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王薇,出生於山西省太原市,家人希望她未來的作為對社會有益,給她取名為“薇”。薇,自古就作為食物,也作為藥材。
1996年進入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習傳媒,愛好寫作、話劇與音樂。同期旁聽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全部課程,主攻中國現代文學。
2000年畢業後即參與創辦環球飛行雜誌。
2003年進入新浪網,歷任文字編輯、圖片編輯、合作編輯各崗位,成為新浪網新聞中心熟悉各崗位運作的資深員工。
2007-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成為搜狐網奧運頻道組建者之一,並組織、參與奧運火炬傳遞報導、奧運現場報導等重大活動。
2006-2009,畢業於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碩士研修班。
2009年起,任新浪網新聞中心副總監,負責天氣、環保、傳媒等頻道,同時兼任新浪微博-政務微博業務負責人,發起並組織“新浪傳媒論壇”、“微政道沙龍”、“綠動中國”等各類活動,是通過各類現代傳播方式和手段助益中國公共管理方面的開拓者。
2014-2015年進入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LKYSPP)與商學院(Business School)學習,並獲頒高級公共行政與管理碩士(MPAM)學位,並成為該專業唯一一名連續兩屆獲得院長獎的學生;期間曾遊學於東協各主要國家。
2015年發起組織女策展人公益團隊“十二嫏”,共同策劃舉辦“爸爸的視界”公益影展。
公共活動
2008年至今,基於對社會化媒體運營和傳播機制的深度掌握,從社會輿情和傳播管理角度,為外交部、商務部、農業部、公安部、海關總署、國家藥監局、國家氣象局、民政部、文化部、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婦聯、全國總工會等多個國家部委級機構,以及北京、上海、廣東、山東、福建、陝西、江西、河南、河北、天津、重慶、江蘇、雲南、浙江、新疆、遼寧等政府機構做過上百場大型培訓及專題授課;
2012年 發起組織“新浪傳媒論壇”,以期從實踐層面,推動媒體演進、升級傳播效率、助力各類媒體品牌發展,並組織推出《新媒體環境下的新品牌與新傳播》、《正義,為了尊嚴——反拐報導中的法與理》、《跨越邊界的時代》等專題;
2012年 率領新浪政務微博團隊,策劃“微政道”沙龍系列,探索通過新媒體平台來推動政府公共管理與公共傳播方式的轉變。
2012-2013年 推動新浪環保聯合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共同發起“綠動中國”活動,設立“見證環保綠能量”、“尋找變革中的決心與信心”等主題,激勵參與環保公益的“那些人、那些城、那些媒體、那些企業以及那些可能嘉惠幾個世代的行為,讓你在回憶中發現一種別樣的感動”;
2015年7月,聯合12位女性策展人,眾籌100餘位聯合辦展人,以“女兒給爸爸們辦的攝影展”視角,創辦“爸爸的視界”公益影展,號召全社會關注養老問題,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新浪網,鳳凰網等多家知名媒體爭相報導影展內容。
同時,她是歐美同學會會員、新加坡國立大學校友會成員、新莓會成員及多家媒體、高校研究圈成員。她愛好話劇、旅遊和美食,是新浪娛樂劇評家、新浪部落格及專欄作者,開設東南亞、新加坡遊學系列專欄及美食、劇評系列專欄。她也是一位茶藝師及評茶師。
媒體報導
2016年7月6日,國家網信辦主辦的第二屆全國網路誠信宣傳日活動在京舉行。座談會上,新浪網副總編輯王薇發言。
2015年8月12日,在“新浪智庫平台正式上線”活動中,王薇發表演講時說:中國城市中的市民,變得越發國際化、網路化、公民化。
2015年6月21日,在《爸爸的視界》公益影展期間接受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採訪時,王薇說舉辦這個展覽的初衷,就是要在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呼籲年輕人靜下來關注老人的內心世界。
2014年1月21日,在“綠動中國年度論壇——尋找變革中的決心與信心”活動中,王薇表示保護環境活動,必須有多元化的主體一起參與,同時必須基於每個人對環境的一些切身感悟,才能真正做出貢獻。
2013年7月24日,在第四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上,王薇總結新聞網站的成功要素:最根本是要有明確的定位,然後就是三要素——第一是規劃長遠發展軌跡,第二是吸引有傳播力和影響力的客群,第三是快速培育。
2013年4月17至20日,在由人民網主辦,人民網輿情監測室、人民線上承辦的“微博問政與輿情應對高級研討班”上,王薇指出:新媒體環境下,政務微博的組織與運營管理顯得尤為重要;微博問政要做到“以新對新,以快對快”。
2012年11月30日,在國際勞工組織、聯合國反拐辦支持舉辦的第二期新浪傳媒論壇“正義,為了尊嚴——反拐報導中的法與理”上,王薇發表演講說“在人人都可能被物化、被商品化的年月里,對那些被當作商品拐賣的人的關注,對他們個人尊嚴的關注,才顯得更加珍貴!”。
2012年9月25日,在以“我和我們——新媒體環境下的新品牌與新傳播”為主題的傳媒新路論壇上,王薇發表致辭說明傳播的公共性:媒體做公共的傳播,企業做公益的傳播,個人做公民的傳播。
2011年2月1日,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中,王薇說:農民工為每個城市的這種物質成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我們知道,他們在精神上沒有在這個城市中尋找一種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