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出生地:自貢
- 出生日期:1895年
- 逝世日期:1977年
- 主要成就:火藥學和內彈道學專家
- 本名:王道周
人物經歷,留學他鄉,躬耕兵器,名垂青史,家族成員,
人物經歷
留學他鄉
王道周出生於富順縣仙灘場河底壩(今沿灘區衛坪街道付家村),8歲喪母,崇尚西學的父親王直謙(大鹽商王朗雲堂侄孫)便送其入讀由王三畏堂興辦的樹人學堂,學校管理嚴謹,設有理化實驗室、體育操場等完備設施,並高薪聘用三名日本教員,王道周較早接受了新式教育,加之學習刻苦勤奮,這為後來留學打下了基礎。
1912年,時年17歲的王道周隨大哥王禹平、四哥王則余及族兄王野從、王恩溥等東渡日本,先入專為中國留學生辦的私立學校成城中學,學習日語、補習功課。根據王三畏堂井田碑以公業租息助讀書、科第、京官等祖制,留學費用由家族公金支付,但往往錢很難直接轉到王道周手上,他因此成為長期欠費生。一直對數理化感興趣的王道周,參加了高等學校的入學考試,被第一高等學校預科錄取,一年預科後又考入第八高等學校。因給“母校”爭了光,成城中學便免去他所欠學校的一切費用。北洋政府也為考入高等學校和大學的留日學生髮放獎學金。解決了經濟上的後顧之憂,王道周更加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
少年時期的王道周,親眼目睹了西方列強對祖國領土及主權的蠶食鯨吞,深知“落後就要挨打”,於是萌生了通過科技強軍拯救祖國於危亡的強烈願望。三年高等學校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考入東京帝國大學,並毅然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火藥科學習。1922年,王道周順利畢業(獲工學學士學位)歸國。
躬耕兵器
回國後的王道周,並沒有承襲祖業謀職於鹽場,而是選擇到由吳玉章任校長的成都高等師範學堂(今四川大學)教授套用化學。1924年,與潼南縣一大家閨秀楊肇華(同盟會員、辛亥革命先驅楊寶民之女)結婚。同年,受邀籌建瀋陽兵工廠火藥廠,並任兵工廠主任工程師。兩年後,楊肇華為支持丈夫的事業來到瀋陽。
1928年,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出生,其時正值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欣喜之餘的王道周將兒子取名方定,寓意“方今天下已經安定”。夫妻的美好願望和短暫幾年的安定生活,隨著1931年日本悍然發動的“九一八”事變而結束。東北很快淪陷,瀋陽兵工廠被日軍占領,王道周攜家人暫避居一所醫院。此時,他在日本留學時的同學勸其回兵工廠工作,還許願說秩序恢復後可以當官。面對同學的“好意”,王道周卻不以為然,他對妻子說:“留在這裡再在工廠乾,就是做了炸彈去炸自己人,要是當了官,那就是當漢奸。幹這種事不但對不起國家,也對不起自己的子女,以後連子女也是終生終世見不得人的。”於是就在事變的第四天,攜家眷秘密潛行至上海。
經老同學引薦,王道周進上海龍華兵工廠任主任工程師。生活剛剛安頓就緒,“一·二八”淞滬戰爭爆發,十九路軍在上海奮起抗擊日軍入侵。面對窮凶極惡的敵人,王道周發揮自身專業特長積極支持抗戰,並組織潛水員運水雷炸日本海軍艦隊的旗艦“出雲號”,儘管未成功,但打擊了敵軍囂張氣焰。上海失守後,龍華兵工廠停辦。他再次攜家眷輾轉到南京,在位於中華門外金陵製造局對面的軍政部兵工專門學校(前身為漢陽兵工專門學校)任教。
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王道周又一次攜家眷,經香港繞道海防、河內、昆明、成都,回家鄉自貢暫避戰亂。次年初夏,王道周返回已西遷到重慶的兵工專門學校重操教書舊業。在10餘年教學期間,王道周主講內彈道學和火藥學,並親自編著相關教科書,為培養中國的軍事工業技術人才,嘔心瀝血,功勞卓著,深受學生尊敬。他在裝藥方式、配方、形狀以及消滅炮口火焰,減輕炮膛燒蝕等方面都有重大貢獻。
王道周培養的學生大都成為了事業有成的軍工專家,王銓(1905—1975)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曾任中國兵工學會副秘書長、第五機械工業部機械科學研究院主任工程師,獲評中國兵器系統先進工作者,是第三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特邀列席代表和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名垂青史
在重慶教書期間,迫於政治和經濟的雙重壓力,學校要求全校職工集體加入國民黨,王道周以“從不問政治”為由反對校方的規定,再加上對國民黨官員種種腐敗現狀深感失望,1944年他憤然辭職,回到自貢閒居。
次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戰勝利結束。王道周的一些老同學、老朋友紛紛去台灣接辦日本人撤退後留下的工廠,也紛紛來信邀他到台灣謀事。其中有位王道周在日本的同學、時任台灣化學工業公司經理的陳宜生,更是以恭讓經理職務誠邀其赴台,由於看透了國民黨政府的腐敗且完全喪失了信心,對這些邀請,他全都婉言謝絕了。
1949年新中國成立,王道周喜出望外,精神大振,積極尋求為共和國效勞出力的機會。
經國家重工業部副部長、著名火箭彈專家鐘林舉薦,1950年到重慶任西南工業部化工局總工程師,同年底,受命任西南兵工局總工程師,後親赴位於四川瀘州的兵工局255廠,負責組織抗美援朝急需的“57”和“75”無後坐力炮的彈道設計和炮彈火藥的試製生產,成功解決了系列技術瓶頸,極大地提高了射程和殺傷力,在戰場上對美軍坦克造成重創。因出色完成任務,王道周被推選為西南地區特等勞動模範。
1954年,調北京任第二機械工業部三局總工程師,同年起連續當選為第一屆至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57年,歷經蹉跎、已入花甲的他,作出了人生重要的決定——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文化大革命期間,王道周受到殘酷的批鬥折磨和非法關押,儘管如此,他對黨忠誠的信念卻沒有絲毫動搖。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他回到北京,組織為其平反昭雪,恢復了名譽。
1977年,為國家奮鬥了一生的王道周溘然長逝,其遺骨安放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骨灰盒上鐫刻著“中國共產黨黨員王道周同志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