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瓦房村村民委員會是2005年廢止的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瓦房村村民委員會
- 所屬地區:安徽省
- 羅馬字母拼寫:Wángwǎfáng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 廢止年份:2005年
王瓦房村村民委員會是2005年廢止的地名。
王瓦房村村民委員會是2005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因村委會駐地王瓦房村而得名。歷史沿革1977年隸屬店集公社,1982年隸屬臨湖鄉,1992年撤區並鄉屬臨湖鄉,2005年合併至林莊村委會。...
瓦房村村民委員會,1945年設立,2002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建制村。歷史沿革 1945年成立鞠家堡屯,屬合隆區;1946年為鞠家堡,屬長安區;1947年為瓦房屯,歸通天村所轄;1948年成立瓦房村,屬長安區;1954年成立互助組、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級社;1958年屬前陽公社黑山管理區;1959年成立生產大隊屬前陽公社;...
瓦王村村民委員會,2007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此村王姓居多,且建有瓦房,又因村委會駐地於此,故得名。歷史沿革 1949年廢除保甲制,屬仁和鄉;1952年為瓦王初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為瓦王大隊,隸屬藕塘人民公社;1966年劃屬仁和公社;1983年12月公社改鄉,大隊改村,置仁和鄉,改置瓦王村;2007年隨仁和鄉併入...
瓦房溝村民委員會是1973年設立的地名。地名含義 瓦房溝村民委員會,且村委會駐地為瓦房溝,故得名。歷史沿革 瓦房溝村民委員會,1973年從大平房大隊分出建大隊,以所轄瓦房溝村命名。隸屬於王家營子公社。1984年改建為村委會,駐地在小東梁,隸屬於王家營子鄉,2006年撤瓦房溝村民委員會合併到大平房村。
瓦房村,屬於半山區。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7.00公里, 國土面積2.16平方公里,海拔1260.00米,年平均氣溫21.00℃,年降水量822.80毫米,適宜種植糧食.蔬菜等農作物。有耕地121.00畝,其中人均耕地0.91畝;有林地302.04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5戶,有鄉村人口118人,其中農業人口118人,勞動力...
劉瓦房村村民委員會 劉瓦房村村民委員會,2007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以駐地劉瓦房自然村命名。歷史沿革 1958年成立劉瓦房大隊,1986年更名為劉瓦房村委會至今。
徐瓦房村民委員會 徐瓦房村民委員會是以駐地名稱得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以駐地徐瓦房得名,清時,有徐姓曾於此建瓦房(未成),故名。歷史沿革 1969年建徐瓦房大隊,1984年2月成立瓦房村民委員會,1985年11月更為現名。以駐地徐瓦房得名。2006年村委會合併入現今村委會。
徐瓦房村村民委員會 徐瓦房村村民委員會,2007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村委會駐瓦房,負責全村日常事務管理,故名。歷史沿革 1983年公社改鄉,為杜集區錢樓鄉瓦房村;1992年3月為高岳鎮瓦房村;2007年並村調整,雙樓、土樓、河窪、瓦房合併為雙樓村至今,故河窪村消失,故瓦房村消失。
其管轄範圍:東至迭路北、南至孫瓦房、西至黨屯、北至杭子。總戶數為 1201 戶,總人口為 3546 人。總面積為 2.74 平方千米。轄區內有杜聿明被俘處、淮海戰役賴峰烈士墓、抗倭名將王保哲紀念碑、慈禧太后親封翰林府。武樓村村民委員會隸屬於張莊寨鎮。地處蕭縣西南部,村委會駐地武樓村,下轄自然村有張老莊、...
瓦房村是安徽淮南市潘集區泥河鎮下轄村。瓦房村是泥河鎮的第一人口大村,我村有6個自然莊,21個村民組,892戶,人口2927人,耕地面積3939.86畝。五保戶16戶(16人),低保戶72戶(152人),黨員56名,預備黨員3名。在潘二礦和潘一礦之間,225省道橫跨我村,現正在建設塌陷區搬遷新村——瓦謝新村。2019年9月...
李瓦房村村民委員會是2006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村委會駐地李瓦房莊,並負責轄區內的村務管理工作而得名。歷史沿革 1958年屬馬集公社,李瓦房大隊,1986年屬馬集鄉,歸板橋區,1992年撤區劃鎮屬馬集鎮李瓦房村村民委員會。2006年原太平村、李瓦房村合併為太平村村民委員會,李瓦房村村民委員會地名消失。
瓦房村隸屬於石鼓鎮紅岩村委會,屬於壩區。位於石鼓鎮北邊,距離紅岩村委會19.00公里,距離鎮19.00公里。國土面積1.53平方公里,海拔1,800.00米,年平均氣溫18.00℃,年降水量900.0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稻穀、小麥烤菸等農作物。有耕地446.06畝,其中人均耕地1.50畝;有林地1,720.00畝。全村轄3個村民小組,...
瓦二村村民委員會 瓦二村村民委員會是根據其詞組取字、排序順序自然形成,故而得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1958年成立時,以瓦房首字為冠,編序為二,故得名。瓦二大隊。1984年劃鄉時設瓦二村民委員會。歷史沿革 1958年成立,以1984年劃鄉時設瓦二村民委員會。
刑瓦村民委員會是2006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村民委員會駐刑瓦房莊,故名。歷史沿革 解放前屬於阜陽縣洄溜區高菜園鄉,解放後屬於三聯鄉,解放後建立連南,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61年建先生莊大隊、刑瓦房莊大隊和郭莊大隊。1979年設村劃社,1984年大隊改村,稱為先生莊村、刑瓦房莊村和郭莊村。1992年撤鄉置...
李瓦房村民委員會是2006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村民委員會駐李瓦房莊,故名。歷史沿革 解放前屬阜陽縣洄溜區焦陂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屬阜南縣焦陂,1961年建焦寨大隊和李瓦房大隊,1979年設區劃社時屬黃崗區焦寨鄉,1984年改制,大隊改村,焦寨鄉所在地為焦寨村。1992年撤區並鄉時屬焦陂鎮,李瓦房村...
常瓦房村村民委員會 根據其居民姓氏、地理環境自然形成,故而得名。地名含義 1963年從丁集大隊分出,以駐地常瓦房命名,1984年設常瓦房村民委員會。歷史沿革 1963年從丁集大隊分出,1984年設常瓦房村民委員會。
郭瓦房村民委員會,2007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村委會駐地為郭瓦房,故而得名。該莊以郭姓為主,郭氏過去從界首城區人口遷往此處。建國前,封建地主比較多,經濟比較發達,地主所建四合院比較多,故稱郭瓦房。歷史沿革 1958年建立郭瓦房大隊,1983年體改更名為郭瓦房村委會,2007年併入史爐村委會。
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王飯鋪村位於康集北二公里,德商路兩側,王飯鋪村民委員會駐地。王飯鋪大隊於1959年建立,1983年12月改為王飯鋪行政村,轄王飯鋪、邵莊、張莊、王瓦房、陳莊5個自然村,行政村總人口1149人,耕地面積155公頃。經濟以農業種植為主。該村村容村貌整潔,民風純樸,生產發展,生活有餘。村幹部常年...
有157戶,452人,姓氏以楊、王、李為主,村民均為漢族。村黨支部建於1958年, 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產玉米、小麥、豆類、花生, 2008年糧食產量翻番達到72萬公斤。是改革開放前的6倍。2008年全村各業總產值已達到155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9300元。建設發展 改革開放前60%住房為土坯房,現全部為磚瓦房,村域路面...
2011年末,大店鎮轄大店、大東、大南、三里靜安、張廟、汪劉、梁場、五一、天門、瓦坊、昌圩、雙王、大北、四鋪、展橋、八里、汪圩18個村民委員會。截至2020年6月,大店鎮轄15個行政村:大店村、大東村、大南村、三里村、靜安村、張廟村、汪劉村、梁場村、五一村、天門村、瓦房村、大北村、四鋪村、...
大屯鎮轄區內共12個行政村,分別為大屯村、胡集村、關莊村、高樓村、南海村、郭閣村、付莊村、林樓村、張樓村、土山村、瓦房村、許樓村,下轄120個自然村,總面積86.3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98萬畝。截至2023年底大屯鎮戶籍人口73291人,其中鎮區12283人。全年出生人口544人,人均壽命76.4歲。2023年,大屯鎮...
5.村民委員會 濱江村民委員會 瓦房村民委員會 浪頭村民委員會 中和村民委員會 忠傑村民委員會 文安村民委員會 勝天村民委員會 同興村民委員會 變電村民委員會 五道溝村民委員會 龍母村民委員會 前進村民委員會 鄭家堡村民委員會 三股流村民委員會 光明村民委員會 新興村民委員會 通天村民委員會 果園村民委員會 ...
解放後,該村村民生活有很大改善,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到2006年,該村有 90%戶住上磚瓦房, 100%戶有電視機,60%戶有電冰櫃,60%戶用上洗衣機,有 90%戶安裝了固定電話,70%的戶有手機,有機車15輛,拖拉機23台,農用運輸車10部。...
新添察村民委員會 梅蘭山 新添寨 大砂田 竹林寨 狗場寨 蔡家寨 小谷龍 地吾林 高寨田 鐘坡街 新莊村民委員會 新莊 大橋 龍塘寨 雲上 馬隴壩 北衙村民委員會 老房 北衙 馬家灣 方家門口 大龍灘 格當寨 大瓦房 杉木井 豬場寨 洪邊 燕子沖 順海村民委員會 順海 大坡 葉家莊 水井灣 水牛田 土巴寨 新...
2011年末,城子鄉下轄畫匠溝門、喇嘛扎子、興隆莊、新莊、太平莊、猴頭溝、海蘇溝、永合營、瓦房、烏台圖、塔子、城子、水泉、王子墳、碾坊、柳村、阿戈府、大窩鋪、小營子、盔甲山20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76個村民小組。截至2020年6月,城子鄉下轄20個行政村:畫匠溝門村、喇嘛扎子村、興隆莊村、新莊村、塔...
額倫索克蘇木:轄 額倫索克、東達冷、查乾胡碩、布日順、東瑪拉沁、中瑪拉沁、巴彥毛都、西瑪拉沁、蘇根艾勒、西達冷、呼和格勒11個嘎查;前謝家窯、燒鍋王、油房、唐家窯、馬家窩堡、西靠山、東靠山、保全屯、小瓦房9個村委會。協代蘇木:轄 古倫溫都爾、特莫欽、東浩來艾勒、西浩來艾勒、哈久、胡吉仁...
20世紀60年代末,由上級教育部門投入少量資金,大隊發動各生產隊、民眾投工投勞擔石做工,分派各生產隊,農戶送土磚、瓦、雜木等材料建起了二棟磚瓦房校舍,1991年籌資又建了一棟紅磚結構的校舍,1994年教育基金“百萬行”活動集資近6萬元,再建一室兩間近百平方米的樓房。由於初建的校舍年代久遠,已成危房,嚴重...
人民生活建國前,村民生活貧苦。1956年,全村人均糧食38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450公斤,解決了溫飽。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209輛,機車43輛,電視機256台,電冰櫃41台,洗衣機7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莊建設落後,住房80%以上是草房。20世紀80年代後,隨著經濟發展,村內草房全部翻新為瓦房,街道也進行了整修...
20世紀80年代,新建房統一規劃,均為磚瓦房,棋盤街道,四通八達。村內街道兩旁挖了排水溝,全村道路有專人管理,人行、車輛暢通無阻。至2002年,建新房400餘間,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1年,成立村合作醫療站,村民治病實行藥費減免。1980年,轉為個人承包。20世紀90年代後,孤寡老人由村統一送鎮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