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純熙

王純熙(1925~1978),民國14年(1925年)出生,原名王承瓊,四川岳池縣人。10歲時,進縣城學縫紉。他天資聰慧,嗓音特好,喜愛說唱藝術,閒暇常到茶館酒肆旁聽評書和曲藝演唱,後又悄悄學唱以自娛。民國28年,川北一戲班來岳池演出,王純熙即棄工隨團習藝。3年後,戲班解散,他便四處闖蕩,搭班獻藝於川北、川南一帶城鎮,頗受鄉民們歡迎。民國35年隨河南飛舞團、上海張雲飛雜技團流浪賣藝,直至解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純熙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25年
藝術生涯,社會活動,

藝術生涯

1951年,王純熙在宜賓參加了曲藝改進會。1952年被派往瀘州參加“川南藝人學習班”學習。其間,他與人合作編演了《金花三娃結婚》等宣傳婚姻法的節目,受到好評。返宜後,積極組織民間流散曲藝藝人編唱新曲目,為黨的中心工作服務。他多才多藝,評書金錢板、清音、相聲、花鼓、口技、蓮簫等都能演能唱,還能編、能導、作詞、作曲、協助伴奏。
1954年,王純熙與其他曲藝工作者先後排演了傳統戲和現代戲《玉堂春》、《楊乃武與小白菜》、《竇娥冤》、《畫皮》、《一根扁擔》、《杏林記》、《祥林嫂》、《團圓之後》等30多個劇目。通過上述舞台實踐,王純熙首先提出“曲藝劇”這一劇種概念,主張“以四川清音曲調為基礎,向地方歌舞劇的道路發展”。同時力主以宜賓真人真事創作的《斷頭山上白毛女》和改編的《白蓮仙子》為基礎,配以清音、揚琴曲調演唱,演出後收到良好效果。宜賓曲藝劇於是產生。在這個過程里,王純熙付出了艱辛努力,多次被評為市先進工作者。曲藝場更名曲藝團後,他又擔任副團長職務。
1958年,在曲藝老藝人韓紹武和新音樂工作者喻祖雲等的支持、合作下,王純熙創作演出了四川清音新曲目《歌唱英雄黃繼光》,衝破了四川清音只適宜於抒情段子和男聲不唱清音的舊格局,開創了“以男聲演唱清音,以清音曲調錶現英雄人物”的先河。該節目榮獲四川省和全國曲藝觀摩會演優秀創作演出獎,王亦受到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次年,王純熙被吸收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參加了全國曲藝家代表大會。會後,又和著名演員侯寶林、魏喜奎等一道,赴全國十大城市巡迴演出。

社會活動

1959年,宜賓市曲藝團先後更名為市曲藝劇院、市文工團,王純熙又先後擔任副院長、副團長職務,主管全團業務工作。1960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4月,任市文工團團長;5月,出席四川省文教群英會;6月,出席全國文教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7月,出席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會,他和全體代表受到毛澤東主席等中央領導的接見併合影留念。
20世紀60年代初,宜賓曲劇藝術名噪川南,影響遍及全川。1962年11月,王純熙應邀率團赴重慶演出兩月,場場爆滿。中共重慶市委書記、左聯老作家任白戈專程前往劇場觀看演出。《重慶日報》載文稱:以王純熙為首的一批宜賓曲藝人,通過舞台演出,巧妙地把四川人民喜聞樂見的曲藝、川劇、歌劇藝術結合一起,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曲劇,理所當然的應受到觀眾的青睞。重慶市文藝界對王純熙的表演尤為讚許,認為“無論台步、身段、姿勢、眼神、樂動都給人以美感”;還說:唱功特佳!善於掌握髮音部位,控制氣息和共鳴,力求聲、情、韻渾成自然,行腔吐字刻意追求性格化和生活化,著力探索傳統唱腔的新路等等。
文化大革命”初,王純熙被誣陷成“走資派”、“反動藝術權威”遭到批鬥,被關進“牛棚”,身心受到摧殘。1971年,宜賓地、市文藝團體聯合組成“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地革委要求演員都改唱京劇“樣板戲”。王純熙曾在《紅燈記》、《沙家浜》中飾演反派角色鳩山、刁德一等。
1978年王純熙因病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