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高中時他偶然讀到
金岳霖編寫的《邏輯》(1935),其中約80頁介紹
羅素(B·Russel)的名著《
數學原理》第一卷的內容,他認識到這些內容既有趣又易懂,因此決定:應該首先嘗試學習較容易的數理邏輯,為以後學習辯證法作基礎準備。大學一年級,他旁聽了
王憲鈞的符號邏輯課,系統地學習了《
數學原理》第一卷。並通過閱讀希爾伯特·
阿克曼的《數理邏輯基礎》(1938年版)學習德語。此後又閱讀了希爾伯特·貝爾納斯的《數學基礎》(兩卷集,1934年版)的第一卷。1942年他聽了
沈有鼎講授維根斯坦(L·Wittgenstein,1889~1951)的《
邏輯哲學論》(Tractatus,1921)課,閱讀了卡納普(R·Carnap)的《語音的邏輯句法》(1934年版),並開始撰寫關於
休謨的歸納問題的論文。王浩在回憶這段緊張而有意義的學習生活時說:1939年到1946年我在昆明,享受到生活貧苦而精神食糧豐盛的樂趣。特別是因為和金(
岳霖)先生及幾位別的先生和同學都有共同的興趣和暗合的視為當然的價值標準,覺得心情愉快,並因而能夠把工作變成了一個最基本的需要,成為以後自己生活上主要的支柱。我的願望是:愈來愈多的
中國青年可以有機會享受這樣一種清淡的幸福!讀書期間(1943~1946年),王浩還兼任過數學教員。
突出貢獻
根據
奎因的建議,論文的題目取為《經典分析的經濟實體論》 (An Economic Ontology for Classical Analysis)。1947年開始擔任奎因的高等邏輯與語言哲學等課程的助教;1948年獲理學博士,並繼續留在
哈佛大學;1948~1951年任初級研究員,195l~1956年任助理哲學教授。1949年奎因暫離哈佛期間,王浩接替他開設高等邏輯課,用一種相當完備的方法介紹
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
工作生涯
1950~1951年期間,王浩赴瑞士蘇黎世聯邦工學院數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1954年以
洛克菲勒基金會研究員的身份去英國。1954~1955年在
英國牛津大學主持第二屆
約翰·洛克哲學講座。1956年獲牛津大學巴利
奧爾學院碩士。1956~1961年任牛津大學數學哲學高級講師。期間曾主持一討論班,討論
維持根斯坦的《對數學基礎的看法》。牛津大學哲學家中的領頭人物大多數參加了這個討論班。1961~1967年回到
哈佛任數理邏輯與套用數學教授。l967年以後在
洛克菲勒大學任數學教授,並主持該校的邏輯研究室。l975~1976年曾到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訪問和工作。
擔任要職
1953年起,王浩開始計算機理論與機器證明的研究。因為一方面他敏銳地感覺到被認為過分講究形式的精確,十分繁瑣而無任何實際用處的數理邏輯可以在計算機領域發揮極好的作用;另一方面由於新中國的成立,他想多學點有用的東西以便將來回來報效祖國。為此他曾兼任巴勒斯公司的研究工程師 (1953~l954年)、
貝爾電話實驗室技術專家(1959~1960年)、IBM研究中心客座科學家(1973~l974年)等一系列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