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善書

王羲之善書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導之從子也。羲之幼訥於言,人未之奇。及長,辯贍,以骨鯁稱。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深為從伯敦、導所器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羲之善書
  • 字號:逸少
  • 出處:《晉書·王羲之傳》
  • 人物:王羲之
原文,翻譯,注釋,出處,

原文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導之從子1也。羲之幼訥於言,人未之奇。及長,辯贍2,以骨鯁3稱。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深為從伯敦、導所器重。時陳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與王承、王悅為王氏三少。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於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鹹自矜持。唯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鑒曰:“正此佳婿邪!”記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等皆以文義冠世,並築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序以申其志。
性愛鵝,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又山陰有一道士,養群鵝,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嘗至門生家,見篚幾4滑淨,因書之,真草5相半。後為其父誤颳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羲之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每自稱:“我書比鐘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6也。”曾與人書云:“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後之也。”
時驃騎將軍王述少有名譽,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由是情好不協。述先為會稽,以母喪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詣。述每聞角聲,謂羲之當候己,輒灑掃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顧,述深以為恨。

翻譯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導的堂侄。王羲之小時候不善言談,人們看不出他有什麼過人之處。長大後,他很善於辯論,並且以性情剛勁、正直而著稱。他尤其擅長隸書,為古今之冠,人們稱讚他的書法筆勢,認為是“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他的伯父王敦、王導都很看重他。陳留(今河南開封附近人)阮裕在當時享有盛譽,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悅視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當時,太尉郗鑒派門生來見王導,想在王家子弟中選位女婿,王導讓來人到東邊廂房裡去看所有的王家子弟。門生回去後,對郗鑒說:“王家子弟個個不錯,可是一聽到有信使來擇婿的訊息後,都顯得拘謹不自然。只有一個人坐在東床上,敞開肚子吃東西,若無其事。”郗鑒說:“這正是我要選的佳婿。”一打聽,原來是王羲之,郗鑒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羲之很喜歡服藥頤養性情,不喜歡在京城,剛到浙江,便有終老於此的志向。會稽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名士薈萃,謝安未做官時就住在這裡。(還有)孫綽、李充等人都以文章蓋世,他們都在這裡建有住宅,與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群好友在會稽山陰縣的蘭亭會集,並親自作序來申明其志。
(王羲之)生性愛鵝,會稽有一位孤老太太養了一隻鵝,叫聲很好聽,他想買而未能得,於是就帶著親友去觀看。誰知老太太聽說王羲之要來,竟把鵝烹煮了,準備招待他,他為此難過了一整天。當時,山陰有位道士,養了一群鵝,王羲之去觀看,非常高興,因此要買道士的鵝。道士對他說:“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經》,這群鵝就全部送給你啦。”王羲之欣然拿筆,寫好後,用籠子裝鵝而歸,一路上樂不可支。(還有一次,)他到學生家去,看見人家的竹筐矮桌潔淨光滑,就在上面寫起字來,一半楷書,一半草書。後來那位學生的父親無意中把這些字給颳去了,那位學生懊悔了好幾天。王羲之的書法在當時就很被世人看重,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稱:“我的書法和鐘繇相比,可以說不相上下;和張芝的草書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經寫信給人說:“東漢張芝臨池學寫字,池水都變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樣沉迷於書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當時驃騎將軍王述年輕有聲譽,與王羲之齊名,但王羲之卻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會稽內史,因為母親去世,就辭職守喪,王羲之來接替他的職務,只到王述家去弔唁了一次,就再也不登門。王述每次聽到外面有號角聲,總以為王羲之來看望自己,連忙灑掃以待。這樣過了一年,而王羲之竟然不來,王述深為遺憾。

注釋

1.從子:侄子
2.善贍:擅長辯論
3.骨鯁:性情耿直
4.篚幾:篚木矮桌
5.真草:楷書,草書
6.雁行:如同大雁排行

出處

《晉書·王羲之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