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艾武,1921年生於北京市平谷縣樂政務鄉井兒峪村。家境貧寒,後為抗日戰爭的烈士,犧牲於1944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艾武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北京市平谷縣樂政務鄉
- 出生日期:1921年
- 逝世日期:1944年
- 職業: 軍人
- 信仰:中國共產黨
人物生平,人物事跡,
人物生平
出生在貧苦農民家庭。10歲時就給地方放豬、羊。1938年6月,參加了八路軍。同年12月,在平西接受軍事政治訓練,勤學苦練,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9年被調到第四縱隊,隨部隊保衛盤山附近民眾秋收,在小王莊遭大股日、偽軍襲擊。戰鬥中,主動要求擔任阻擊任務,在多處受傷、左眼被炸瞎後,仍頑強戰鬥,直到增援部隊趕到。後組織上決定他在家鄉井兒峪村休養。在這期間,把村中的幾名黨員組織起來,成立了黨小組,任組長。1940年村里成立了第一個黨支部,任支書。帶領民眾把抗日工作搞得轟轟烈烈、扎紮實實,使本村成為抗日堡壘村,曾作為聯合縣政府的所在地。1943年調任一區區長警衛員。1944年11月的一天,偽軍把我晉察冀派來冀東工作的一批抗日幹部和幾支地方部隊,包圍在平谷縣的大、小官莊。在敵強我弱的情勢下,他機智、果敢,連連擊斃敵人。當手榴彈、子彈打光後,端著刺刀在喊殺中衝進敵群,一連刺死3個敵人。在刺第四個敵人時,刺刀折斷,就用槍托砸。終因寡不敵眾,不幸被俘。敵人把他綁在木樁上,用刺刀逼著他投降,但他視死如歸,痛斥敵人。敵人向他刺了七八刀,遂英勇就義。
人物事跡
1938年6月,宋時輪、鄧華率領八路軍第四縱隊到冀東開闢抗日根據地。八路軍進到平谷縣後,井兒峪村也第一次駐上了八路軍。八路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給民眾掃院子、擔水、打柴等等。同時深入淺出地宣講抗日救國的革命道理。王艾武同鄉親們一樣,深深地感到八路軍是自己的隊伍,備感親切,歡欣鼓舞。他做工回家,經常主動地接近部隊指戰員,問這問那。指戰員們也都很喜歡聰明而樸實的王艾武,連隊領導戴之早經常給他講抗日救國的革命道理。在戴之早的耐心啟發教育下,王艾武開始懂得了為什麼要抗日,怎樣才能翻身解放、過上好日子的革命道理。不久,17歲的王艾武懷著革命激情,參加了八路軍,走上了抗擊日本侵略者、爭取民族解放的革命道路。
12月底,上級派王艾武到平西接受軍政訓練。受訓期間,他刻苦練兵,認真學習,進步很快,提高了軍事技能和政治覺悟,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結業後返回部隊,同部隊一起經常活動在薊縣、平谷,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開闢和鞏固抗日根據地。
1939年秋,王艾武隨部隊,在盤山附近保衛和掩護民眾秋收。一天,他們在小王莊突然遭到大股日、偽軍襲擊。小分隊當即與敵人展開激戰。因敵強我弱、敵眾我寡,雖對敵有殺傷,但無法取勝。分隊為避免過大傷亡,保存實力,決定交替掩護,撤退轉移。這時王艾武主動要求擔任阻擊任務,掩護分隊轉移。
在阻擊敵人的戰鬥中,王艾武表現了勇敢頑強、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用步槍、手榴彈打退了敵人多次衝鋒,有效地阻止了敵人的進攻。在激戰中王艾武被敵手榴彈炸傷多處,左眼被炸瞎,仍帶傷與敵繼續頑強戰鬥。後來大部隊聞訊趕來增援,將敵擊退,王艾武被抬下戰場,轉送到魚子山休養。
王艾武在魚子山休養一段時間後,由於他身體多處負傷,不宜隨隊作戰,組織上決定他回本村井兒峪休養。他回村後,並未以功臣自居,不只是休養,還組織本村鄉親一起進行抗日鬥爭。他召集村裡的王艾文、金秀生、金生懷等幾名黨員組成黨小組,自任組長,以黨小組為核心,積極地領導村裡的抗日工作。他們組織起民兵隊伍,並且不斷發展擴大,由幾名發展到20多名,還千方百計地搞到18支套筒步槍,形成了一支較有戰鬥力的民兵隊伍。這支民兵隊伍,勞武結合,守衛村莊與主動襲擾敵人相結合,積極戰鬥,因而威震敵膽,小股敵人不敢輕易到該村騷擾、掠奪。民兵除有時配合部隊作戰外,還常在夜間掩護民眾破壞敵人交通,割斷敵人電話線,砍倒敵人的電線桿等。一次夜晚,王艾武帶領民兵到峪口敵據點外圍警戒,掩護民眾在敵據點附近破壞敵人交通,因作業聲音較大,被敵發覺。敵人出據點企圖偷襲,當他們接近民兵的警戒線時,民兵立即向他們射擊。因敵人不明我方虛實,未敢冒進,放了幾槍後,慌忙縮回據點。這樣,在民兵的掩護下,民眾完成了任務,安全撤回。
王艾武在村里,同其他幹部一起,認真動員和組織民眾堅壁清野(藏糧、藏物),及時為八路軍籌集並轉運軍需品。因此,敵人來村搶掠,也只能徒勞往返,撈不到什麼,既保護了民眾的利益,也有力地支援了前線。
1940年,根據上級在農村建立黨的基層組織的指示精神,井兒峪村的10多名黨員組成第一個黨支部,年輕的王艾武擔任黨支部書記。從此,在黨支部的領導下,井兒峪村更加有聲有色地開展起各種形式的抗日鬥爭。因為村裡的工作很有成效,所以井兒峪村成為抗日堡壘村之一,並且曾是聯合縣政府的駐地,為抗日鬥爭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1943年,因工作需要,王艾武被調到第一區工作,給區長孟兆東當警衛員。
1944年農曆十一月,敵人為堵截從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派來冀東的一批抗日幹部,從密雲、順義、三河、薊縣等地,糾集日、偽軍2萬餘兵力,長途奔襲,分進合擊,最後壓縮到平谷縣的大、小官莊,將八路軍幾支部隊和一部分地方幹部及數百名民眾重重包圍。
戰鬥打響後,八路軍各部隊據守村落,奮勇抗擊。在同敵人展開殊死戰鬥的同時,積極組織突圍。因敵我兵力過於懸殊,包圍重重,除二區隊和其他區隊的少部分同志在敵人未形成合圍前,在區隊長李滿盈率領下,從敵空隙中突出了重圍,其餘各部突圍都未獲成功。
戰鬥在激烈地進行。在十分困難和極端不利的情況下,王艾武同官莊村的部分幹部、民眾在一起,堅持戰鬥。他以房屋、牆壁作掩護,雀躍換位,用步槍、手榴彈打擊敵人。敵人衝上來了,他瞄準敵人,勾動板機,隨著“嘭”的一聲槍響,敵人應聲倒下,又是一槍,又撂倒一個敵人……
經過數小時戰鬥,王艾武的手榴彈打光了,子彈也打完了。這時,同他在一起的官莊村幹部,叫他快走,逃不出去就找個地方藏起來。王艾武堅定地對村幹部和民眾說:“不!你們快走,我掩護。快!”說著他就猛虎般地躍出,端著刺刀,沖向敵人,大聲喊:“殺!”同敵人展開了白刃格鬥。
在同敵人拼殺中,王艾武勇不可擋。接連刺死3個敵人,在向第四個敵人猛刺時,刺刀折斷,他就掄起槍托同敵人拼搏,嚇得敵人連連後退。後來,敵人在其頭目的驅趕下,蜂湧而上,王艾武不幸被俘。
當天,在官莊戰場,敵人將王艾武綁在木樁上,用刺刀對著他的胸膛,逼他投降。王艾武寧死不屈,痛斥敵寇。兇殘的敵人惱羞成怒,向他連刺七八刺刀,王艾武英勇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