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新任京兆尹,斬除邪惡,紀正冤案,震動了朝廷上下,奸猾之輩屏聲斂氣,境內路不拾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猛除惡
- 人物:王猛
- 時間:325年—375年
- 職位:十六國時期前秦丞相
原文,譯文,作者及出處,
原文
秦王堅自河東還,以驍騎將軍鄧羌為御史中丞。八月,以鹹陽內史王猛為侍中、中書令、領京兆尹。特進、光祿大夫強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橫,掠人財貨、子女,為百姓患。猛下車收德,奏未及報,已陳屍於市;堅馳使赦之,不及。與鄧羌同志,疾惡糾案,無所顧忌,數旬之間,權豪、貴戚,殺戮、刑免者二十餘人,朝廷震慄,奸猾屏氣,路不拾遺。堅嘆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譯文
前秦王苻堅從河東返回,任命驍騎將軍鄧羌為御史中丞。八月,任命鹹陽內史王猛為侍中、中書令,兼領京兆尹。特進、光祿大夫強德是強太后的弟弟,他借酒逞凶,驕縱蠻橫,搶人財物子女,是百姓的禍害。王猛一上任就拘捕了他,進上奏章請求處理,沒等回復,強德就已經陳屍街市。苻堅見到奏章後迅速派使者來要將強德赦免,但為時已晚。王猛與鄧羌志同道合,斬除邪惡,紀正冤案,無所顧忌,幾十天時間,被處死和依法黜免的權貴、豪強、王公貴戚有二十多人,震動了朝廷上下,奸猾之輩屏聲斂氣,境內路不拾遺。苻堅感嘆地說:“我到如今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
1.。
2.鄧羌:人名。
3.御史中丞:官職名。下文的“侍中”、“中書令”、“京兆尹”、“特進、光祿大夫”均指官職名。
4.王猛:人名。
5.太后:苻堅的伯母。
6.報:答覆。
7.糾案:舉發其罪,拷問其實。
8.刑免:判罪免官。
作者及出處
《資治通鑑》(General Mirror for the Aid of Government)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26年的史實。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書名的意思是:“鑒於往事,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山西夏縣人。其遠祖可追溯到西晉皇族安平獻王司馬孚。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為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屬翰林學士院),在藏書閣擔任皇帝的顧問,官居四品,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譽。司馬光出生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於是便給他取名“光”,七歲時,司馬光“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中進士甲科,在華州(今河南鄭縣)擔任地方官。初任奉禮郎、大理評事一類小官,後經樞密副使龐籍的推薦,入京為館閣校勘,同知禮院,至和元年(1054),隨龐籍到并州(今山西)為官,後改并州通判。嘉祐二年(1057)龐籍因事獲罪,司馬光引咎離開并州。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同知諫院。嘉祐六年(1061)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
元豐八年(1085)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數月間罷黜新黨,盡廢新法,史稱“元祐更化”。司馬光執政一年半,即與世長辭,“京師人為之罷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過車者,蓋以千萬數”,靈柩送往夏縣時,“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親。四方來會葬者蓋數萬人,家家掛象,飯食必祝”。死後,宋哲宗將他葬於高陵。追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賜碑“忠清粹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