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人物影響,赴美留學,重回祖國,人物軼事,
人物經歷
1928年,王玉齡出生在長沙,原籍安徽舒城。其父系家族多年來經商有道,富甲一方。
5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母親將家裡的男傭全部辭退,並以婦禮教導王玉齡。
1945年,抗戰勝利後,經時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程潛主婚,年僅17歲的王玉齡於上海金門飯店和抗日名將——時任國民黨七十四軍中將軍長的張靈甫結為了夫妻,此事曾轟動一時。兩人即居住在今南京白下區二條巷51號。婚後不久,解放戰爭爆發,張靈甫隨即奔赴前線。
1947年初,王玉齡為丈夫順利生下一個男嬰。
1948年底,王玉齡攜幼子和母親轉移到台灣。
1952年,在當時台灣陸軍總司令孫立人(系王玉齡的姨父)的私人幫助下,王玉齡辦了去美國的護照,留下老母和6歲的幼兒,隻身去了美國求學。張靈甫沒有給王玉齡留下多少遺產,全家人過得非常清苦。
1953年,王玉齡考入美國紐約大學財會專業。為了解決生活問題,她上午做文秘工作,下午和晚上到大學聽課。通過4年的苦讀,王玉齡以品學兼優的成績畢業。
畢業後,王玉齡在羅斯福醫院任會計2年,後在五星級飯店(朴拉沙飯店)工作3年,最後在美國航空公司工作21年直到退休。
1973年秋,周恩來從海外華人口中得知王玉齡女士在美國的情況後,立即通知有關人員向她發出邀請,希望她回來觀光旅遊,歡迎她葉落歸根。
2003年,王玉齡在上海浦東玫瑰園為丈夫立了一座衣冠冢,碑銘是她為丈夫題的一首詩:“當年有幸識夫君,沒世難忘恩愛情。四七硝煙傷永訣,淒淒往事怯重溫。”
2008年7月2日,王玉齡在北京參加張靈甫將軍的文化衫首發活動,身體健康,精神很好,只是提起丈夫,還是會動情落淚。
由於兒子來上海投資經商,王玉齡便隨之定居上海。
家境富貴
17歲與張靈甫在南京結婚,已升任74軍軍長的張靈甫白天駐紮在城外,但凡進城,哪怕僅五分鐘空閒,也要拐到家裡看看妻子。張靈甫對人說:“我討了一個好老婆,我討飯她會幫我拿飯碗。”
幼時隨家遷居湖南長沙,王家從安徽的老宅舉家西移南遷,朔江而上,落足湖南,祖輩經商,父輩為官,立業起家,勤勞節儉。到王玉齡出生的時候,家中早有良田千頃,一家人三世同堂,人丁興旺,富甲一方,成為湖南名副其實的望族。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如此人家,竟然幾十年如一日,嚴守傳統的家風,始終保持和發揚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老少和睦的家庭美德。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一團和氣;左鄰右舍、親戚朋友,無不稱道。
綜其家世背景,王玉齡可算是實實在在含著金鑰匙出生的“金枝玉葉”了。
湖南第一師範附屬國小,在中國現代史上鼎鼎有名,1933年,它成了王玉齡的母校。這學校,何叔衡做過校長,毛澤東做過主事,湖南省老省長唐生智的弟弟唐生明在這裡做過學生,他們三人同榻而眠,相知甚深,將近一年;何、毛還在此成立了共產黨組織(那時叫共產主義小組);毛澤東還在這裡辦喜事,娶了楊開慧為妻……風雲人物,湘鄉名流。
以說王玉齡走進了一所不平凡的學校,推敲起來,這個小姑娘走進一師附小,成為毛澤東的校友時,毛澤東他們出校門還不到六年,楊開慧因革命而英勇就義還不足一年。當然,尚在童年的王玉齡不知道這么多,也不可能想到這么多,這些與湖南與長沙與革命有關的歷史知識,她是後來才知道的,但那時她還是個孩子,她是在完全不自覺的狀態下和這些驚天動地的歷史人物聯繫到一起的。先後四年,她踩著他們的舊跡,聽著他們的傳奇,漸漸長大,慢慢感悟這所不平凡的學校。先後四年,她讀子曰詩云,學加減乘除,習漢語,懵懵的,傻傻的,乖乖的,給老師同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提起來,大家都笑。
剛讀到四年級,日本人就打進中國,從東北一路掃蕩南下,占了湖南,進了長沙。東洋鬼子見房就燒,見人就殺,與禽獸無異。王家,還有成千上萬戶人家於是開始逃難。四年級,五年級,王玉齡一邊跟著家人逃難,一邊跟著家庭教師讀書學習,整整兩年,最後逃到慈利——湘西一個偏遠的小縣城,才能夠停下來,進入正規學校,讀六年級。
極度仇恨日本
什麼叫異族入侵,何為抗戰?千金小姐刻骨銘心,有了深刻體驗,為此,十五歲那年她曾經義憤填膺,熱血沸騰,柳眉倒豎,杏眼圓睜,強烈要求去當兵!母親一聽,流著眼淚就笑了。
母親說女兒呀,你能幹什麼,打炮子嗎?
王玉齡說:不會!
母親問:帶兵嗎?
王玉齡說:也不會!
母親問:那去乾什麼?
王玉齡想了想說:可以給傷兵燒茶!
母親問:你會燒茶嗎?
王玉齡這才想起自己原來不會燒茶,甚至不會穿衣服——十歲以前,每天醒來,都是家裡的傭人幫著穿衣服,她只管伸開兩隻胳膊,等著,真是四體不勤呀。從頭到腳穿好了,還沒睜開眼,還沒有完全從夢中醒來。
十五歲的嬌小姐,不僅僅只會讀書,還會記仇,她把日本人牢牢記住了。無論在台灣生活,還是赴美留學,不管出國還是回歸,不買日本貨,也從不正眼看日本人;當聽說日本強盜用中國人的血汗錢建起了一個光華寮,並且幾十年如一日竊為己有時,她怒不可遏,率先舉義,幫助中國政府打官司。在那個年代,整整一代人,不分貧富,無論貴賤,因為日本人的入侵,個個美夢變噩夢,因此,人人記恨日本兵。
在七十四軍,在所有的將校軍官太太中,王玉齡歲數最小,但該軍好多老人都評論說,她最懂事。好多太太比她大,有的大一倍,卻沒她寬容,也沒她嫻靜,不像她那樣天高雲淡,與世無爭。
所以一直到此時,在七十四軍,無論軍人眷屬,不分官長士兵,她沒有敵人,只有朋友。
張靈甫在的時候,七十四軍的人都讚賞她;後來張靈甫不在了,該軍的人更加尊重她——20世紀70年代,她從美國回台灣,七十四軍的老人坐了滿滿二十桌,一個接一個的端著酒、流著淚敬她……
張靈甫死時,王玉齡才19歲,且上有老母,下有幼兒,一個出身於名門望族的寡婦的處境可想而知。
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4月,王玉齡攜老母、幼兒去了台灣。作為國民黨追贈陸軍二級上將的遺孀,而且張靈甫又是蔣介石愛將中的愛將,王玉齡本可依靠撫恤金以度日,可是她想到自己應該繼續學習,自謀事業。“其實當時日子過得很苦,每個月只能領取撫恤的幾十斤米。”在張靈甫死後的第6年,25歲的她在當時台灣陸軍總司令孫立人(系王玉齡的姨父)的私人幫助下,辦了去美國的護照,留下老母和6歲的幼兒,隻身去了美國求學。
人物影響
赴美留學
1953年,王玉齡考入美國紐約大學財會專業。一邊打工賺取生活補貼,一邊讀書,通過4年的苦讀,王玉齡以品學兼優的成績畢業了。其後,在羅斯福醫院任會計2年,後在五星級飯店———朴拉沙飯店工作3年,最後在美國航空公司工作21年直到退休。在此期間,王玉齡一直孑然一身,始終未再嫁。直到退休後,才隨兒子再次回到中國。
王玉齡女士雖然在美國過著優裕的生活,但每當夜深,她總在深情地懷念著祖國和故土。她這種思念家園的心愿,後來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懷下終於如願以償。
1973年秋,周恩來總理從海外華人口中得知王玉齡女士在美國的情況後,當即安排有關人員向她發出邀請,希望她回來觀光旅遊,歡迎她葉落歸根。當她想到能一睹祖國風貌的時候,歡愉之情頓涌心頭。可是她又想起自己的丈夫張靈甫生前與人民為敵,回歸之舉,吉凶難卜。直到後來,她正式接到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黃華的一封信,信中再度向她發出熱情的邀請,她終於打消了一切顧慮。同年9月,在周總理的親自安排和有關部門的協助下,她終於踏上了闊別25年的故土,在北京受到周總理的秘密接見。此後她每年都回國探親訪問,在當時的情況下,能夠自由地由美國來華的華人,僅有她和楊振寧教授。
在諸多大是大非面前,她都能以國家利益、民族大義為重。日本在占領我國寶島台灣期間,利用剝削台灣人民的血汗錢以台灣政府的名義在日本東京最為繁華的地段購買“光華寮”和“清華寮”兩幢價值可觀的大廈,而其產權證在日本人手中。日本投降後,直到20世紀80年代,仍未交給中國政府。
但是日本人亦感理虧而不敢使用此房。王玉齡獲悉此事後,通過不懈的努力,將“光華寮”、“清華寮”兩幢大廈的產權證複印件交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隨後,該房即歸屬北京中央政府。當時負責這方面事情的日本華裔律師主張將房屋交給台灣政府,王玉齡找到該律師,明確地指出日台無官方關係,交給台灣是違法的,阻止了該律師的錯誤行為。
在台灣“總統”大選期間,她和她的親友始終堅持一條,誰致力於兩岸,他們就選誰,毫不含糊地同陳水扁之流鬥爭到底。
隨著歲月的飛逝,王玉齡老了,可是她的晚年卻充滿了天倫之樂。她的母親王羅希韞直到百歲高齡才仙逝。她是母親的獨生女,1948年母親隨她去台灣,爾後,她在美國工作時,母親又隨她移居美國,母女倆一直相依為命。母親暮年思鄉,為了滿足母親的鄉戀,她於1997年7月偕母回到故鄉湖南長沙,一直在家鄉陪伴老母到去世為止。
王玉齡與張靈甫所生的惟一子女張道宇先生,現亦已年近花甲,浮沉商海多年。他在台灣創辦了美菲企業有限公司和美隴企業有限公司,經營童裝,生意興隆。王玉齡平時除讀書或做其他消遣外,有時還協助兒子搞些商務,間或去西安等地看望張靈甫前妻的兒女。
重回祖國
1974年,王玉齡專程到延安參觀。“我要看看,毛主席怎么能夠在延安這種地方生存下來。那地方是黃土高原啊,簡直苦得不能再苦了。”
2005年,由於兒子選擇在中國上海經商,她也隨之定居上海。在這裡,她意外地接到了當年華野指揮官、粟裕大將侄子粟剛兵的邀請,前往孟良崮。王玉齡知道,當年與丈夫對壘的解放軍一方的指揮官,正是粟裕。對方原本擔心王玉齡不答應,“有什麼關係呢,你說我能恨誰?我的先生是職業軍人,戰爭本來就是殘酷的。”
在上海的玫瑰園,王玉齡給丈夫做了一個衣冠冢,每到清明節的時候都會去祭奠,但是在她心裡,一直有這樣一個願望,那就是終有一天,在孟良崮,她可以找到丈夫的遺骨。2007年4月28日,王玉齡來到孟良崮,在丈夫殞命的山洞裡,她放上了一束花環。當她得知丈夫的墓將被建在山洞上時,半開玩笑地提出,“也給我留一個位置。”
“我一直耿耿於懷的事情,就是他在最痛苦的時候,在最無依的時候,我沒有跟他在一起,所以看到那個山洞的時候,我是心裡感慨很多。我從來沒有講過,告訴過他我愛他,他死了以後,我一直後悔莫及的。我就覺得我這個人怎么會這樣吝嗇啊,連一句簡單的話都不會講,不曾講。”
2008年7月2日王玉齡來北京參加張靈甫將軍的文化衫首發活動,身體健康,精神很好。只是提起丈夫,還是會動情落淚,深情不為歲月改變。
人物軼事
1945年王玉齡與張靈甫結婚後,張在南京二條巷79號的蕉園1號(後改為51號,現屬白下區)買下了一棟花園別墅,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 1946年12月,在戰場上的張靈甫寫信給王玉齡。王玉齡說,在這封信里,張靈甫提出把這處房產送給王玉齡。“我當時覺得,房子在他的名下和我的名下都是一回事,所以並沒有馬上去辦過戶手續。 ”張靈甫死後,1948年6月,王玉齡向當時的國民政府南京市地政局提交了張靈甫對她的贈與據、房屋的原所有權狀、分段圖等檔案,申請將房屋過戶到她名下。在當年南京市地政局的“聲請檔案收據”上記載著該局於1948年6月14日確認收到王玉齡提交的上述三份檔案。由於國民黨戰事失利,還沒領到地政局核發的產權證時,王玉齡就離開南京前往廈門,後於1948年底到了台灣。
解放後,王玉齡在南京二條巷的房屋一直由政府代管。隨著年齡的增長,王玉齡想回大陸居住。 1983年,當時的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發出當年的139號檔案 《關於對國民黨軍政人員出走棄留的代管房產的處理意見》,提到:“凡中央和國家領導人邀請來大陸的國民黨高級軍政人員的代管房產……凡本人回來房地產定居要求發還者,其祖遺房產和原來居住的房產(包括部分接管沒收的房產),應該保證迅速發還,不得藉故推延。”得知檔案的規定後,1984年3月,王玉齡在美國通過律師公證,寫了委託函,請她的堂兄王勝林代她要求發還房產。據王玉齡說,王勝林在向南京市房地產管理局說明情況後,得到工作人員的口頭承諾:“發還房子沒有問題,你堂妹什麼時候回來,房子就什麼時候給她。”然而,檔案顯示,就在王勝林走後的一兩個月後,5月16日,房產局處理了因城市改造拆除此棟房屋的申請,註明“該張眷屬在解放前夕離大陸下落不明”,同年8月8日得到局長批覆同意。次年,房屋被拆除。
1984年之後的近30年裡,王玉齡多次向南京的房產管理部門申請補償,但對方一直認為該房產權屬於張靈甫而非王玉齡,其權利應由張的全部合法繼承人獲得而非獨歸王玉齡,因而拒絕了她的要求。
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落實私房政策辦公室負責人表示:如今二條巷51號樓已經拆除,在房屋產權認定為張靈甫的前提下,根據相關政策應該作價補償,由張靈甫的合法承繼人共同享有。而補償的金額,只有每平方米近600元,這棟300平方米的房子只能得到17萬元左右的補償款。他們提到的政策依據,是建設部1992年44號檔案,規定對原去台人員的代管房產,確定產權人後,“可承認其產權,但不發還原房,對其殘值給予適當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