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延邊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王瑜(延邊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瑜,1934生,女,漢族,中共黨員,延邊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

人物經歷

王瑜教授1934年5月出生於上海,1948年,入讀南開中學。1953年夏天,王瑜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入讀西南師範學院俄語系。其大二時,獲得了去莫斯科列寧師範學院攻讀俄羅斯語言文學的公派留學機會。1955年夏天,在北京接受了俄語集中強化培訓之後,王瑜懷著青春理想,踏上了通往莫斯科的國際列車。
王瑜教授所撰寫的論文《魯迅與果戈里的〈狂人日記〉》被列寧師範學院選定為優秀論文。經指導老師推薦,該論文被收錄在1959年出版的《1958年大學生優秀論文集》之中。另一篇論文《對俄語場景辭彙的研究》,以豐富的資料和縝密的論據,同樣獲得了指導老師的高度評價。
1959年11月6日,在同學們的熱心勸說下,王瑜與鄭判龍在莫斯科大學學生宿舍活動室舉行了婚禮。
1960 年畢業於蘇聯莫斯科列寧師範學院俄羅斯語文系,並學完碩士研究生課程。1960年到延邊大學任教,歷任英、俄語教研室主任、外語系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和學位委員會委員,曾任吉林省外語學會理事、副理事長、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理事 ,1992年6月晉升為教授。1992年12月退休。
王瑜一生以工作為重,視講課為樂趣。她對待學生認真負責,嚴格要求。英語專業第一批招收的22名學生都清楚地記得:寒冬臘月,在部分竣工的師範學院教學樓陰冷的、不通暖氣的小教室里,王瑜和另一位老師常常要在那裡一待就是半天時間,收集學生的錄音,回去製作錄音卡片,糾正他們的語音和語調錯誤。錄音結束後,兩位老師凍得手腳麻木,走出很遠一段路才能漸漸恢復知覺。艱苦的工作環境誘發了王瑜在圖們制材廠勞動時落下的風濕病,但她硬是忍受著關節疼痛堅持下來,這些細緻的糾正語音工作,使那一屆的學生受益匪淺。
王瑜重視教學和科研相結合,致力於雙語教學和研究。1985年,她參加吉林大學張彥昌教授主持的社會語言學雙語課題研究,花了近一年的時間調查延邊地區各中、國小的雙語教學情況,她撰寫的論文《延邊雙語教育》提交到1988年在香港大學舉辦的第一屆社會語言雙語國際研討會上,論文觀點得到高度評價。她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對朝鮮族學生學習英語語音方面的難點和特點作系統研究,撰寫了大量論文和有關著述,對朝鮮族學生學習英語很有幫助。
她為延邊大學英語系和俄語系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1993年在王瑜的努力下,延邊大學終於恢復了俄語系。1994年延邊大學取得了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碩士學位授予權,開啟了延邊大學自主培養英語及英語文學高級人才的新時代。她先後擔任過英語、英語文學及俄語文學等十多個科目的教學任務,編撰完成了《英語語音》《英美概況》《英語泛讀》《朝鮮族學生英語學習指導》等十多部教材和參考書,翻譯出版了多部外國文學作品。王瑜在朝鮮族的英語教育、語言對比等領域開展了獨創性的研究與探索;積極引進套用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新的方法論;開設研究生課程,不斷完善研究生教學科目;教學中極為注重調動學生們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取得了顯著成果。
愛灑邊疆寫傳奇
王瑜將自己與鄭判龍教授所取得的成績和榮譽,歸功於黨和國家的培養以及周圍好心人的幫助。因而,她把榮譽和利益看得很淡,常常是以感恩之心,儘自己最大能力來幫助他人。他們兩位慷慨解囊,設立了“鄭判龍教育基金”。鄭判龍患病期間,他的學生、朋友、同事和社會各界人士前來探望,先後送來了11萬元人民幣,王瑜和鄭判龍也把這筆錢全部捐給了鄭判龍教育基金。
鄭判龍教授去世以後,獨自生活的王瑜仍然不斷給予他人溫暖與關愛。當偶然得知一位學生身患“紅白狼瘡”生活困窘時,王瑜悄悄地送給該學生五千元錢用來補繳學費。學校知道此事之後非常受感動,減免了該同學兩年的學費。王瑜十分感謝學校的做法,並拜託學校為該女生保密。從湖北來延邊大學求學的一名學生,因沒有路費放假不能回家。王瑜知道此事之後,便拿出八百元送給這名學生支持她返鄉,這是該同學入學三年後第一次回到老家,見到了日夜思念的雙親。王瑜因腰椎間盤突出在延邊大學附屬醫院接受手術治療,恰逢相鄰病房住院的小孩,父母親都是腿腳不便的殘疾人,因家庭困難拿不出醫藥費。她知道後,便拿出五千元送給小孩的父母用來填補醫療費。還有一次,王瑜居住的舊樓房需要進行暖氣工程維修改造,其改造費用按住戶居住面積需要平均分攤,一位鄰居因無法拿出該項費用十分著急,王瑜知道後二話沒說便拿出八百元錢為鄰居繳上。王瑜時刻牢記鄭判龍教授的遺言“為別人多做善事”,努力地做好事。這正是他們夫婦二人共同的人生觀。近年來,王瑜把對丈夫的思念訴諸文字,她先後發表文章十多篇約5萬多字,續寫了鄭判龍教授沒有完成的回憶錄《我和我的妻子》一書,並把它譯成漢語出版。在朋友們的支持和鼓勵下,她撰寫了回憶錄《從南到北七十載》,回憶自己由江南水鄉,到北國邊陲70年的人生經歷和感悟。正如鄭判龍教授的學生朝漢文學院金虎雄教授在《一株木槿花》中所寫的那樣:“師母 …將一切傷痕、痛苦和懷念升華為對弱者的愛。她無愧為21世紀的王昭君、一株堅強的木槿花。”她就像一株美麗的木槿花,無論春秋冬夏,都盛開在延邊這片土地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