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赤軍

王赤軍

王赤軍(1916年5月—1967年8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湖南平江縣人。1916年5月生於平江縣清水鄉一個貧農家庭。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參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67年8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1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赤軍
  • 別名:王能壽,王赤興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南省平江縣清水鄉
  • 出生日期:1916年5月
  • 逝世日期:1967年8月24日
  • 職業:軍人
  • 信仰:共產主義
  • 軍銜:少將(1955年)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建國之後,主要著作,所獲榮譽,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16年5月生,湖南平江縣人。原名王能壽,曾用名王赤興。貧苦農民家庭出身。8歲起在本村國小讀書,10歲因家貧輟學務農。

土地革命時期

1927年,參加兒童團任團長。
1929年,參加少年先鋒隊,任隊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30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紅軍湘贛獨立第一師政治部宣傳員、宣傳隊隊長。
1932年,任紅十七師第五十團黨總支書記。
1934年,任偵察連政治指導員,後任連長。同年7月任紅六軍團偵察科科長。
1935年,任紅六軍團直屬隊黨總支書記。同年任紅六軍團第十七師第四十九團政治委員。同年11月至1936年7月任紅六軍團第十七師政治部副主任。參加根據地反“圍剿”作戰和紅軍長征。
1936年7月至10月,任紅二方面軍第六軍第十七師政治部主任。
1937年1月,進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第一期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8月至1938年4月,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七隊隊長、第九隊隊長、第一大隊政治協理員。
1938年4月至1939年6月,任抗大第一大隊政治部主任。
1939年7月至1940年4月,任抗大總校第二團政治處主任。
1940年4月起,任抗大總校第二團政治委員。被選為出席中共七大代表,5月奉命返回延安。因會議延期,擔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直屬政治部副主任。
1941年9月至1942年2月,任中央軍委第三局副局長。
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直屬政治部主任。
1943年2月至1944年11月,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第一旅第一團政治委員。發現第三連排長馬仁義愛兵的事跡,總結出帶兵經驗,總政治部將馬仁義樹立為“愛兵模範”,教育了部隊幹部,推動了部隊團結。
1944年12月至1945年6月,任警備第一旅兼關中軍分區政治部主任。
1945年4月至6月,作為晉察冀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

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8月,王赤軍擔任晉綏軍區5分區司令員,率部參加解放朔縣戰鬥,他作為副總指揮,親臨前線勘察地形。5分區兩個團,打了8個小時,殲滅國民黨守軍300餘人,俘國軍1000餘人,解放了朔縣。
1945年9月至1946年11月,任晉綏軍區第五軍分區司令員兼東路縱隊司令員。
1946年11月至12月,任綏蒙軍區第五軍分區司令員。同年11月至1949年2月任晉綏軍區野戰縱隊(1947年7月改稱西北野戰軍)第三縱隊獨立第五旅政治委員。
1949年2月至7月,任第一野戰軍第三軍第九師政治委員。後因病療養。

建國之後

1951年9月至1953年1月,任公安部第六局副局長。
王赤軍
1953年2月至1954年9月,任公安部政治部副主任。
1954年10月至1955年9月,任公安部交通保衛局局長。
1955年10月至1957年10月,任交通部政治部主任。
1958年1月至1959年4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副政治委員兼通信兵學校政治委員(至1960年1月),1958年10月至1960年1月任通信兵學校黨委書記。
1959年4月至1961年2月,任總參通信兵部副政治委員兼通信兵學校政治委員(至1962年1月)。
1960年1月至1961年2月任解放軍總參通信兵部黨委常務委員。
1961年2月至1966年5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副政治委員、黨委常務委員(至1962年4月)。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文化大革命”中,王赤軍受到殘酷迫害,但他對黨對人民忠心耿耿,剛正不阿,至死不渝。
1967年8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1歲。
1975年,獲平反昭雪。

主要著作

《論領導方法》

所獲榮譽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83年6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追認為革命烈士。

人物評價

王震郭林祥:王赤軍是中國共產黨的忠誠戰士,人民軍隊的優秀指揮員和政治工作領導者,無產階級革命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