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炎,男,1951年10月出生,湖南長沙市人,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畢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現代工筆畫院導師、當代水墨畫研究院畫家,湖南理工學院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炳炎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51年10月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廣州美術學院
- 主要成就:繪畫創作
- 代表作品:《勝似親人》
個人簡介,作品獲獎,勝似親人,獲獎經歷,
個人簡介
一、被文化部、中國文聯評為97全國百傑畫家稱號。
二、中國郵票印製總局和有關單位出版了一套共十六枚《中國當代美術家——王炳炎作品》郵票集。
三、作品《勝似親人》被國家教委編入全國國小第五冊語言教材,並配有課文。
四、2004年被評為湖南十人中國畫家當代優秀作品在全國政協禮堂展廳展出。
作品獲獎
(1)《勝似親人》獲全國第六屆美展銀牌獎,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2)《黃金路》獲全國首屆職工、美術、書法、攝影展金獎。
(3)《新嫁娘》獲全國第三屆工筆畫大展銅獎。
(4)《三月三》獲全國第二屆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銅獎。
(5)《瀟湘女》獲全國第八屆美術作品大展優秀獎。
(6)《山雨》入選全國第九屆美術作品大展。
(7)《秋妹》入選全國第十屆美術作品大展。
(8)《山雨》入選第四屆全國畫院優秀作品展。
(9)《吉日》獲文化部舉辦的愛我中華大展銅獎。
(10)《懷念》96年獲省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
(11)《民族的拯救者》獲“迎97香港回歸”中國書畫作品大獎賽優秀獎。
六、論文
(1)《湘西與湖南工筆畫》發表於《人民日報》2003年5月25日。
(2)《湘西銀飾的藝術魅力》發表於《美術觀察》2003年第6期。
(3)《論中國人物工筆畫的發展》發表於《文藝報》2008年1月8日
(4)《審美自然與藝術創造——再論中國山水詩畫與自然美的流程》發表於《國畫家》2002年第2期。
(5)《湘西銀飾文化與湘西風情在藝術作品中的表現之一》發表於《美術嚮導》2002年第12期。
七、出版專著
(1)《百傑畫家,王炳炎》專集。
(2)名家技法優選《現代工筆人物畫》王炳炎專集。
(3)《中國近現代名家精品業書——王炳炎工筆人物畫精選》專集。
(4)《高等美術院校基礎課程教學範本---王炳炎風景速寫作品集》。
作品被編入《中國美術五十年》等各種國內外大型畫集和中央電視台等各種新聞媒體專題介紹。
王炳炎和他無法告別的故鄉
作者:聶雄前
湖湘故土總是一個令我們這些遊子感慨良多的話題。在當代中國這20多年的政治和經濟生活中,湖南的影響力是越來越小了。想起古代“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那種捨我其誰的強蠻氣概,想起近代“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的那種令世人側目的地位,許多湖南人都難免失落。但湖南總不至於讓你完全失去希望,在政治、經濟的影響力淡化之後,湖南的文學藝術,湖南的電視製作,還是能讓人依稀看到使陳獨秀先生嘆為觀止的湖南精神。
湖南精神是什麼?陳獨秀先生認為是王船山、曾國藩、羅澤南、黃興、蔡鍔等人所體現的那種艱苦奮鬥、“扎硬寨”、“打死戰”、堅忍不拔的精神。工筆畫家王炳炎,我認為是一位典型的體現了湖南精神的湖南人。
眾所周知,工筆屬於工整細緻一類的畫法。中國工筆畫已經衰微了近千年。湖南作為中國最早一幅工筆畫的發祥地,也是當代工筆畫大省,為工筆畫在我國的復興立下了頭功。十多年前,在湖南省文聯,我有幸與我國工筆畫大家陳白一先生比鄰而居,對工筆畫創作的艱難有了一個直觀的了解。
陳白一老師從來沒讓我看到過那種一揮而就的瀟灑,他用在一片葉子上的時間往往超過許多寫意畫家創作一幅整畫的時間。看到陳老師把畫放在院子中央,左看右看,退後看靠近看,甚至用放大鐿觀察局部細節的認真模樣,我就自然想起“為吟一句詩,捻斷數根須”的苦吟詩人賈島。
現如今想來,陳老師工筆苦吟的那段時間,恰好就是湖南工筆畫在全國引起極大關注的第一個階段。由於當時的興趣所致,我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藝術革命毫無知覺,這是非常令我遺憾的。但惟一的收穫是讓我切身感到了工筆畫家一定需要坐得冷板凳,一定要有扎硬寨打死仗的那種堅忍不拔的精神。我想,湖南工筆畫在當代中國美術界的地位,一定與湖南人的性格有關。
王炳炎是一位受到湖南工筆畫大家鄒傳安、陳白一倆先生高度讚賞的中年畫家,也是一位在全國美展中屢次獲大獎的優秀畫家。其作品《勝似親人》獲全國第六屆美術作品展覽銀牌獎,並被編入全國國小語文第五冊教科書;《瀟湘女》獲全國第八屆美術作品展覽優秀作品獎……這遠非全部的獲獎情況,卻能體現王炳炎的藝術檔次,但我更加看重王炳炎通過作品本身帶給我們的震撼和洗禮。
王炳炎的絕大多數作品都是以勞動婦女為表現對象。他通過擷取人類勞動生活中最典型的場景——“趕集”、“秋獲”、“靜響”、“豐收鼓”、“哭嫁圖”、“離娘飯”、“月光”、“毛毛雨”……等,集中地體現勞動過程中的優美和充實,細緻入微地刻畫勞動婦女與自然與勞動同拍共振的生命律動。流暢而精細的線條,淡雅的用色,造成清新而沉穩的畫面效果。每一幅作品的主人公都有切合生活場景的極為生動傳神的表情,如《豐收鼓》中少女表情的歡快飛揚,《哭嫁圖》中陪哭少女的羞愧、惆悵和暗暗的嚮往,《月光》中少女的沉靜和迷茫,《趕集》中婦女的歡快、熱鬧和自在。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勞動婦女感情的深切體味,王炳炎筆下的主人公無論是歡樂還是痛苦,無論是悲傷還是惆悵,無一例外地具有溫柔敦厚的靜美,色無脫離生活的那種誇張的歡快或做作的悲傷。這種節制,這種對婦女文化傳統的把握,使王炳炎的婦女形象具備了萊辛所言的“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
我一直認為,一位藝術家對創作題材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位藝術家的創作態度,甚至最終決定這位藝術家的創作成就。王炳炎對勞動婦女的深情關注,與他一直作為一個底層勞動者的身份立場有關,也與他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的健康心態有關,千萬不要小看這一點,在迴避甚至背叛自己的底層身份,在迴避勞動者和勞動生活而寧願一頭鑽進玄虛的文化或自然背景已成時髦的今天,王炳炎的選擇尢為難能可貴。
在王炳炎的畫作中,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他對湘西世界的盈盈深情。眾多的苗族婦女形象在王炳炎的筆下為我們展現了一片奇詭瑰麗的鄉村景象。王炳炎近五十年的人生中只在湘西永順下鄉六七年,六七的的下鄉生活竟影響到他整個的創作道路,這無疑是一個令人回味和咀嚼的話題。張承志以一個作家的身份對魯迅先生的創作進行評價,認為“更重要的是《故鄉》,閏土這個形象關鍵無比……讓閏土成為自己心底充盈的深情,這種能力對一個大作家來說價值連城。”(見《荒蕪英雄路致先生書》)我非常理解張承志對魯迅先生的這種認同。同樣,我認為,湘西世界作為一個創作情結和母題在王炳炎筆下持續不斷的體現,不僅僅是一種“扎硬寨,打死戰”的湖南精神,更重要的是顯示出他作為一位藝術家對少年記憶的積澱和提升的重要能力。像《月光》中的那位苗族少女,除表情的沉靜和迷茫契合月光底下的風景之外,苗族少女的銀飾的精雕細刻也反映了畫家極強的形象記憶能力,銀飾的白與月光底下朦朧的黑,極大地增強了畫面的張力,無疑又反映了畫家良好的色彩表現能力。
儘管王炳炎出身城市,但湘西成了他心底紮根的惟一的故鄉,比他出生的地方好,比他以後生活的城市好。這個故鄉不是什麼人送給他的,而是他追求來的,是他一步一步、一天一天經過努力爭取來的。它成了他的世界、土地,現如今他就生活在這裡;一切發生的事情,都發生在這裡;一切消逝的東西,都消逝在這裡,也有永不消逝的東西,於是他就畫勞動的充實,畫收穫的歡欣、畫出嫁的傷感、畫母子的深情……畫一切單純美麗的東西。
其實,王炳炎所做的在上個世紀初就有一位一輩子自稱“鄉下人”的湖南小說家做過。沈從文,這位倔犟的湖南人一直試圖以清純美麗的鄉村藝術與齷齪黑暗的城市世界相對抗,極強的主觀抒情使湘西世界在沈從文筆下顯得如詩如畫。沈從文努力展現底層人民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努力為湘西世界的一切蒙上一層美麗的憂傷,使故鄉成了他的精神家園和理想世界,王炳炎的工筆畫追求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湖南人王炳炎,近五十年的人生有45年在底層度過,靠自學走上藝術道路,選擇的是需要“扎硬寨,打死戰”的工筆畫,能最終走上高等院校的藝術講壇,能最終取得如此不俗的藝術成就,這一切無疑都是一個奇蹟。即使他現在依然備嘗經濟拮据之苦,依然備嘗藝術成就與藝術聲名不一致的尷尬,我仍然會認真地去欣賞他7月22日至7月29日在深圳博物館舉辦的工筆畫展,不只是去為這位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老鄉捧場,更重要的是去回望重溫自己的故鄉,細細體味勞動生活的優美。我想,對久居喧囂鬧市的我來說,土地、月亮、稼禾、蟲鳥這些簡單的東西才是我真正根性的東西。
2000年7月於深圳
勝似親人
作品曾被編入全國國小第五冊語文教科書,並配有課文,參加中國現代美術赴前蘇聯展出。《黃金路》獲全國首屆職工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覽一等獎;《新嫁娘》獲全國第三屆工筆畫大展三等獎;《三月三》獲全國第二屆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銅獎;《瀟湘女》獲全國第八屆美術作品展覽優秀作品獎,中國美術館收藏,多次獲得省展特、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