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規格
《王鐸草書贈張抱一詩卷》,作者為明清書法大家
王鐸。整幅完好,流傳有序。真跡現存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法帖載體為綾本。草書。大陸、港台等有不少原籍影印作品出版,多散見於各類王鐸書法貼、欣賞貼、臨摹練習教材等中,多不勝數。
《王鐸草書贈張抱一詩卷》凡七十五行(列),依草書例,每行(列)字數多寡不等,其字形或斂或縱、結構時緊時緩,形態大小不一,計詩卷一共有336個漢字。
《王鐸草書贈張抱一詩卷》法帖,全幅大約橫469厘米,縱26厘米,是為橫幅
長卷(註:據其尺寸,可稱為
橫卷、
手卷)。
詩卷內容
《王鐸草書贈張抱一詩卷》的內容,是作者王鐸自撰的七律詩五首,主要為贈送友人張抱一而作,並在詩歌內容上、在書法藝術中抒發、體現自己的情感。詩卷全文如下(註:原作品沒有標點斷句):
《張抱一公祖招集湖亭》:有酒滄池對煙丘,相招者誰任意游。晉人唐人曾幾度,泉水溪水還同流。鐘鼓此城鳴白露,戎兵何處領高秋。蘆花今古依然在,羨爾無聲眠野鷗。(註:第一首七律完)《登岳廟天中閣看山同友》:四圍紫邏坐相望,突兀高峰劃大荒。誰復凌空呼帝座,我今乘勝挹天漿。香菸古廟通靈氣,石路神丘點太陽。凍草暮雲無限意,漢京封禪舊山房。(註:第二首七律完)《牛首山同堪虛靜原》:一樽絕巘放高歌,回首禪房忘坎坷。旦樹晴分天目近,午帆氣挾海風過。山吞吳楚猶新燕,寺趁齊梁只故蘿。莫管星辰朽不朽,吹簫何處倚嵯峨。(註:第三首七律完)《頻入》:頻入長安過九衢,誰知幽夢在髭鬚。只今人路何從說,漸審岩居不可無。屈指箸籌賒日月,傷心戎旅滿江湖。此生休外韜真處,錦瑟琪華待醍醐。(註:第四首七律完)《汴京南樓》夷門蕭瑟俯晴空,萬事欷獻向此中。梁苑池台新萑葦,宋家艮岳老苔叢。牧人壕外時驅犢,獵騎天邊晚射鴻。舊月多情依汴水,滔滔東去更朦朧。(註:第五首七律完)崇禎十五年三月夜。洪洞同邑弟王鐸具草。抱翁公祖教正。(註:自署及落款。全卷終)
按:《張抱一公祖招集湖亭》卷中七律五首,有三首見於《擬山園選集》(台灣學生書局)。分別是:《登岳廟天中合看山同友》,載集中七律卷九,題作《登岳廟天中閣看山感時》,原為二首,卷中所書為第一首;《頻入》,載集中七律卷三,卷中所書之“待醍醐”,集中作“醉醍醐”;《汴京南樓》亦載集中七律卷三。
另兩首雖不見於集中,但是,同書五律卷三有《湛虛、靜原游牛首》、《燕子磯湛虛招同靜原》、《上天開岩同湛虛、靜原》三首,與卷中《牛首山同湛虛、靜原》—詩顯然是同時之作。湛虛,即
張鏡心,字孝升,湛虛為號,累官至兵部尚書,是王鐸的摯友。見於《擬山園選集》(台灣學生書局)及《擬山園初集》中的與張鏡心有關的詩作多達五十首以上。張鏡心亦曾為王鐸的《擬山園初集》作序,與王鐸以“年弟”相稱,盛讚王鐸詩文“浩乎哉如煙海,修辭之家,未之有也。”
創作背景
《王鐸草書贈張抱一詩卷》作者王鐸於該法帖落款處,自署“崇禎十五年三月夜”,據《辭海·附錄·中國歷代紀年表》折算,時間應該是在公元1642年3月30日至4月28日之間的某夜。
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作者王鐸正
流寓懷州,期間他受到懷州地方官員張公祖(張抱一)的盛情款待,於是在三月某夜寫詩作贈他。張抱一,名培,浙江平湖人,擅寫山水,兼通醫道。卷中以“公祖”稱之,此人應是懷州的地方官。作者存世尚有《王鐸贈張抱一行書詩卷》,款署“壬午春莫書於懷州公署”的《王鐸行書五律長卷》兩大巨製乃同時所書。《王鐸草書贈張抱一詩卷》書寫時間既與上述兩幅相吻合,落款內容又與當時王鐸與張公祖頻繁往來的經歷一致,可被視為此卷確係王鐸真跡的佐證,也可知作者創作地點繫懷州公署。王鐸自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冬月,由北京奔至
懷州為父服喪,到書寫這件長卷時,已在
懷州度過了一年多的時間,是年夏季,王鐸曾攜家人一度返里,但是未過多少時日,又受到明末農民起義軍的衝擊,於是攜帶家人乘舟沿黃河東下,其時方在夏末。
在書法藝術、技巧上,《王鐸草書贈張抱一詩卷》的書寫時間在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作者王鐸五十歲,已經經歷過對
王羲之、
王獻之、
東晉和
米芾長年累月的執著學習,至此終於完成了“自化”。其此前的作品,對二王與米芾“如燈取影,不失毫髮”(錢謙益《牧齋全集·有學集》),到《贈張抱一行書詩卷》和《贈張抱一草書詩卷》時,已擺脫了“仿”的痕跡,有了主體性較強的跌宕雄逸的意態。而《贈張抱一草書詩卷》亦是王鐸草書長卷作品現所能見到的較早一件。
(註:本目錄附圖文字:更朦朧崇禎十五年三月夜洪洞同邑弟王鐸具草。)
點評影響
王鐸書法的書法,到了《贈張抱一草書詩卷》時,已經擺脫了模仿的痕跡,有了主體性較強的跌宕雄逸的意態。《贈張抱一草書詩卷》亦是王鐸草書長卷現可見較早的一件。《王鐸草書贈張抱一詩卷》,在王鐸書法的發展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這件作品可領略王鐸若干書法藝術特點。
一個是強烈的節奏感使草書作品產生出運動力和衝擊力。《王鐸草書贈張抱一詩卷》中書法的點畫線質表現其彈性產生運動力,運動的返急產生衝擊力,在這一點上王鐸成功地將力運用到書法點畫的變化上,使筆在絹、絞、紙上的運動過程中產生頓挫、仰側、奇崛、突變,使個性的張揚發揮到極致。尤其是充滿著激情的用筆,如同少林武僧,有屈鐵之力,揮棒生風。
一個是前無古人的字法造勢。王鐸亦受時風影響,但他站在傳統基礎之上,破除舊有的模式,創建出一種嶄新的恢弘博大的圖式,充滿藝術的震撼力。王鐸書法的一個鮮明特點便是造勢。《王鐸贈張抱一行書卷》中,通篇顯現出變幻莫測的感覺,字勢左右叵詭,筆致老辣,章法宕逸。唐張旭狂草《古詩四帖》,如龍蛇之行,富於變幻,王鐸在這一點上進一步追求草書中險絕、突變、膨脹與內斂之勢,識字者,可領略觸筆、行筆、運筆中的運動軌跡。
第三是墨象萬千,酣暢淋漓。中國畫中有墨分五彩之說,利用墨之濃、淡、乾、濕可使畫面產生出無窮的變化,顯現出生機勃勃的趣味。王鐸從中國畫中悟出用墨之道,並大膽地運用到書法創作中,從而增強了作品的視覺效果,把漲墨之法發揮到極致。《王鐸贈張抱一行書卷》中,其作品的衝擊力與用墨是分不開的,他書法點畫的流動感也與用墨緊密相關。歷史上在王鐸以前的草書大家無一人用“漲墨”法,此法實乃王鐸開創也,這種不同位置的參差對比,使作品在整體視覺效果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
最後是獨特筆法。王鐸筆法早年受二王影響,筆勢較為平和,行筆溫潤,他中年學米後,筆勢、筆法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後終於成中國書法技法集大成式的開拓者。在《王鐸草書贈張抱一詩卷》中,多處凸顯其集大成的大家手筆,可謂將壯美之力表現到極致。在中國書法發展的這條主線上,王鐸既崇尚對傳統吸收,又善標新立異達到裂變之意。
王鐸為書近五十年的探索,終自成家法,成為“有明書法推第一”(
吳昌碩詩句)、“於明季書壇可謂中興之主”(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他的書法對後世影響極大。清代早期的
傅山受王鐸書風影響之後,創博大流變之體,標立書壇。至近現代受王鐸書風影響最深,寫大草的書家,如
林散之、
沙孟海、
沈鵬等書法家,都對王鐸書法有深入的研究和汲取過優秀的養分。在日本等,他更是影響
東瀛書壇多年。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在日本關西地區甚至整個日本書壇,有“後王(王鐸)勝前王(
王羲之)”的說法。
作者簡介
王鐸(1592年-1652年),清書畫家。字覺斯,號嵩樵,河南
孟津(今河南)人。南明弘光朝官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降清,官至禮部尚書。工行草書,多得力於顏真卿、米芾二。筆力雄健,長於布白。兼能山水、蘭竹。傳世墨跡甚多,有擬山源集刻其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