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王葆心
- 別稱:季薌
- 字號:晦堂
- 所處時代:清末民國
- 出生地:羅田大河岸古樓沖
- 出生時間:1867
- 去世時間:1944
- 主要作品:《虞初文志》、《明季江淮七十二寨紀事》
- 主要成就:《古文辭通義》
簡介,履歷,作品,已刊有,未刊者有,其他,代表作,生平,成就,貢獻,
簡介
王葆心(1869-1944)是湖北羅田人,民國時期歷任湖北革命實錄館總纂、武昌師範大學教授、武漢大學教授;其間兼任湖北國學館館長、湖北通志館籌備處主任、《湖北通志》總纂。
履歷
清光緒十六年(1890)起,先後受聘為潛江傳經書院和黃梅調梅書院、羅田義川書院院長。光緒二十九年鄉試中第3名舉人,揀到知縣。光緒33年舉貢考試名列第一,不久,調往京都就任學部總務司行走,兼圖書館編纂,後就任學部主事,並被禮部聘為禮學館纂修。其間,因為目擊清政府腐敗,外侮凌逼,發憤撰《宋季淮西六寨紀事》和《圻黃四十八寨紀事》(後增訂為《明季江淮七十二寨紀事》),搜遺輯軼,將宋明末季楚東人民不畏強暴和抗拒侵略的壯烈故事,整理成為眉目清豁和情節生動的史著,用以補正史缺失、宣揚民族氣節、鼓舞人民抵禦外侮。民國元年(1912)擔任湖南省官書報局總纂,繼任北京圖書館總纂。民國十一年南旋,就任湖北國學館館長和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及武漢大學教授。民國二十一年,及就任湖北通志館籌備主任兼總纂。廣搜博覽全國志書達1400餘卷,把將所載內容同有關歷史地理資料查對考證,辨抄襲和證謬誤、審體例、尋因革,找出其中融會貫通的脈絡和體例變革的原因和切實可行的經驗,撰寫為《方誌學發微》一書。成書前,先撰寫《重修湖北通志條本》一卷問世,為當時修湖北志方案。民國二十三年至民國二十五年間,因為日本侵略軍進逼華北,平津危急、為搶修湖北通志所需材料,曾2次北上,第3次在北平選抄材料時,“七七事變”發生,北平淪陷,就攜帶手抄稿,備歷艱辛、間道返漢。是年退居羅田故里,擔任羅田縣志館館長。主纂《重修羅田縣志》,並以《發揮初期異同薈箋》等著作,抒發自己對侵略者仇恨。民國三十三年,為了進一步了解宋朝末季楚東義民抗暴保鄉用兵之地理形勢,抱病前往天堂寨實地考察。因為過度勞累,歸家半個月,臥床不起、時年77歲。
作品
王葆心治學嚴謹,主張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並重。對經學、史學、文學、教育學均有研究。晚年於方誌一門致力尤勤,遺著達170餘種。
已刊有
《虞初文志》
《明季江淮七十二寨紀事》
《續漢口叢談》
《重修湖北通志條儀》
《歷朝經學變遷史》
《經學研究前後編》
《中國教育史》
《古文辭通義》等20餘種。
未刊者有
《方誌學發微》
《增補修志通則》
《採訪志書條例》
《天完志略》
《江漢獻征錄》
《湖北特徵長編》及合纂的《湖北文征》等100餘種。
其他
著名愛國學者方誌學家《王葆心傳》出版。
我國著名愛國學者、方誌學家王葆心的傳記《王葆心傳》日前由崇文書局、湖北長江出版集團正式出版發行。
該書作者葉賢恩為湖北鄂州市委退休幹部,他歷經數年、不辭辛苦,對王葆心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的一生進行了詳細研究,傳記生動形象地展示了王葆心從家庭到社會、從童年到老年真實的一生,包括其家庭身世、讀書學習、教學科研、著書立說、為人處世等等各個方面的故事和傳說。葉賢恩先生認為王的治學方法有許多過人之處,主要是"始於條理,終於貫通;始於剖析門戶,終於不分門戶",其傳記一出版即受到海內外一致好評。
中國社科院、湖北省博物館、圖書館等單位的專家一致認為,王葆心生前對經學、史學、方誌學、教育學、文學的研究在我國均有重要成就,他的遺著共有170餘種,其中如《方誌學發微》一書,被評論為我國方誌學著作的"冠軍"。
此間專家評論,王葆心治學嚴謹,主張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並重。已發表的著作有《虞初文志》、《明季江淮七十二寨紀事》、《續漢口叢談》、《重修湖北通志條儀》、《歷朝經學變遷史》、《經學研究前後編》、《中國教育史》、《古文辭通義》等20餘種。未刊者有《方誌學發微》和《增補修志通則》、《採訪志書條例》、《天完志略》、《江漢獻征錄》、《湖北特徵長編》及合纂《湖北文征》等100餘種。
轉自:2009-09-03《新華網湖北頻道》方政軍
代表作
《續漢口叢談》
《再續漢口叢談》
《虞初文志》
《明季江淮七十二寨紀事》
《古文辭通義》
《重修湖北通志條儀》
《歷朝經學變遷史》
《經學研究前後編》
《湖北革命實錄》
《中國教育史》
生平
1867年,生於湖北羅田大河岸古樓沖的一戶耕讀之家。曾在武昌兩湖書院深造。
1912年,任革命實錄館總纂。
1922年,任武昌高等師範教授,時值湖北國學館成立,又應聘任館長。
1928年,國立武漢大學成立,應聘為教授。
1932年,任湖北省通志館籌備主任兼總纂。
1944年,在羅田病卒,時年77歲。
成就
民國初年,湖北教育界新舊兩派鬥爭激烈。舊派以前清舉貢及兩湖師範學堂和存古學堂的學生為主;新派以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北京大學的學生為主,兩派互相攻訐,各不相讓。教育當局無法應付這種局面,便慫恿當時湖北督軍肖耀南出錢創設“國學館”。
1923年,肖耀南正式在武昌設立“湖北國學館”,並聘請上年從京城回漢的王葆心為館長。此時的湖北國學館中,有內課生和外課生之分,內課生又分預科和本科。預科兩年畢業,本科三年畢業;本科則分經、史、理、文四科;外課生被甄錄者,按月應課,以一年為限,次年另行甄錄。後人評價說,此國學館之辦法不倫不類,本不合學校編制系統,之所以如此設立,乃為苟且調停而已。
不久之後,王葆心又受騁到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執教。1926年秋,國立武昌大學成立,由鄧演達、董必武、戴季陶、郭沫若、章伯鈞、李漢俊、周佛海等組成籌委會,王葆心被聘為國文教授。1928年,武漢大學成立,下設社會科學、理工、文學三個學院,王葆心又和蘇雪林、葉聖陶、馮沅君等人被聘為教授。王葆心的教育活生涯不斷延續。在他的諸多著作中,就有在大學期間所著的教材。
他於1906年撰寫出版的《高等文學講義》,於1907年3月,即被“學部審定作為中學以上各種學堂參考書”。這本教材,除了“分科大學文科諸君多輾轉購求”用作教材之外,還有一些古文專家,如馬其昶、姚永朴、陳衍等,都對其書稱美有加,“鹹深印可”。尤其是林紓,對這本書的評價甚高,稱其“近百年中無此作”。可以說,這本旨在為初學古文的人學生提供切實可用的教科書,在面世後,是頗受歡迎的。之後,王葆心又對原書作大幅度的“重訂補充”,將書由四冊六卷(其中三、四卷均分上、下卷)擴充為十冊二十卷,並將書名改為《古文辭通義》,作為《晦堂叢書》的一種。1916年8月再版發行。這本《古文辭通義》因而成為其文學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在以後的武漢大學任教時,這本書同樣作為了武漢大學的教材。
貢獻
1932年,王葆心任湖北通志館籌備主任兼總纂。恰逢社會賢達屢次倡議修復黃鶴樓,並一致委託王葆心撰寫《重修武昌黃鶴樓募資啟》。該文3000言,音韻鏗鏘,對偶工整,起伏跌宕,大氣磅礴,各報紛紛轉載,一時掀起了空前的重建黃鶴樓熱。只是因洪災與日寇逐漸進逼上,重修一事便擱置下來。
在肩負了重修湖北通過的重任後,王葆心廣搜博覽,研究全國志書達1400餘卷,將所載內容同有關歷史地理資料查對考證,辨抄襲、證謬誤、審體例、尋因革,找出其中融會貫通的脈絡、體例變革的原因和切實可行的經驗。然後,撰成《重修湖北通志條儀》一卷問世,以為當時修湖北志方案。
這部條本,就是其50餘萬字的宏篇巨著——《方誌學發微》的第一卷。為什麼把重修湖北通志條本作為第一卷呢?那是因為王葆心在掌握的大量史料、資料的基礎上,發現宋元以來僅存不多的志書,也多有互相沿襲、缺少條理、難以貫通的弊病。他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最終是用了15年時間,完成了“集方誌學之大成”的《方誌學發微》,全書共分七篇:取材篇、纂校篇、導源篇、派別篇、反變篇、賡讀篇、義例篇。
這部巨著成為“舊時代方誌遺產的總結,新時代方誌革新的先驅”,一經問世,便成為方誌界的指導文獻。l984年湖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髮行了該書的前三篇,在“出版說明”中稱:“王氏此項研究是前此三四百年來史志學者所未曾做的工作”。
第二次在北平選抄材料時,“七·七事變”發生,北平淪陷。乃攜帶手抄稿,備歷艱辛,間道返漢。
應該說,王葆心的晚年,在方誌學的研究上致力尤勤,其遺著達170餘種。除已刊有的《虞初文志》、《明季江淮七十二寨紀事》、《再續漢口叢談》,未刊者有《方誌學發微》、《增補修志通則》、《採訪志書條例》、《天完志略》、《江漢獻征錄》、《湖北特徵長編》及合纂的《湖北文征》等100餘種。
史志不分家。提到王葆心,還必須提及他對中國史學的貢獻。中國第一部革命史《湖北革命實錄》,就是他修纂的。在修纂這部革命史時,他在史學方面提出了一個偉大的思想:即摒棄了“以君主一人為體,統領歷史”的陳腐觀念,提出了以“一大群人活動”為中心,“以民人全體為本紀之主體”、“以民權代君權”的修纂理論,主張“革命史應為生人立傳”。還認為“政治既有更張,文籍隨世遞交”,即使被立傳的人“日後之自改各有隆污,而其過去之陳跡初無改變。”這些是他對歷史編纂學的卓越貢獻,時至今日仍有積極的意義。
抗戰爆發後,日軍迫近武漢,王葆心毅然辭職,攜書6萬餘卷回到故鄉羅田,任羅田縣志館館長,1944年,為進一步了解宋朝末季楚東義民抗暴保鄉用兵之地理形勢,抱病前往天堂寨實地考察。因過度勞累,歸家半月,竟不起,時年77歲。
一抔黃土草萋萋,碑壁寒傖香火稀。誰知墓中安睡者,竟是楚寶國君師。
1957年,湖北省人民政府為“嘉其學行”,重修王葆心墓。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借鑑其詩,親筆題下了“楚國以為寶,今人失所師”二語,以表墓門,湖北省文史研究館為其撰文立碑紀念。
【社會評價】“楚國以為寶,今人失所師。”
——董必武
“集方誌學之大成”
——張春霆
“舊時代方誌遺產的總結,新時代方誌革新的萌芽。”
——聞惕生
鄂耆儒王葆心,性行純篤,學術淵深。早年從事著述,即同情革命,激發民族思想。民國後,屢經患難,艱貞自矢,志節白爵然。其掌教近三十年,著書達數百卷,實足矜式士林,有功來學。茲聞溘逝,悼惜良深,應予褒揚,並將生平事跡存備宣付國史館,用示政府彰聞耆賢之至意。(此段文字來自網路)
【相關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