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濤峰
- 出生日期:1978年02月02日
- 學位/學歷:博士
- 職業:教師
- 專業方向: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 任職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個人經歷,主講課程,研究方向,
個人經歷
教育經歷
[1] 2010.2-2011.8
日本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 | 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博士學習
[2] 2007.3-2010.2
韓國慶北大學(Kyungpook National University) | 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 博士學位 | 博士研究生畢業
[3] 2003.9-2006.8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 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 Master's Degree | 碩士研究生畢業
[4] 1997.9-2001.7
四川大學 | 原子核物理及核技術套用 | Bachelor's Degree | 大學本科畢業
工作經歷
[1] 2016.9-2017.9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 | 訪問教授
[2] 2015.8-2017.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副教授
[3] 2011.8-2015.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講師
[4] 2001.8-2007.2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 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 | Researcher
社會兼職
[1]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評閱人
主講課程
- [1]核科學前沿概論
- [2]核電子學實驗
- [3]核電子學
研究方向
[1] 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物理系強子物理組參加J-Lab的基於12GeV電子束、高分辨磁譜儀的核子短程關聯(Short Range Correlation)研究,分析3He、4He、12C和56Fe的(e,e'p)與(e,e'pp)反應的實驗數據,參與建立核反應后角區中子探測器矩陣。
[2] 在日本J-PARC的K1.8束流線上利用SKS磁譜儀+Hyperball-J高純鍺探測器矩陣通過(K-, π-γ)反應成功地進行了lambda超核4He的電荷對稱性破缺(Charge Symmetry Breaking(CSB))效應的研究,證實了ΛN相互作用中存在CSB效應,並發現ΛN相互作用CSB效應是自旋依賴的。還進行了lambda超核19F的(K-, π-γ)實驗,該實驗為了研究sd殼超核的自旋-自旋相互作用。在日本東北大學參與建立利用機械冷卻的由28個高純鍺探測器+PWO反康組成的探測器矩
[3] 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進行的裂變物理研究。首次澄清了裂變反應的中子-gamma多重性關聯的爭議,得到了平均gamma多重性與平均中子多重性的比值隨初始碎片質量的變化,得到了平均gamma多重性與碎片總動能TKE之間的關係。該工作對中子和gamma多重性關聯的研究對於理解裂變反應機制和中子-gamma發射競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 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利用獨特的探測器設計進行了裂變碎片電荷分布研究實驗,發現了如果對裂變碎片的動能不進行區分,電荷分布的平均寬度隨碎片初始質量A*的變大而減小。該工作首次發現同質異位素鏈最可幾電荷數Z隨動能的增加而變大。另外,建立了一個較為複雜的裂變反應關聯實驗系統,包括微通道板(MCP)、平行板雪崩計數器(PPAC)矩陣、中子探測器矩陣和Kx射線探測器矩陣等。
[5] 在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的3MV靜電加速器上通過近閾質子+7Li反應產生2-90 keV和550 keV的中子利用大型NaI反康譜儀進行了56Fe和57Fe的中子俘獲反應研究。該工作得到了中子俘獲gamma譜以及核天體演化s過程的種子核56Fe和57Fe的平均Maxwellian中子俘獲截面,這對於核天體核素合成網路計算以及宇宙演化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6] 在韓國浦項加速器實驗室(PAL)的基於100 MeV電子直線加速器的白光中子源上進行了Er、Mo和Nb等中子全截面研究,利用R矩陣SAMMY程式分析得到200 eV以下能區中子共振參數。參與分析在美國RPI進行的Gd同位素的中子俘獲反應實驗數據。參與利用軔致輻射產生的光子進行的一些光核反應實驗。參與利用質子和alpha進行的(p, gamma)和(alpha, gamma)反應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