介紹了於 2004 年 1 月 4 日和 24 日分別到達火星的探測器“勇氣號”和“機遇號”在火星表面的工作情況和重要發現。發射探測器的主要目的是探索火星的生命之謎:火星上是否存在或曾經存在過適宜生命發育的條件。
王阿蓮博士不僅給聽眾介紹了火星探測給人類帶來的驚喜和震撼,還給我們講述了科學家們為了人類的科學事業而鞠躬盡瘁的動人故事。她鼓勵大家一定要有向上的精神,要有拼搏的勁頭,還要抓住機遇。只要勇於拼搏,並抓住機遇,那就一定會走向成功。
報告最後她借用了一位美國知名學者的話:“400年後,現時的絕大多數的人和事肯定將被人遺忘,而2004年的火星探測以及 ‘精神’和‘機遇’必將載入史冊,永遠為人們銘記。”
王阿蓮博士的講座內容引人入勝,語音簡練,深入淺出,又極具啟發性。報告結束後,王阿蓮博士對同學們的提問做了詳細的回答,她謙虛謹慎的言辭獲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兩個多小時的報告會,大家都聽得聚精會神,會場氣氛始終熱烈。

師生情濃

28日下午,王阿蓮博士專程趕到我校公共外語教學部看望她上大學時的英語老師李樹來教授。
李樹來教授在公共外語教學部的小會議室舉行了一個小型茶話會,歡迎王阿蓮博士。公共外語教學部的老師們都爭相前來一睹王博士的風采。
李教授一直以來都以他的這位科學家學生為榮,他對筆者這樣評價王阿蓮博士:“王阿蓮博士於1972-1975年就讀于山東大學光學系,我是她的英語老師,她品學兼優,尊重師長,思想活躍,愛好廣泛,倍受同學及教師的喜愛。她之所以今天在科學上取得這樣大的成績,是與她年輕時代就具有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分不開的。”
王教授對老師極為尊重,並把自己的全家福照片作為禮物送給李樹來教授。
時間過的飛快,兩天轉眼就過去了。28號晚上,李樹來教授在抱海大酒店為王阿蓮博士送行。儘管只有4個人,並且大家都不喝酒,但是氣氛依然熱烈。晚餐後,李教授親自將王博士送到回程的車廂,宛如父親送別遠行的女兒,那份關愛和依依惜別之情,讓人感動。
一個具有居里夫人品格的女科學家
“在我所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裡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為盛名所顛倒的人。” 愛因斯坦曾經這樣評價波蘭裔科學家居里夫人。我知道在學術上,王阿蓮博士不會,也不願把自己比作居里夫人,但是,以人格的魅力評價這兩位傑出的女科學家,我認為王阿蓮博士的確稱得上是“一個不為盛名所顛倒的人”。
1999年至2000年,我曾經在波蘭長期學習過,對於波蘭名人,最為了解和佩服的莫過於是她的音樂家兒子-蕭邦和她的科學家女兒-居里夫人。他們在自己的領域都極為傑出,而他們能夠永彪史冊的,卻不僅僅是他們的才智。談到居里夫人,我們首先會想到她在科學上的傑出貢獻,即她因成功提煉出放射性元素而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卓越成就。但是更令世人欽佩和崇仰的是她那偉大無私又謙虛質樸的高尚品格。
居里夫人在自傳中這樣寫到:“這種生活在某些人看來也許過於艱苦,但我卻仍然自得其樂,整日歡悅地沉浸於學習之中,這一經歷也使我充分體味到自由和獨立精神的寶貴。在巴黎這個大城市裡,我是一個不被任何人注意的無名小卒,獨自一人生活在自己的空間裡。雖然孤居獨處、孑然一身和無依無靠,但我並沒有萎靡消沉,也沒有感到黯淡悽慘之情。有時,孤獨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襲來,但我的情緒通常都十分平穩,精神上有極大的滿足感。”
當我們頌揚一個人的品格時,“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一個重要方面,而愛國則是更為重要的方面。
1896年,居里夫人對當時已知的80種元素一一進行測試,發現了兩個比鈾的放射性更強的新元素,並用波蘭(Poland)命名第一個新發現的元素為""(Polonium)。
我們期待著2006年春節,在火星的探索中,王阿蓮博士和她的同行們,能用中國古老的神話故事、名川大河和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來命名火星上的地貌。
這就是我所認識的王阿蓮博士,謙虛,親切,尊重師長,卓有成就而不為盛名所顛倒。
我們祝願王阿蓮博士在新的一年裡取得更大的成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