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將兵》是國中語文課外閱讀的相關文言文。節選自《史記》卷73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王翦將兵
- 創作年代:西漢
- 作品出處:《史記》卷74
- 文學體裁:紀傳體通史
- 作者:司馬遷
原文,譯文,
原文
王翦者,頻陽東鄉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滅三晉,走燕王,而數破荊師。
秦將李信者,年少壯勇,嘗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為賢勇。於是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①勢壯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將二十萬南伐荊。王翦言不用,因謝病,歸老於頻陽。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②,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
始皇聞之,大怒,自馳如頻陽,見謝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曰:“老臣罷病悖亂,唯大王更擇賢將。”始皇謝曰:“已矣,將軍勿復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為③聽將軍計耳。”於是王翦將兵六十萬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 始皇大笑。王翦既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或曰:“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荊聞王翦益軍而來,乃悉國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堅壁而守之,不肯戰。荊兵數出挑戰,終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撫循之,親與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問:“軍中戲乎?”對曰:“方投石超距。”於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荊數挑戰而秦不出,乃引而東。翦因舉兵追之,令壯士擊,大破荊軍。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荊兵遂敗走。秦因乘勝略定荊地城邑。歲余,虜荊王負芻,竟平荊地為郡縣。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賁,與李信破定燕、齊地。
秦將李信者,年少壯勇,嘗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為賢勇。於是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①勢壯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將二十萬南伐荊。王翦言不用,因謝病,歸老於頻陽。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②,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
始皇聞之,大怒,自馳如頻陽,見謝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曰:“老臣罷病悖亂,唯大王更擇賢將。”始皇謝曰:“已矣,將軍勿復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為③聽將軍計耳。”於是王翦將兵六十萬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 始皇大笑。王翦既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或曰:“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荊聞王翦益軍而來,乃悉國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堅壁而守之,不肯戰。荊兵數出挑戰,終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撫循之,親與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問:“軍中戲乎?”對曰:“方投石超距。”於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荊數挑戰而秦不出,乃引而東。翦因舉兵追之,令壯士擊,大破荊軍。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荊兵遂敗走。秦因乘勝略定荊地城邑。歲余,虜荊王負芻,竟平荊地為郡縣。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賁,與李信破定燕、齊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盡並天下,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
①果:果斷
②頓舍:停止
③為:惟
譯文
王翦是頻陽東鄉人。少年時喜歡兵法,效忠秦王。秦始皇已經滅了韓、趙、魏三國,趕走了燕王還數次擊潰了楚國的軍隊。
秦國將領李信,年輕氣盛,英勇威武,曾經帶著幾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擊到衍水,最終打敗燕軍捉到太子丹,秦王認為李信賢能勇敢。一天,秦王問李信:“我想攻打楚國,在將軍看來打算用多少士兵才足夠?”李信說:“最多不過二十萬人。”秦王問王翦,王翦說:“沒有六十萬人不可行。”秦王說:“王將軍老了,有什麼膽怯的呢!李將軍果斷勇敢,他的話是對的。”於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帶兵二十萬向南進軍攻打楚國。王翦的話不被採用,於是推託有病,回到頻陽家鄉養老。李信攻打平與,蒙恬攻打寢邑,戰勝了楚軍。李信接著進攻鄢、郢,打勝了,於是帶領部隊向西前進,要與蒙恬在城父會師。楚軍正在跟蹤追擊他們,連著三天三夜不停止,結果李信部隊被大敗,(楚軍)攻入兩座軍營,殺死七個都尉,秦軍逃跑了。
秦王聽到這個訊息,十分生氣,親自乘快車奔往頻陽,見到王翦道歉說:“我由於沒採用您的計策,李信果真使秦軍受到了侮辱。現在聽說楚軍每天向西進發,將軍雖然染病,難道忍心拋棄我嗎?”王翦推辭說:“老臣我有病疲乏,沒有才能了,希望大王另請名將。”秦王再次道歉說:“好了,將軍不要再說什麼了。”王翦說:“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沒有六十萬人不可行。”秦王說:“就只聽將軍的謀劃了。”於是王翦率領著六十萬大軍出發了,秦王親自到灞上送行。臨行前,王翦請求始皇賞賜大批田宅。秦始皇說:“將軍即將率大軍出征,為什麼還要擔憂生活的貧窮呢?”王翦說:“臣身為大王的將軍,立下汗馬功勞,卻始終無法封侯,所以趁大王委派臣重任時,請大王賞賜田宅,做為子孫日後生活的依憑。”秦始皇聽了不由放聲大笑。王翦率軍抵達關口後,又曾五次遣使者向始皇要求封賞。有人勸王翦說:“將軍要求封賞的舉動,似乎有些過分了。”王翦說:“你錯了。大王疑心病重,用人不專,現在將秦國所有的兵力委交給我,我如果不用為子孫求日後生活保障為藉口,多次向大王請賜田宅,難道要大王坐在宮中對我生疑嗎?”
王翦終於代替李信進擊楚國。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來,就竭盡全國軍隊來抗拒秦兵。王翦抵達戰場,構築堅固的營壘採取守勢,不肯出兵交戰。楚軍屢次挑戰,始終堅守不出。王翦讓士兵們天天休息洗浴,供給上等飯食撫慰他們,親自與士兵同飲同食。過了一段時間,王翦派人詢問士兵中玩什麼遊戲?回來報告說:“正在比賽投石看誰投得遠。”於是王翦說:“士兵可以派用了。”荊軍屢次挑戰但秦軍不出戰,於是向東離去。王翦隨機帶領軍隊追擊,命令健壯的士兵實施攻擊,打敗了楚軍。追到蘄南,殺了他們的將軍項燕,楚軍終於敗逃。秦軍乘勝追擊,占領並平定了楚國城邑。一天后,俘虜了楚王負芻,最終平定了楚國各地設為郡縣。又乘勢向南征伐百越國王。與此同時,王翦的兒子王賁,與李信攻陷平定了燕國和齊國各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兼併了所有的諸侯國,統一了天下,王將軍和蒙將軍的功勞最多,名聲流傳後世。
秦國將領李信,年輕氣盛,英勇威武,曾經帶著幾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擊到衍水,最終打敗燕軍捉到太子丹,秦王認為李信賢能勇敢。一天,秦王問李信:“我想攻打楚國,在將軍看來打算用多少士兵才足夠?”李信說:“最多不過二十萬人。”秦王問王翦,王翦說:“沒有六十萬人不可行。”秦王說:“王將軍老了,有什麼膽怯的呢!李將軍果斷勇敢,他的話是對的。”於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帶兵二十萬向南進軍攻打楚國。王翦的話不被採用,於是推託有病,回到頻陽家鄉養老。李信攻打平與,蒙恬攻打寢邑,戰勝了楚軍。李信接著進攻鄢、郢,打勝了,於是帶領部隊向西前進,要與蒙恬在城父會師。楚軍正在跟蹤追擊他們,連著三天三夜不停止,結果李信部隊被大敗,(楚軍)攻入兩座軍營,殺死七個都尉,秦軍逃跑了。
秦王聽到這個訊息,十分生氣,親自乘快車奔往頻陽,見到王翦道歉說:“我由於沒採用您的計策,李信果真使秦軍受到了侮辱。現在聽說楚軍每天向西進發,將軍雖然染病,難道忍心拋棄我嗎?”王翦推辭說:“老臣我有病疲乏,沒有才能了,希望大王另請名將。”秦王再次道歉說:“好了,將軍不要再說什麼了。”王翦說:“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沒有六十萬人不可行。”秦王說:“就只聽將軍的謀劃了。”於是王翦率領著六十萬大軍出發了,秦王親自到灞上送行。臨行前,王翦請求始皇賞賜大批田宅。秦始皇說:“將軍即將率大軍出征,為什麼還要擔憂生活的貧窮呢?”王翦說:“臣身為大王的將軍,立下汗馬功勞,卻始終無法封侯,所以趁大王委派臣重任時,請大王賞賜田宅,做為子孫日後生活的依憑。”秦始皇聽了不由放聲大笑。王翦率軍抵達關口後,又曾五次遣使者向始皇要求封賞。有人勸王翦說:“將軍要求封賞的舉動,似乎有些過分了。”王翦說:“你錯了。大王疑心病重,用人不專,現在將秦國所有的兵力委交給我,我如果不用為子孫求日後生活保障為藉口,多次向大王請賜田宅,難道要大王坐在宮中對我生疑嗎?”
王翦終於代替李信進擊楚國。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來,就竭盡全國軍隊來抗拒秦兵。王翦抵達戰場,構築堅固的營壘採取守勢,不肯出兵交戰。楚軍屢次挑戰,始終堅守不出。王翦讓士兵們天天休息洗浴,供給上等飯食撫慰他們,親自與士兵同飲同食。過了一段時間,王翦派人詢問士兵中玩什麼遊戲?回來報告說:“正在比賽投石看誰投得遠。”於是王翦說:“士兵可以派用了。”荊軍屢次挑戰但秦軍不出戰,於是向東離去。王翦隨機帶領軍隊追擊,命令健壯的士兵實施攻擊,打敗了楚軍。追到蘄南,殺了他們的將軍項燕,楚軍終於敗逃。秦軍乘勝追擊,占領並平定了楚國城邑。一天后,俘虜了楚王負芻,最終平定了楚國各地設為郡縣。又乘勢向南征伐百越國王。與此同時,王翦的兒子王賁,與李信攻陷平定了燕國和齊國各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兼併了所有的諸侯國,統一了天下,王將軍和蒙將軍的功勞最多,名聲流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