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芳(山西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

王秀芳(山西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

王秀芳,女,1942年5月出生,漢族,高中學歷,無黨派。國家一級編導,原山西省舞蹈家協會主席,“黃河派”歌舞的開創者之一,“黃河派”歌舞的傑出代表人物。代表作《看秧歌》、《婆姨》、《苦苦菜》、《老磨盤》等。兩次當選省級勞動模範,被山西省政府授予特等功。合作編導雙人舞《元宵夜》獲全國首屆“三民”調演大獎,編導《開花調》獲第2屆“三民”調演一等獎、“群星杯”金獎,參與編導大型舞蹈詩劇《黃河水長流》獲 “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第七屆“文華新劇目獎”、“文華編導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秀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42年5月
  • 代表作品:《看秧歌》《婆姨》《苦苦菜》《老磨盤》
  • 性別:女
  • 文化水平:高中
  • 政治面貌:民眾
舞動燦爛人生,舞者的根在沃土,

舞動燦爛人生

來,王秀芳作為主要舞蹈編導創作的《黃河兒女情》、《黃河一方土》、《黃河水長流》三部曲享譽大江南北。她取材於三晉民俗民風的舞蹈佳作,注重運用“情節性”的敘述方式和人物化的表演手段,充分張揚生命的意蘊,彰顯“土美、醜美、怪美”,作品具有極強的衝擊力和震撼力。
王秀芳創作了很多獨具一格且雅俗共賞的舞蹈作品,並多次榮獲文化部文化新劇目獎和編導獎,在“黃河三部曲”中她分別創作了:《黃河兒女情》中的舞蹈《看秧歌》、《死活也要跟著你》、《桃花紅杏花白》、《山嶺》、《交城山》等;《黃河一方土》中的舞蹈《背河》、《回門》、《婆姨》、《盼子》等;《黃河水長流》中的舞蹈《老磨盤》、《苦苦菜》、《拜黃河》、《看大戲》等。
王秀芳
《黃河兒女情》在承德市舉行的華北第五屆音樂舞蹈節上演出受到好評後,又進京在人民大會堂為慶祝國慶獻禮演出,被成為“鄉情鄉音老鄉們的歌,土鄉土色黃土地的舞”受到文化部的嘉獎,並在全國引起轟動,獲得“揚鄉土之美,抒人民之情,出改革之新”的美譽。在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舞蹈家協會專門召開會議,《舞蹈》雜誌首次推出專號,對《黃河兒女情》進行學術探討,專家們對它的價值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黃河兒女情》形成的“黃河派”舞蹈,以獨特的風采發展了中國舞蹈藝術。1992年獲“文華新劇目獎”。舞蹈《看秧歌》被選人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
《黃河一方土》1989年獲山西省第二屆民間藝術節金杯獎、國情40周年全國電視文藝節目一等獎。其中的《婆姨》、《說媒》、《洞房》串聯而成的舞蹈集錦《瞧這群婆姨們》被選入中央電視台1990年春節聯歡晚會,並被觀眾評為“晚會最受歡迎的節目”第一名。在上海國際藝術節獲“露美·花冠”文藝大獎。
黃河水長流》1997年獲山西省第三屆文學藝術創作金牌獎、省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優秀作品獎、第七屆“文化新劇目獎”。
王秀芳在1988、1990、1992、1993、1995、1996年的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中分別編創了《看秧歌》、《瞧這群婆姨們》、《踩鼓點》、《山妞與模特》、《大年夜》、《好日子》等作品。
王秀芳
少兒節目有《好日子》、《大年夜》、《山里娃》、《王二小》、《棗兒紅紅》、《丟手絹》、《姥姥門前唱大戲》、《乒桌球乓》等;《開花調》,獲全國群星杯金獎;《慈母手中線》獲首屆全國大學生舞蹈比賽一等獎;她指導的舞蹈《秧歌情》、《親圪蛋下河洗衣裳》分別獲第二屆和第五屆CCTV舞蹈大賽一、二等獎;
評論家吳楠說:“王秀芳的舞蹈作品比小說厚重、比油畫色彩濃烈、比戲曲煽情!我從未領略舞蹈的這般魅力,並非靠高難技巧或精美的服飾取勝,而是和盤托出濃郁鮮活的黃土風韻與清新撲面的生活氣息,撩撥起現代觀眾最原始的美感,最富生命的共鳴和渴望。” 人們稱王秀芳是“從石家莊走出來的舞蹈精靈”。1942年,她出生在石家莊休門,讀國小時,她和同學石卓排演的舞蹈《和平鴿》常被作為向外賓演出的節目。她國小畢業後考入駐石部隊文工團,兩年後文工團解散,被分配到山西省歌舞劇院,成為一名專業舞蹈演員。她曾在《寶蓮燈》、《白毛女》、《紅色娘子軍》、《草原兒女》等多部舞蹈中擔任主角,塑造了一個個特色鮮明的藝術形象。
王秀芳參與主創的“黃河三部曲”被譽為中國舞蹈史上的里程碑。談到這些,她總是放緩語速說:“鄉親們的善良和淳樸如同一顆種子,深深埋在我的心裡,隨著時光的推移,慢慢生根發芽,成為舞蹈創作取之不盡的珍貴素材。”
王秀芳(山西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
王秀芳上個世紀60年代曾經到山西省昔陽縣農村體驗生活,這次下鄉改變了她的藝術人生。她住的那家房東大爺大娘非常心疼她,把家裡僅有的一點兒白面拿出來給她蒸饃吃,自己卻啃窩頭。王秀芳哪裡肯吃,拿過一個窩頭大口啃起來,並說:“我就愛吃窩頭。”見她吃得香甜,大爺和大娘信以為真。
她回到太原不久,收到一個沉甸甸的包裹,打開一看原來是幾個窩頭,是大爺大娘寄來的,當時她的眼睛就濕潤了。過了兩年,她又收到一個包裹,是大娘的兒子寄來的,是幾付繡花鞋墊,原來大爺大娘相繼過世,大娘臨終前囑咐兒子一定將鞋墊寄給“教跳舞的秀芳妮”。這一次,王秀芳淚流滿面,她被這濃濃的鄉情所打動。
王秀芳(山西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
她常對學生們說:“當你發現生活的大海,就要跳下去,盡情地暢遊。舞蹈也是一樣,晉文化是一個富礦,永遠也挖采不盡!”

舞者的根在沃土

王秀芳編導的多部大型民族歌舞被人們稱為“黃河派”,風格濃烈、氣息濃厚、感情濃郁,就像醇香的汾酒,台上醉了舞者,台下醉了觀眾。從山西到全國,舞蹈界都知道每年都能打磨出幾台好戲的“王導”。
在山西幾十年的生活經歷,使得王秀芳已完全融入了這片土地。為提煉藝術元素,她曾長時間深入農村採風,呼吸著山野的氣息,感受著農民的苦樂。那飽經風霜的面龐、結滿老繭的雙手、壓著重擔的肩膀,就像一幅幅版畫,刻印在她心底,那些採風經歷成為她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
2010年9月在山西省大同市創作導演了大型民俗歌舞組畫《想親親》,獲得第八屆中國民間藝術節“山花特別獎”。該劇是在當地民俗和民間藝術的基礎上,用舞蹈架構而成的有戲劇情節、有人物貫穿的歌舞劇,以一個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將“戀愛”、“娶親”、“忙婚”、“出門兒”、“洞房”、“離別”、“團圓”等極具愛情標誌和民俗特色的人物和事件貫穿起來,以濃郁的地方特色、獨特的表現形式,展現出了一幅幅鮮活生動、妙趣橫生的晉北風俗組畫。整個劇一共分為八幕章節:《掛紅燈》、《打櫻桃》、《蒸喜糕》、《娶新娘》、《喝喜酒》、《鬧洞房》、《走西口》、《回故鄉》。
從“三《黃》”到歌舞組畫《想親親》,王秀芳仿佛與黃河歌舞結下了不解之緣。作為“黃河派”歌舞藝術的開創者和骨幹之一,她以自己對生活的細緻觀察和對舞蹈藝術的深刻理解,以及由此而帶出的那種創造能力,完成了從開創到完善“黃河派”歌舞的歷史任務。特別需要加以強調的是,在王秀芳創作的舞蹈中,除了高度提煉、高度精純的藝術技巧和藝術動作以外,還蘊含著一股深沉、剛勁的高原之氣,蘊含著一股閱盡滄桑、歷經苦難的人格力量,蘊含著一股博大遼遠、清麗自然的黃土風情。構成了黃河歌舞驅之不散、盪人心旌的美學韻味和美學品格。原中國歌舞劇院院長劉文津說:“黃河流經9個省區,但黃河藝術的巔峰在山西”,在創造這個巔峰藝術的人民眾,王秀芳無疑是一位極其重要的人物。若在進一步說,王秀芳的舞蹈,已經同趙樹理馬烽等人的小說,同趙越的歌詞,一起構成了當代山西文化藝術圈中的幾大景觀,共同構築起一種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廈,具有極大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她多年來活躍在山西創作的舞台上,除了民俗歌舞組畫《想親親》是對“三《黃》”的延續和創新外,還為建立有地方特色的少兒舞蹈做出極大貢獻。她的作品具有極大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
王秀芳(山西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
正是因為王秀芳與各門類藝術,與山西這片土地的不解之緣,激發了她的創作激情,鋪開了她的藝術之路,引導了她的創作風格。這方水土、這方人每一個細節都成為王秀芳創作的動力來源,加上她大膽創新、突破常態的創作思想和永不消減的創作欲望,造就了她成為根植於黃土地的藝術家,成為“黃河派”歌舞的傑出代表人物。
2010年7月7日,在《想親親》開排的第一天,王秀芳在排練現場過了68歲生日。她把《想親親》當作是送給自己也是送給山西人民的一份禮物,她要用汗水與心血澆灌出驚艷的藝術花朵。她駕馭舞蹈創作的能力讓人欽佩,你會覺得她生來就屬於舞蹈、屬於舞台,只要站到舞台前,她立刻會煥發出一種靈動的空間想像力。看她指揮排練,能感受到她是用心在創作,用生命在淬鍊舞蹈。
“《想親親》是一部體現古老與現代完美融合的精品歌舞劇。”在談到《想親親》和黃河派歌舞的相似點時,王秀芳講道,黃河派歌舞紮根鄉土文化,體現了民俗民風,在某種意義上說《想親親》延續了這一特點,晉北有非常特殊的民俗風情,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是我們的財富,我們應守護好這些財富,把代表當地特色的東西充分展現出來,這樣的作品是獨特的、是與眾不同的,才會受到世人的喜愛。
在談到《想親親》的藝術特色時,王秀芳侃侃道來:所謂古老,就是我們的“根”,從日常生活到年節情景,從相愛相戀到娶親婚俗……《想親親》表現了晉北地區的民俗風情、人民的生存狀態。所謂現代,是我們要通過現代化的表現手法,多空間、多視角,舞中帶戲、戲中帶舞,加上音樂、舞美、服裝等多種元素的烘托渲染,藝術再現100年前的場景,力圖給人以心靈的享受和震撼。
《想親親》以一個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為主線,把戀愛、娶親、忙婚、出門兒、洞房、離別、團圓等極具愛情標識和民俗特徵的內容貫穿起來,全劇分為《打櫻桃》、《掛紅燈》、《蒸喜糕》、《拜天地》、《鬧洞房》、《走西口》、《故鄉情》、《尾聲》共8個場次。每個場次都由一段柴氏兄弟的《大同數來寶》開場,接下來幕啟,一幅幅生動唯美的風俗畫上演。
半個世紀以來,她的藝術之花常開常新、藝術之路越走越闊,是什麼力量推動著她前進?“真誠地對待藝術,真誠地對待生活”,王秀芳常說的這兩句話讓我們找到了答案。“搞藝術的人一定要深入生活、熱愛生活,我們的藝術作品帶給人藝術享受的同時,帶給自己的也是一次又一次的薰陶歷練。”
為了傳承傳統文化藝術,年近70的王秀芳,用一個舞蹈藝術家的大愛之心,培育著山里娃藝術奇葩。
她說:“是呂梁民間藝術團團長渠全明感動了我,他作為一個基層文化工作者,帶領200個山里娃,都是貧困山區的山裡娃,歷經18年,培養出一支土生土長、活躍在呂梁山區的文藝輕騎兵。並從大山深處走向春晚、國慶60周年慶典、世模總決賽、上海世博會。他們走出了國門,走向世界舞台。”
山里娃藝術從大山里和黃土地萌芽,在自然和民謠中成長,山里娃用頑強不屈的追求改變命運,他們身上流淌著傳統文化的血液,他們汲取民族藝術的乳汁,他們具有頑強不屈的生命力,他們懷抱渴望改變命運的強烈願望。這是一種精神,一種中國山里娃精神。
她無愧於中國“德藝雙馨”藝術家的稱號,她用大愛哺育著山里娃,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藝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