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茂全
- 出生日期:1933年8月
- 逝世日期:2009年7月17日
- 職業:原重慶市副市長
簡歷,事跡,
簡歷
曾任重慶市南桐礦區青年公社堡堂大隊農會主任、初級社社長、高級社社長,南桐礦區青年公社宣傳部部長,工業部部長,1963年5月至1974年1月任南桐礦區青年公社堡堂大隊黨支部書記,中共四川省重慶市委常委、市委農村工作部副部長,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共四川省重慶市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重慶市革命委員會副主任,重慶市副市長,中共重慶市江北縣委書記,重慶市綦江縣人民政府顧問。中共十一屆中央委員。
事跡
王茂全,原名王茂,1933年8月出生,195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3年5月至1974年1月任南桐礦區青年公社堡堂大隊(現萬盛區青年鎮堡堂村)黨支部書記。在十年“文化大革命”運動中造成的社會生產力下降、生活秩序混亂的背景下,王茂全因地制宜、創新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領導社員民眾自力更生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推廣科學種田,基本保證了農業生產穩步增長和社員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創造了地區農業生產的新貌。
其做法和經驗的意義和價值在於,對於歷史,明顯改善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和水平,為全區農業和農村發展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著眼當今,王茂全艱苦奮鬥和創新的精神更值得發揚光大。
創新生產方式 糧食產量成倍增
王茂全所在的青年公社堡堂大隊,原是一個“田瘦土薄石頭多,十年九旱災情多”的窮山村。1964年,全大隊糧食總產量21.8萬公斤,平均畝產182.5公斤;農副業總收入4.65萬元,社員人均口糧100餘公斤,人均收入30多元。
為切實改變全村農業生產條件和民眾生活水平,王茂全帶領全體社員回響毛澤東主席“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在青年公社這個極度貧瘠的山村創新地開展了“農業學大寨”運動。他們採用基建專業隊常年作業組和民眾突擊相結合的辦法,組建了大隊農科隊和生產隊農科組,引導民眾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實行科學種田與改田改土相結合、良種良法配套,改進栽培技術,提高了複種指數。這種科學的種田方式使糧食產量持續增加,1978年,該大隊糧食總產量達68.45萬公斤,平均畝產663公斤,分別比1964年增加2.15倍和2.63倍;社員人平分糧309.5公斤,人均分配135元,均比超過1964年的2倍以上。大隊集體經濟不斷發展,社員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堡堂公社呈現出一片新氣息。
最佳化生產環境 農村舊貌換新顏
在“文革”逆境中取得這樣的驕人成績,與王茂全的先進領導密不可分。
1973年,王茂全又組織占全大隊勞動力總數的22%的幹部、農民和青年,建起一支150人的農田基本建設專業隊,重新規劃堡堂山水,全面擺開猛攻低產田的戰場,將槽房隊的60塊“巴兒田”變成了12塊“大寨田”,34畝原畝產300餘公斤的低產田變成了超千斤的高產穩產田。當年起,堡堂大隊的農田平均畝產連續跨千斤,山村面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艱苦奮鬥的帶頭人 創業精神受肯定
堡堂大隊的“農業學大寨”運動,成為川東片區的一個先進典型。各級領導紛紛前來視察,外來參觀者絡繹不絕。
1973年4月,中共山西省委書記、昔陽縣委第一書記、大寨大隊黨支部書記陳永貴考察堡堂大隊,對堡堂大隊取得的成績予以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1973年6月,中共四川省委在重慶市召開“農業學大寨”經驗交流會,肯定堡堂“是我省又一個‘農業學大寨’的先進典型、山區找到了加快步伐學大寨的活樣板”,並提出“全省農業學大寨,趕化林、超堡堂”口號。1973年9月16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以《艱苦奮鬥的帶頭人——王茂全》為題,播出了堡堂大隊“學大寨”的事跡;王茂全還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農業、財貿、教育、衛生、科研先進單位和勞動模範表彰大會;堡堂大隊被國務院授予“1979年全國先進單位”稱號。
堡堂大隊的經驗對我區農業和農村發展有著積極的貢獻,王茂全艱苦創業的精神對全區乃至全市、全國都有著較為深遠的影響。(區委黨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