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稚子雙石闕

王稚子雙石闕

王稚子雙石闕,屬稀有石刻文物,歷來有許多著作記載和研究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稚子雙石闕
  • 性質:稀有石刻文物
  • :3丈
  • 字徑:3寸5分
簡介,特徵,

簡介

王稚子雙石闕,屬稀有石刻文物,歷來有許多著作記載和研究它。如宋趙明城《金石錄》、洪适《隸續》、王象之《碑目考》,以及翁石綱《兩漢金石記》,褚峻、牛遠震《金石圖》,王昶《金石萃編》,授經堂《金石記》、《金石苑》和《蜀中名勝記》、《四川通志》等。今闕雖不存,但影響頗大,故作簡記。

特徵

雙石闕各高3丈,相向而立。西闕碑文題“漢故先靈侍御史河內溫令王君稚子闕”;東闕題“漢故兗洲刺史雒陽令王君稚子之闕”,字徑3寸5分。宋劉涇《王稚子石闕記》:“按闕面有隸字三十一,法度勁古,過於鐘梁;闕上有衣冠鳥獸等像,僅可辨,氣韻精簡,過於顧陸。並以告來者。”楊慎有《觀王稚子闕二十二韻詩》。明末新都令、太倉黃子羽罷官時,將雙闕碑文的拓本攜帶回家,清乾隆時錄入黃易的《小蓬萊閣金石文字》。清初王士禎《蜀道驛程記》說:“王稚子闕,下方上銳,壘石如累棋。其顛如蓋覆之,望之若窣堵坡(塔)狀。壘石凡五層,二層刻人物,三層象、虎、海馬,五層獅子也。”同時記中還摘錄了歷代題詞、題名,從東漢建安至明代,數以十記。碑文很有價值,建築及雕刻藝術亦頗具特色。雍正九年(1731),“先靈侍御史”一闕倒沒。道光十七年(1837),“兗洲刺史”一闕,碑文已分裂,縣令張奉書糾正修補,新都縣人民政府派人督工修葺,並將碑文拓片,留作資料,存縣文管所,僅“漢故兗洲刺史雒陽”8字。同年12月,四川省文管會調查組記載:碑高200,寬72厘米,上圓下方,呈黑色(為墨拓浸染之色),“文化大革命”中被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