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迦南

王迦南

王迦南 ,著名旅英中國畫家,人稱水右散人,1955年出生在中國北方,1978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1988年前往英國倫敦,繼續從事職業畫家創作生活至今。在北美、歐洲、亞洲多次舉辦畫展和講學,作品被世界多家博物館與基金會收藏,為海外最重要的中國畫家之一。近年來居住在英國倫敦、中國北京、法國須爾堡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迦南
  • 別名:水右散人
  • 國籍:中國
  • 職業:中國畫家
  • 性別:男
  • 學歷:大學學歷
刊物出版,藝術成就,文章發表,想讓家有一種想像中的傳統中國的感覺,為夢想漂洋過海,

刊物出版

出版:
王迦南個人圖片王迦南個人圖片
王迦南蔡小麗中國畫集 廣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怎樣可以全面學習中國畫 倫敦夸特出版公司
王迦南作品集 倫敦古德豪斯畫廊
王迦南蔡小麗中國畫集 紐約懷古堂
清代明信片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清代明信片專集 香港中華書局
外國人眼中的清代中國 台灣出版社
清末的中國 北京出版社京華出版公司
紙隙尋夢——中國民間剪紙 香港中華書局
大者之美——王迦南蔡小麗中國畫集 人民美術出版社
近些年在中國和國外的雜誌 報刊尚發表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文章100 余篇
《王迦南 蔡小麗畫集》,『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
《完全中國畫教程》,『QUARTO』出版社,倫敦 1999
《王迦南蔡小麗畫展》,『Kaikodo』紐約 1999
《 The paintings of wang jianan 》,『goedhuis』倫敦2001年
百年前的《明信片》,『京華出版社』北京2004年
《洋人眼中的清末中國》,『中華書局』1898—1908年在華西方人明信片解讀。香港2004年
《王迦南 蔡小麗》,中國畫選集『廣西美術出版社』廣西 2004年
《明信片清末中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05年
《明信片清末中國》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06年
《明信片清末中國》,『究竟出版社』台北2006年

藝術成就

獲獎:
中國第六屆全國美術展覽 優秀作品獎
北京市美術家協會 優秀作品獎
英國皇家美術院 1989年夏季美展 水彩畫大獎
北京市友好傳承文化基金會 友好傳承獎

文章發表

1995:
《王迦南 蔡小麗中國畫選》,發表於『當代美術家』雜誌1995年第二期
2000
2001:
《王迦南畫選》,發表於『MODERN CHINESE ART』雜誌2001年
2002
2003:
《異國的紫藤和修竹》,發表於『管理與財富』雜誌2003年12月
2004
《綠色的風,吹紅大地》,發表於『中外文化交流』雜誌2004年10月15日第十期
2005
《中國百年滄桑,明信片裡看》,發表於『文明』雜誌2005年1月第三十八期
《 獨立蒼白自詠詩,王迦南的山水畫》,發表於『藝術界』雜誌2005年5月
《北京城牆:永遠消失的風景》,發表於『文明』雜誌2005年3月第四十期
《故城印象》,發表於『文明』雜誌2005年5月第四十二期
《晚清禮儀中的紅白喜事》,發表於『文明』雜誌2005年6月第四十三期
《明信片裡的百年滄桑》,發表於『融』雜誌2005年6月第四期
《手繪的風情》,發表於『文明 』雜誌2005年8月第四十五期
《百年商業街》,發表於『文明』雜誌2005年9月第四十六期
《看畫,看好畫》,發表於『融』雜誌2005年10月
《中國郵政》,發表於『文明』雜誌2005年10月第四十七期
《民以食為天》,發表於『融』雜誌2005年11月第九期
2006
《讀王迦南的人物畫》發表於『藝術界』雜誌2006年1月
《也說胡同》,發表於『融』雜誌2006年1-2月第十一期
《好玩的剪紙》,發表於『融』雜誌2006年4月第十三期
《百年前的車》,發表於『融』雜誌2006年5月第十四期
《百年前的船》,發表於『融』雜誌2006年6月第十五期
《浪漫主義應該是紅色,讀王迦南風景畫》,發表於『藝術界』雜誌2006年5- -6月
《花中仙子——荷》,發表於『融』雜誌2006年7月第十六期
《馬兒啊,你慢些走》,發表於『文明』2006年7月第五十六期
《五千米上的風景》,發表於『融』雜誌2006年11月第二十期
《獨立蒼白自詠詩,王迦南的山水畫》,發表於『中國社會新聞』雜誌2006年8月第八期
《帝國末日的軍隊》,發表於『文明』雜誌2006年8月第五十七期
《中國民間的喜好》,發表於『融』雜誌2006年9月第18期
《打開國門的鴉片》,發表於『文明』雜誌2006年10月第五十九期
2007
《飢餓美學》,發表於『北京青年周刊』2007年1月25日第四期
《過年》,發表於『融』雜誌2007年1-2月第二十二期
《清末中國的老明信片》,發表於『天地人』雜誌2007年6月第一期
《燕趙秋氣晚來霜》,讀王迦南畫作。發表於『天地人』雜誌2007年9月第三期
《王迦南INK》,發表於『藝術經理人』雜誌2007年11月
《踏歌行》,發表於『RAINBOW』雜誌2007年

想讓家有一種想像中的傳統中國的感覺

當旅英畫家王迦南在國外生活了十幾年,回到北京要安一個家時,他首先想到一定是要特別中國的,甚至“要多中國就多中國”。
“就像在外面吃多了三明治想吃饅頭麵條一樣,希望在房子裡把中國傳統生活中的元素都體現出來:隔扇,匾額,條案,八仙桌,紅木家具,假山石,這些是古人生活的必需品,和現代人的冰櫃彩電一樣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王迦南說。
曾幾何時,中國的傳統家具作為古董退出了人們的生活,只有在潘家園、高碑店古舊家具市場才見得到,而且成為一種炙手可熱的收藏品。“在國外生活中缺的就是這些東西。我想讓家有一種想像中的傳統中國的感覺,無論從家具、燈光還是色彩上。我把古人的生活用品搬回家,不是作為擺設,而是為了和它們朝夕相處,耳鬢廝磨。”
王迦南說:其實自己從小到大已經和這些東西很有距離了。“我的生長之地既不是江南也不是中原這些有著中國濃郁文化氣息的地域,而是已經被洋化的北方城市哈爾濱,從上世紀80年代後又長期旅居海外,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離我都很遙遠。”
那是2003年的非典時期,王迦南獨自駕車穿過長安大街,十里長街上除了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覺得自己走錯了地兒,非常恍惚。”
王迦南不知道自己是否也被感染上非典,他不能冒然回倫敦的家,就在北京呆了下來。“往年回國頂多住兩三個月就得回英國,國外經常有畫展要參加,但這一年因為非典住了更長的時間。漸漸地,在北京有了一些朋友,而且覺得在國內的生活很有意思。所以從2004年起,我就基本上沒有再回過英國。”
2007年,他在北郊一個叫杏園的地方租下一塊地,開始建房,希望離開城市稍稍遠些,過一種更簡單的生活。
“因為房子是簡易的,很快就蓋好了。去年搬進來後,整整一個夏天我都在畫畫。”
房子除了基本的功能外,幾乎沒有任何裝飾,但簡單的白牆並不單調,有他和太太蔡小麗那些彩色花卉山水繪畫,就使室內蓬蓽生輝。
“我最得意的是客廳的天花板設計得很高,把我從安徽弄來的一間明代書房正好請進廳內。這個書房100多年來被當作廚房用,實在是糟蹋它,現在它被保護起來了。”
從王迦南杏園的家到山裡,開車只需15分鐘。“我經常坐在屋裡或屋外的迴廊上看著青山發獃,有時甚至會想一些人生的終極問題,比如‘我是誰’‘我是什麼’‘我喜歡什麼’……”他笑著說,這裡氧氣太多,和去麗江的人坐在雪山下,望著眼前的花朵、腳下的流水發獃一樣,那裡氧氣少和這裡氧氣多是一回事。
“我們住在這兒不是離群索居,經常會有朋友來,在這個環境裡無法談特功利的事情,更多是聊精神方面的話題。”

為夢想漂洋過海

王迦南,1955年出生在中國北方,他的少年時代經歷了 “文革”十年,未及成年就到農村務農,隨後又進入中國北方的一個工廠當了多年的鉗工,同時在業餘時間狂熱地學習繪畫。1978年,青年時代的他又成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考入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的大學生,在校期間,王迦南就讀於美院版畫系伍必端工作室,同時也在美院中國畫系師從劉凌蒼、蔣采萍學習中國工筆重彩畫。在美院學習期間第一次接觸到中國陶瓷,與其說是一種啟蒙薰陶,不如說是一種新鮮好奇。“在西安看到的陶俑特別打動我。可能出於本能,一下喜歡上了陶瓷。”之後一段時間就全國各地燒陶,因為它的緣由喜歡上了中國的傳統文化。1982年畢業後不久便辭掉公職,創辦當時國內首例獨立的職業畫家工作室,作起了職業畫家,是什麼讓他毅然放下當時優厚的工作待遇去做當時看不到前途的一個畫家呢?是王迦南對藝術的執著、熱愛、追求,是對藝術的堅持、毅力、魄力,是對人生的定位,對自我的超越、對藝術的痴狂。
王迦南對藝術的追求永無止境,1988年他懷揣夢想遠赴重洋來到英國,探尋心裡一直以來的疑問:西方藝術的源頭和精髓到底是什麼?中國的美術又該走向何方?如何從中找出東西方藝術的融合點?
王迦南用了2年多的時間專門在歐洲各大博物館的倉庫里研究中國古代繪畫,特別是敦煌藝術的研究,更有機會接觸西方名家大師的畫作,加深了對西方藝術的認識。在國外的王迦南,一度害著嚴重的思鄉病,在他深受宋元繪畫影響的山水畫中,畫中的人物常常是一襲白衫、形單影隻,或牽驢徘徊於獨木橋上,或漫步沉思於清流和群山之間,或登高佇立回望故鄉。在繪畫技法上,他沿襲唐代重彩工筆之風,“古人處理一種顏色,需要10道工序才完成。”渲染、填補,加墨,加中藥……整個過程完成後,不但能看到顏色的厚度而且還保持著絹的表面之光。”王迦南認為,如何處理細節是一種精神。“為什麼古人畫一種顏色畫10遍,這么畫一定有他的道理,沒有這些細節和功夫就出不來這種效果。是什麼人需要看到這種效果呢,如當年的皇帝,光是畫面好了但看不到這些細節,依然覺得差了些。”
王迦南說,藝術的感動是從細節來的。“在鴉雀無聲的音樂會上,一隻三角鐵發出那么一點聲音,會打動人的心扉。繪畫也是如此,畫面上的那一點點光穿透過來時,也會穿透人的心靈。原作是有精神穿透力的。而如今對繪畫忽視作品的精神,只強調投資價值,是一種誤導。“我認為,真正好的畫一定是為它的知音畫的。就像李白的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專門寫給他的一個朋友。為一個人,不是為出版,也不是為出賣。”
王迦南用在國外學來的技藝豐富中國美術的內容,加上他勇猛開拓的精神,廣博的興趣和勤奮的創作,很快在異邦嶄露頭角,並獲得了1989年度英國皇家藝術院夏季沙龍水彩畫大獎,西方報刊評論為“夏季沙龍221年的歷史上的第一位中國人獲此殊榮”,自此王迦南在西方藝術界辟出一片天地。王迦南在英國生活時作了大量敦煌藝術研究,為其後來形成“大光明相”風格的重彩畫奠定的堅實的基礎。王迦南的重彩中國畫,剛勁之力,頗具自家特色。王迦南以中國傳統水墨畫為基調,借鑑西方繪畫的色彩、技法和效果,在設色方面則又完全是自己的技法,融會貫通。王迦南的山水令人聯想到有宋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的神韻,更有近現代大師張大千的氣勢。作品裡帶著呼吸,帶著生命,觀者與作者融為一體,體驗“大我”的境界。
隨著王迦南對東西方美術的認識與融合,他已不再滿足對藝術的追求,他要把“新美術”概念帶回國內,使更多的人了解藝術的國際化!打開國人的新美術視野,同時讓國人對美術的理解有全新的理念!王迦南在他的作品中把東西方文化的衝突和碰撞已經逐漸達到融合和協調的境界。在他的作品裡不再只有中國傳統美術的影子,更多地看到了西方油畫在色彩、明暗、線條、肌理、筆觸、質感、光感、空間、構圖等多項造型特點的融合,用牛津大學著名漢學家麥克蘇立文教授的話來說,他已經將在西方的體驗和中國傳統“完全內化”,他的作品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處境的圖解”。王迦南的“大光明相”風格的重彩畫已經把中國畫帶進了一個新的高度。 觀王迦南的作品,有如清晨凝望曙光那樣的感覺,曙光常常是可以喚起你希望的一個共鳴,它會給你一種支持。所以像一些比較敏感的人,當他們看見曙光的時候,心裡總是有一種朝氣蓬勃,很有希望的那種感受,心裡就有一種撫慰,總覺得這個曙光出現以後,帶來的是美好。在他的畫裡,人們能夠敏感地感覺到這種光亮,這種光亮是發自於內心的。
在王迦南先生整個畫面裡面,明與暗是整個有機組合的一個部分,既有苦難和黑暗的一部分,也有光亮的,吉祥、幸福的、光明的一部分。當它們在形成對比的時候,相互依存的時候,這就是佛學裡說的“圓”。條件和環境造成了一個非常圓滿,而且是自足,在他的畫裡面,各方面的能量都很足,它們能產生這樣一個強烈的影響,很清晰的場,一下子就感受非常多,不是蒙朦朧朧,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這種感受很強色彩分明的顏色和虛實對比的峰巒疊翠,通過技巧和形式的展放暢想與收縮凝練,體現了人生和世界的呼吸與代謝,就像把現實與嚮往的認知空間展示在你的面前,要每一個人都來作出自己的回答。更像一曲交響樂的多旋律多聲部,起、承、轉、合。不斷起伏、推向高潮,形成震撼靈魂的樂曲。那自九天飛落的瀑布,好似檀板清脆的擊節,在樂曲戛然而止之時畫龍點睛的敲響,餘音裊裊、久久不絕。更使人振聾發聵,浮想聯翩。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把握和融解,王迦南先生在宣紙上創出了重彩繪畫的新語言,用特選的礦物顏料通過反覆描摹、渲染、填補、加墨、還要加上正反兩面的不斷的各種順序的托色與刻畫,每逢畫過一遍,王迦南先生就會讓整幅畫停歇下來,隨著春夏秋冬時間、光線、氣溫的過濾和調劑,畫上的顏料會和自然融為一體,幾經積澱,繪製在宣紙上的顏料具有了獨特的色彩效果和厚度質感,創造出凝重深遠的意境。
大光明相的中國重彩國畫,是王迦南先生創作的生命體世界,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從整體、局部、細節以致每一個元素生生不息的運動和變化,都讓人深刻的覺悟到;王迦南先生的創作象隨心轉,用他人格轉換的筆觸,揮灑包含情感的色彩,表達出生活給予他的經驗和思考,萬千思緒漸漸化作筆底煙雲。濃縮了他對多維世界的直覺,袒露出對人生精神的概括和理想。使人真實的體驗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給人予生活的希望、尊嚴、勇氣。
經過不懈努力,王迦南的畫展遍及歐洲、北美、亞洲等許多國家和地區,他的作品為世界上幾十個博物館和基金會收藏,西方的美術史家評論說:“王迦南已成為當今世界畫壇上最重要的、幾個屈指可數的中國現代畫家之一”。他是國際著名的藝術家,更是東西方美術藝術的融合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