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學術榮譽,科研成果,學術作品,社會活動,
學術榮譽
王紀華,現任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與遙感科學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浙江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吉林大學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
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2項
出國進修
1995年赴日本生態農業國際研究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
社會兼職
日本國際生態農業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北京農業信息化學會秘書長
北京作物學會副秘書長
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
亞太地區遙感信息網路專家組成員
學科專業
農業機械化工程
研究方向
農業信息技術
科研成果
主要研究領域為信息技術與作物栽培生理的交叉、集成,近年來在遙感監測作物水分、氮素及品質預報、地表(植物和土壤)信息的數據採集、分析和建模以及計算機農業專家系統構建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作為主研人員完成的"BAU光合測定系統研製"成果1997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先後獲國家專利和國家級新產品證書,被列入國家重點新產品計畫,迄今已在全國23個省的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進行推廣和銷售;主持完成的國家863課題"農業HPC/PDA的研究開發與套用"2000年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鑑定,成果入選國家863十五周年成就展和北京地區百名專家百項農業技術名錄,2004年獲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主持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植物內源激素對小麥穗花結實育性的調控機理研究"2000年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組織的專家驗收;主持完成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課題"智慧型化農業信息技術研發中心建設及總體技術研究",2004年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參加完成的"先進對地觀測技術農業套用系統"項目獲2004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參加完成的"溫室生產智慧型控制與管理技術研究及套用"項目獲2005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主持完成的國家863課題"稻麥品質遙感監測與預報技術研究"2005年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主持完成的國家973課題"定量遙感在精細農業及其他領域的套用示範研究"2005年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
學術作品
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Field Crops Research》、《遙感學報》、《作物學報》、《中國農業科學》等國內外學術期刊以及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60多篇,其中SCI收錄13篇、EI收錄20餘篇;作為主編、副主編或主要著者出版《農業專家系統構建技術》、《對地觀測技術與精細農業》、《精準農業技術與套用》、《近紅外光譜分析基礎與套用》、《數字農業信息標準研究》等學術專著8部,指導博士生6人,碩士生12人。
社會活動
王紀華是文革後第一批大學生,上過山下過鄉,對農村有很深的感情。而兩次留學日本的經歷,使他深刻感受到高科技對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偶然接觸到了“3S”技術,他預感到這項技術將對國內的農業生產、研究產生深遠的影響。1998年回國後,從來沒有系統學習過信息技術的王紀華開始自學全部課程,之後進入這一領域。“我們在江蘇省9個縣的小麥主產區推廣遙感品質監測和調優栽培技術,當地的農業部門特別歡迎,新技術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能減少四五倍的開支。” 然而,也有人對王紀華的工作提出質疑:“3S”只是對政府和企業有利,莊稼因為施化肥多被查出來而賣不出去,怎么能說對農民好呢?對此,王紀華不以為然:“幫著農民矇混過關是坑了他們!沒有加工企業的帶動作用,種植業就發展不起來,農民也就難以致富,要從巨觀發展的角度看問題。”身為政協委員的王紀華時刻不忘自己身上的社會責任,他看到目前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參 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差,就在去年提出了關於扶持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議案,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 從2002年開始,王紀華先後在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和吉林大學擔任兼職博士生導師,指導學生近20名。儘管要常年南北奔波授課,但王紀華樂在其中。“我把學生們的論文都裝訂成冊收藏起來了,整整兩大本!將來還會越來越厚。”桃李滿天下讓他深感喜悅、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