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江

王錫江

小將鎮舊塢村社區衛生站醫生的王錫江,正是以自己最豐厚的回報面對著頭頂的藍天和腳下的青山。已逾花甲之年的王錫江,擔負著百姓們對健康的渴求與重託,在人生和事業的道路上走得異常自然而堅定。

他的自信與樂觀仿佛就是與生俱來的,苦過、累過、難過以後,他對生活理解得更深了,對生命的體驗也更真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錫江
  • 出生地:山西太原
  • 職業:大學教授
  • 畢業院校:山西大學
基本簡介,行醫經歷,

基本簡介

他的名字在新昌小將山區老百姓中擁有令人羨慕的響度和亮度。一粒種子長成一穗收成的過程,要伴隨著那么多的汗水與艱辛;而一種真實情感的成熟,也需要用天長日久的累積來完成。當然,那中間的風霜雨雪,只有用心用情去深深地感受和體驗了。
他的自信與樂觀仿佛就是與生俱來的,苦過、累過、難過以後,他對生活理解得更深了,對生命的體驗也更真了。
行走在崎嶇的山道上,他眺望著遠處的群山,那種神情仿佛在說:能用自己的勞苦和忠誠,為這片大山增添一抹新綠,那便是一種生命的大境界。
踏遍青山 守護生命

行醫經歷

步行日又曬、雨淋山洪襲、亂石刺窩棚。一個人一隻藥箱,40多年,14600多個日日夜夜,王錫江圖的是老百姓的健康,盡的是“白衣天使”的忠誠。
那是一個初冬的清晨,天剛蒙蒙亮,勉強可以看到路,王錫江背上小藥箱出發了,他的目的地是黃步山自然村,離他家大概有3.5公里路。原來,早上5點30分,有村民打來電話,說家裡76歲的老人感冒了,咳得厲害。王錫江不敢耽擱,匆匆起床就出發了。
一路都是綿延不絕的山路,上嶺、下嶺,幾乎看不到人,只有王錫江背著藥箱的身影。偶爾有起早割草的村民,看到王錫江老遠就打招呼,“王醫師,又出診了啊?”這裡方圓幾十里的村民都認識王錫江,對這位鄉村醫生,他們有著異乎尋常的尊敬,其中不少村民,還是王錫江接生的呢。
40多分鐘後,王錫江趕到了患者家裡,看完病後,患者家屬挽留他吃早飯,但王錫江謝絕了。此時已是9時30分,他背起藥箱又獨自走在回家的路上了。
出診是常有的事,深山冷岙里沒有救護車,也沒法騎腳踏車,出診時只能靠腳走,最遠的山裡王自然村距離衛生站約有5公里路。有一年,一位嫁到寧波的女孩回山里王村娘家探親,半夜裡突然要分娩了。接到電話後,王錫江趕緊起床,拿起手電筒就往山里王村趕,憑著手電筒微弱的光,他爬過了一個又一個山頭,走了一個半小時,終於趕到了產婦家裡,幫助產婦把孩子生下來。
“這4個村裡的孩子,許多都是我接生的。”王錫江得意地笑著說。他對這片崇山峻岭實在太熟悉了,就像了解自己手掌中的每道紋路;40多年的春夏秋冬,用腳步丈量著26.6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身邊長起的婆娑搖曳,綠濤翻滾的竹林,便是他記憶中最壯麗的風景。
26.6平方公里,人口卻只有2000多人。由於人煙稀少,山路崎嶇,路上很少有人走,時間一長就長滿了野草,常常要絆腳。出診的時候,王錫江走得很辛苦。於是有時出診回來,王錫江會從村民那裡借來鐮刀,一路割草開路,可割掉的草沒過多久又長高了;王錫江只好自己掏腰包買來除草劑,每年都在出診路上噴灑,這才把荒草除掉。
這裡的山路,不少是王錫江走出來的。每回下村,村民們總是喜歡把王錫江團團圍住,有量血壓的,有看病痛的。他經常在幾個村里跑,哪些村民有高血壓病,哪些村民有慢性病,王錫江心裡都有一本清清楚楚的“檔案”。有的時候,就是同一個村,王錫江一天要跑三四次,難怪村裡的男女老少幾乎都認識他。
2006年,農村衛生工作被更加重視,王錫江開始擔任小將鎮舊塢片的社區責任醫生,除了坐診、問診,還要承擔繁重的公共醫療任務。60多歲的他依然頻繁行走在山路上:包括給所有家庭建立健康檔案,給村里300多個60歲以上老人每月量一次血壓,檢查一次身體。
默默奉獻 無怨無悔
在深山冷岙里當醫生生活雖然十分清苦,可王錫江一路走來,無怨無悔。1992年起,衛生院實行自負盈虧,王錫江的養老保險、工資福利等,都要靠衛生院的業務收入來彌補。可農村衛生院的收入畢竟比不上縣城醫院,每天最多也就是二三十元,這點錢在繳納養老保險後就所剩無幾了。
迫於生活的壓力,王錫江只得在業餘時間四處兼職:村中小店的“營業員”,保險公司的“業務員”,金融機構的“信貸員”,……只要工作正當,有錢賺,王錫江總會想辦法攬下。用王錫江的話說,“生活清苦,我一點也不怕;兼職掙回的錢,只要足夠養家餬口,我就覺得開心。”
紮根山村的收入原來就非常微薄,加上孩子上學、妻子看病,現在的王錫江仍然欠著一堆債。雖然生活窘困,可村民來看病口袋裡沒錢的時候,王錫江卻從來都不說什麼。至今王錫江的“賬本”里還有十餘年前村民看病時的“賒賬”。可對這些欠賬,王錫江卻從不輕易提起,“都是鄉里鄉親的,哪家沒有困難呀,我有困難的時候,也是親戚朋友幫著才走過來的。”
“王醫生,怎么醫藥費就65元,你不要虧本呀!”“大家都是朋友,收點成本費就行了。”說完後,王錫江不等這位患者從床上坐起來,背起藥箱就走了。王錫江知道,如果不快點走,病人就會把家裡捨不得吃的東西塞給他。有時,王錫江步行到近8公里路外的上陳山自然村出診,他也只收0.5元的出診費,而且經常免費為村民看病。妻子王苗娟說:“人家都說當醫生賺錢,但他從來沒存款,連給我看病的錢也要借。”
2001年,王錫江的妻子不幸中風,半身手腳完全麻木,且臥床不起,半夜裡,結山村的村民打來電話,說有位胃癌病人突然出現疼痛症狀,需要王錫江出診。面對中風臥床的妻子,心裡牽掛著病人的王錫江最後竟然咬咬牙,把妻子鎖在家中,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出診的山道。
風吹過,雨淋過的大山愈加顯得樸實而厚重,她能堅強地承受苦難,更會慷慨地生長幸福。
人生能在這樣的大山深處走一遭,將是一種難得的收穫。
王錫江走出的一路崎嶇,一路瀟灑,都是自然而然的,他的苦苦追求都是他性格和信念的使然。
身獻事業 情灑山鄉
忠實於自己崇高的理想。這是個人道德發展的頂點。王錫江醫生以他40多年的行醫積澱的執著追求,始終無愧於自己,更無愧於事業;人生在事業映照下顯得格外耀眼奪目。
今年62歲的王錫江,是小將鎮裡家溪人,199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赤腳醫生向陽花,人民民眾人人夸。”立志要為人民服務的王錫江,1968年就當上了里家溪村的“赤腳醫生”,在接受了6個月的培訓之後就開始在鄉村給人看病。他每周都要去大山深處采些中草藥回來,用於治療感冒、咽喉腫痛和痢疾。由於對中醫、西醫都有了解,來找他看病的患者絡繹不絕。1971年,王錫江作為定向培養的“赤腳醫生”,進入紹興衛生學校醫士專業學習。這在當時叫做“社來社去”,就是哪個公社來就回哪個公社去。1972年衛校畢業後,王錫江就回到了當時的結溪公社衛生院工作。憑著精湛的醫術和良好的政治素質,短短一年間,王錫江就嶄露頭角,擔任起衛生院院長。過了幾年,山區衛生資源多次重組,從原來的結溪衛生院到原舊塢衛生分院,再到現在的舊塢社區服務站。“論學歷,談資歷,王錫江如果在縣城醫院工作,現在至少已經是副主任醫師了。”1992年,原結溪衛生院被撤併為小將鎮衛生院舊塢分院,王錫江仍擔任舊塢衛生分院負責人,也就是從那時起,衛生站開始自負盈虧,王錫江的工資待遇已無法得到保障。有人替王錫江算了一筆賬,從1992年起到2005年,王錫江除每年拿到一筆1400多元的防疫保健經費外,其它的都要靠自己掙。
即便這樣,王錫江從來沒有向上級主管部門提出調動工作的要求。儘管在小將山區工作37年,不但沒得到職稱,就連基本的養老保險也得自己繳納,可王錫江仍無怨無悔,默默地工作著。
現在,政府給社區和農村責任醫生每年6000元,作為承擔公共醫療任務的補貼,但在這樣的深山裡工作,年輕人不願去,過了退休年齡的王錫江,仍然堅持繼續行走在山路上,給山民們送去健康。
他像一條流過山澗的小溪,坦坦蕩蕩,滋潤萬物,無聲無息,無怨無悔,經受著風雨,經受著陽光,流著、流著……
生命中擁有這段經歷,完全可以自豪地說,他是問心無愧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