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南開大學黨委副書記)

王磊(南開大學黨委副書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磊,男,中共黨員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入選中組部“萬人計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現任南開大學黨委常委,副書記。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生物學組成員、分子微生物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微生物學會副理事長。

1984年畢業於南開大學,1987年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微生物系留學,1993年獲博士學位,2001年回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磊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天津市
  • 出生日期:1962年9月
  • 職業:大學教授
  • 畢業院校:澳大利亞悉尼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專業方向:微生物遺傳學
  • 職務:南開大學黨委副書記
個人資料,工作經歷,研究方向,主要成就,個人作品,

個人資料

王磊教授,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入選中組部“萬人計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現任:南開大學黨委副書記,兼任南開大學泰達學院院長、泰達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南開大學國家微生物學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天津市功能基因組與生物晶片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分子微生物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生物學組成員。
社會兼職:中國微生物學會第十一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工作經歷

1980—1984,南開大學生物系微生物專業,獲學士學位
1984—1987, 天津工業微生物研究所,助理工程師
1987—1988,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微生物系,訪問學者
1989—1993,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微生物系,獲博士學位
1994—1996,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微生物系,博士後
1997—2001, 澳大利亞國家微陣列研究中心,微生物檢測晶片研發負責人;悉尼大學微生物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01—2002, 南開大學生命科學院,特聘教授
2002—至今, 南開大學泰達生物技術學院,院長、教授
2003—至今, 分子微生物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5—至今, 天津市功能基因組與生物晶片研究中心,主任
2013—2016, 南開大學黨委常委、校長助理、兼泰達學院院長
2016—至今, 南開大學黨委副書記、兼泰達學院院長

研究方向

微生物遺傳與進化、細菌致病機理和環境適應機制、致病菌分子檢測技術

主要成就

多年來一直系統地進行細菌分子進化、致病機理、環境適應機制以及致病菌分子檢測技術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前沿水平的創新成果,獲得國際同行高度評價。
在致病菌分子進化研究方面,建立了適用於微生物進化分析的一整套高精度比較基因組學分析方法,解析了一系列重要致病菌的起源和進化規律。針對進化研究的基礎參數—分子進化鐘,校正了其約100倍的誤差,發現很多致病菌仍處於快速進化過程中,對新發傳染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有指導意義,成果獲Faculty of 1000 Biology推薦。揭示了對人類威脅嚴重的霍亂大流行菌株的起源和進化過程,並描繪了其在全球範圍內的“遷移地圖”,成果發表於PNAS,並被該期刊作為亮點成果推薦;Science 第一時間用較長篇幅配圖報導了該成果。
針對腸道致病菌致病過程中的一系列關鍵步驟,整體性解析了其分子機理。在腸出血性大腸桿菌中發現了一條以生物素為信號、選擇性定植大腸的調控通路,成果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發現大腸桿菌可通過一種由非同源重組介導的變異機制轉化表達不同的鞭毛抗原,從而逃避宿主的免疫攻擊,成果發表於Nucleic Acids Research。發現大腸桿菌在腸道低營養環境條件下,通過多種不同的遺傳進化機制獲得對腸道環境的適應性,結果發表於Genome Biology
解析了一系列環境微生物關鍵性狀的形成機理和環境適應機制。揭示了細菌降解石油中長鏈烷烴的分子途徑及其進化機制,在石油污染生物修複方面具有重要價值,成果發表於PNAS,被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作為重要成果介紹,並被美國主流媒體The New York Times報導。解析了一株可在極端酸性條件下降解甲烷(第二主要溫室氣體)的細菌的進化機理,對溫室效應的治理具有重要意義,成果發表於Nature,被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評論為該領域“最壯觀(most spectacular)的新發現之一”。
完整解析了細菌表面多糖抗原(細菌檢測的主要靶標)的進化規律,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居於國際領先地位的細菌分子檢測理論和技術體系。系統研究了細菌表面多糖抗原多樣性形成的進化動力和主要機制,兩次被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邀請撰寫綜述文章。在此基礎上,針對致病菌分子檢測領域的關鍵問題(獲得與細菌表面抗原對應的特異DNA分子標識),實現了理論和核心技術的突破(獲授權國際發明專利2項、國內發明專利93項),在國際上被廣泛認可。推動了我國致病菌檢測技術和產品的升級,形成的技術和產品為我國重大公共活動的安全保障和疫情應急處理做出突出貢獻。
已累計在Nature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Genome Biology等期刊發表SCI論文236篇,其中80篇為通訊作者,24篇為共同通訊作者,21篇為第一作者;正面他引總計4312次,單篇最高他引483次,H因子35。在Elsevier公布的 2014、2015、2016年 “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中,連續三年在“生化、遺傳和分子生物學”領域排名第十。先後主持“愛滋病與病毒性肝炎傳染病防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86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重大科研項目20餘項。成果獲2007年“天津市自然科學一等獎”和“教育部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獎”。2009年獲“全國模範教師”榮譽稱號和“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2011年獲“十一五”國家科技計畫執行突出貢獻獎,2003年獲 “天津市優秀留學人員”稱號,2005年、2007年兩次獲“天津市五一勞動獎”,2008年獲“天津市傑出留學人員”稱號。

個人作品

代表性論文(*表示責任作者)
1.Ray Ming,Shaobin Hou,Yun Feng,Qingyi Yu,Alexandre Dionne-Laporte,et al., Andrew H. Paterson, Dennis Gonsalves,Lei Wang*, Maqsudul Alam*.2008. The draft genome of the transgenic tropical fruit tree papaya (Carica papaya Linnaeus). Nature. 452: 991-996.
2. Peter F. Dunfield*, Anton Yuryev, Pavel Senin, Angela V. Smirnova, Matthew B. Stott, et al., Werner Liesack, Lu Feng, Lei Wang*, Maqsudul Alam*. 2007. Methane oxidation by an extremely acidophilic bacterium of the phylum Verrucomicrobia. Nature. 450: 879-882.
3. Dalong Hu, Bin Liu, Lu Feng, Peng Ding Xi Guo, Min Wang, Boyang Cao, Peter R. Reeves*, Lei Wang*. 2016. Origins of the current seventh cholera pandemic.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3: E7730-E7739.
4. Lu Feng, Wei Wang, Jiansong Cheng, Yi Ren, Guang Zhao, Chunxu Gao, Yun Tang, Xueqian Liu, Weiqing Han, Xia Peng, Rulin Liu, Lei Wang*. 2007. Genome and proteome of long-chain alkane degrading Geobacillus thermodenitrificans NG80-2 isolated from a deep-subsurface oil reservoi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4: 5602-5607.
5. Bin Yang, Lu Feng, Fang Wang, Lei Wang*. 2015. Low Biotin Status as a Signal for Site-specific Colonization of 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EHEC) in the Large Intestine. Nature Communications. 6:6592.
6. Bin Liu, Yuriy A. Knirel, Lu Feng, Andrei V. Perepelov, Sof’ya N. Senchenkova, Peter R. Reeves, Lei Wang*. 2014. Structural diversity in Salmonella O antigens and its genetic basis.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38(1): 56-89.
7. Bin Liu, Bo Hu, Zhemin Zhou, Dan Guo, Xi Guo, Peng Ding, Lu Feng, Lei Wang*. 2012. A novel nonhomologous recombination-mediated mechanism for Escherichia coli unilateral flagellar phase variation. Nucleic Acids Research. 40(10): 4530-4538.
8. Ram P Maharjan,Thomas Ferenci,Peter R Reeves,Yang Li,Bin Liu,Lei Wang*. 2012. The multiplicity of divergence mechanisms in a single evolving population. Genome Biology. 13(6): R41.
9. Bin Liu, Yuriy A. Knirel, Lu Feng, Andrei V. Perepelov, Sof’ya N. Senchenkova, Quan Wang, Peter R. Reeves, Lei Wang*. 2008. Structure and genetics of Shigella O antigens.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32(4): 627-653.
10. Jimmy H. Saw, Bruce W. Mountain, Lu Feng, Marina V. Omelchenko, Shaobin Hou, et al., Daniel J. Rigden, Peter F. Dunfield, Lei Wang*, Maqsudul Alam*. 2008. Encapsulated in silica: genome, proteome and physiology of the thermophilic bacterium Anoxybacillus flavithermus WK1. Genome Biology. 9: R16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