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笙

王貴笙(1876 - 1960),字晉庭,臨清由集村人,教育家、書法家,曾任省文史館館員,主編臨清、清平縣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貴笙
  • 出生地臨清由集村
  • 出生日期:1876
  • 逝世日期:1960
基本信息,成長經歷,

基本信息

王貴笙自幼人私塾讀書。在清朝末年,鄉村私塾的學生,仍然讀《四書》、《五經》,講孔孟之道和封建禮教,習作八股文和帖試詩。他十四、五歲時,八股文就寫得很可觀了。八股文雖然有嚴格的形式限制,但是因難見巧,反而可以看出他的聰穎智慧。老師評論他的文章“思清於水;筆快如刀”。他15歲就考中了秀才,成了聞名一方的才子。

成長經歷

王貴笙雖然起初受的是封建教育,但是他的思想卻能與時俱進。他中了秀才以後,隨著視野的擴大,漸漸地開始鄙棄八股文,對於求取功名也日漸漠然。他博覽群書,學問和見識都大大長進。宣統元年(1909),他在家人的督促和親人的勸說下,又考中酉科拔貢。宣統三年( 1911),選湖北省知縣,到武昌候缺。不久,武昌起義爆發了,政局改變,他很快返回家鄉。
辛亥革命以後,他曾受聘到高密縣任教。高密是晏嬰、鄭玄的故鄉,那裡的文風素盛,王貴笙的才學頗受當地人士的敬重。後來應家鄉敦請,他辭去重聘,回鄉教書。1916年秋季,他應山東省立第三師範的聘請,任國文教員,直到1931年。這年,臨清六縣聯立鄉村師範成立,他不惜放棄較高的待遇,回地方任教,為家鄉教育事業服務。到1937年“七·七事變”,臨清鄉師停辦,他才回家隱居。
王貴笙教學認真,深受學生歡迎。因為他學有根底,又能細心備課,針對學生情況講得深入淺出,句析字解、確切明了。他雖然是舊學出身,卻不主張死記硬背,很注重啟發學生的思想。他批改作文非常仔細,對於錯字病句點滴不漏,或指出或改正,有眉批、總批,具體說明。在他的指導下,學生的寫作能力大都提高較快。他對學生態度和藹,學生又敬佩他學問淵博,課餘時常向他請教,他總是誨人不倦。“五四”運動前後,新思想興起,提倡科學、民主和白話文。他接受新思想,講白話文、寫白話文,自訂《新青年》、《小說月報》等刊物,閱讀魯迅、郭沫若等人的新著作和翻譯的外國作品。
王貴笙詩文、書法俱佳。他的詩意新詞麗,著有《自娛吟稿》4卷,惜未刊行。他的書法深得趙松雪之婉秀,又不失李北海之莊嚴。他雖然多才多藝,可是謙虛謹慎,從來沒有驕矜自詡的表現,更沒有文人相輕的習氣,所以同事們都很敬佩他。
1934年,他被縣政府聘請,和張樹梅共同主編臨清、清平兩縣的地方志。他們摒棄以往地方志多為豪門望族敘家譜、立傳溢美的弊端,而對於學校教育、交通郵電、農業水利、土壤氣候等則記述較詳;以不背時代、有關社會為主旨,對於地方已故著名人物,決不輕意臧否,皆實事求是地予以記述。
兩部縣誌撰成,名譽城鄉。
“七·七事變”後,他年已花甲,避居鄉間,很少和外人來往,常常吟詩消遣。同村人馮壽彭,本為匪首,後為國民黨軍隊收編,抗戰爆發後又投靠日軍,充當漢奸,權傾一時,威震魯西。他久慕王貴笙高名,派媒人去向王貴笙的孫子為自己的女兒求婚。王貴笙深明大義,婉詞謝絕。馮壽彭雖覺大丟臉面,但礙以王先生德高望重,最終也沒敢再生是非。
解放後,王貴笙對黨和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積極擁護,身體力行。清平縣人民政府成立後,他被選為人大代表。山東省文史館成立後,1958年他被聘任為館員,從事文史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編寫工作,直到1960年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