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濬墓下作

王浚墓下作一般指本詞條

《王濬墓下作》是唐代詩人李賀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是一首懷古之作,描寫西晉大將王濬墓地的荒蕪、淒涼,以寄託詩人的哀思。全詩把“白草”“紅藜”“黑石”“青銅”以及金菊、枯蓬、青松、翠柏等色彩意象組織起來,描繪了一幅荒涼的墓地圖畫。意境蒼涼,語言奇特。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王濬墓下作
人間無阿童,猶唱水中龍
白草侵煙死,秋藜繞地紅
古書平黑石,神劍斷青銅。
耕勢魚鱗起,墳科馬鬣封
菊花垂濕露,棘徑臥乾蓬。
松柏愁香澀,南原幾夜風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王濬(jùn):西晉將領,字士治,恢廓有大志,平吳有功。卒,葬柏谷山。
⑵阿童:王濬的小名。
⑶水中龍:指王濬。
⑷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葉可食。一作“黎”。
⑸古書:指碑刻上的文字。黑石:墓石。
⑹魚鱗:形容耕地連線排列之狀。
⑺墳科:墳上的土塊。一作墳斜。馬鬣(liè)封:墳墓封土的一種形式。
⑻南原:王濬的墓地所在。

白話譯文

世上已經沒有王濬,還聽到有人傳唱但畏水中龍。
墓草被煙霧籠罩日益枯萎,秋藜經霜後顏色愈紅。
墓牌所刻的文字也模糊不清了,隨葬的青銅劍因鏽蝕而爛斷。
墓地周邊已漸成農田,墳冢已被馬鬣般的荒草所封蓋。
菊花在雨露多時會茂盛繁發下垂,乾枯的蓬草倒伏在荊棘叢生的路上。
略帶澀味的松柏之香,王濬已死於南原,沒有了風光。

創作背景

這是李賀去憑弔西晉龍驤將軍王濬時,見墓地荒蕪,棘草叢生,有感而作的一首詩。關於此詩的創作時間,主要有三種說法:朱自清《李賀年譜》認為作於李賀北游潞州時,錢仲聯《李賀年譜會箋》認為作於元和四年(809)十月李賀赴長安途中,吳企明《李賀集》認為作於元和三年(808)十月李賀赴長安途中。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為懷古之作。王濬是西晉大將,被封為龍驤將軍,曾率領水軍平定東吳,為統一中國立下戰功。雖然逝去多年,但他的功業一直為後世人們所傳頌。《晉書·羊祜傳》:“童謠云: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虎,但畏水中龍。祜曰:此必水軍有功。知王濬小字阿童,因表監益州諸軍事,加龍驤將軍,密令修舟楫,為順流之計。濬終滅吳。”《晉書》中記載的童謠在東吳一帶民間曾經流傳過。龍驤將軍王濬已不在人世,但關於他童謠仍在傳唱。“白草”兩句,寫詩人來到他的墓地,所見一片荒涼。寒煙之中,衰草發白枯死。荊棘叢生,藜草紅得悽慘。白草,是自墓道遠望之,見經霜之草色白。而遍地秋藜皮紅,說明墓已荒蕪。“古書平黑石”,可見墓碑文字漫漶,隨著歲月的侵蝕,早已模糊不清。“神劍斷青銅”,是說陪葬的青銅寶劍,恐怕也早已斷裂、爛掉。“耕勢”兩句,是描寫墳墓周圍的樣子,曾經隆重圍築的墓園早已被農民墾作耕地,耕地一天天逼近墓地,土塊像魚鱗一樣排列著,墓堆狹長隆起,長滿枯草,如同馬頸上的鬃毛,在荒野中顯得那樣突兀。“菊花”兩句,是自旁近觀之,菊花因露水濕重而低垂,棘徑上倒臥著乾枯的草。周遭枯萎的菊花,叢生的荊棘,更增添了幾分悲涼。墓地經過幾度風雨,松柏散發著陣陣澀香,更勾起人們的愁思和念想。
全詩把“白草”“紅藜”“黑石”“青銅”以及金菊、枯蓬、青松、翠柏等色彩意象組織起來,描繪了荒涼的墓地圖畫。所有這些畫面,都映襯著龍驤將軍墓地的荒蕪。英雄已入黃土,此景格外讓人感慨痛心。詩人把王濬身後世界寫得如此敗落、蒼涼、淒清和愁苦,使人不忍卒讀,更使人不禁追問英雄的價值與意義,這其實是通過對人生意義的探尋來表現對政治功業的否定和對生命的追詢。
此詩句式奇特。如“松柏愁香澀”中的“愁”(動詞活用為副詞)修飾“香”(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之句中謂語,又讓“澀”(形容詞)活用為副詞作補語來補充說明“愁香”有“澀”之感覺。從心覺“愁”轉為嗅覺“香”再轉為味(觸)覺“澀”三類感覺互通。“香”本無所謂愁,至“澀”更反常,其句式組合十分奇特,但卻將松柏蔭里墓地淒寂逼人之氛圍富有刺激性般表現出來,充分體現的李賀的詩才。

名家點評

清人姚文燮《昌谷集注》卷三:“至寫墓前景況,荒丘殘壠,倍盡淒涼。其亦貶杜之雄心,而進之以曠達耶?”
清人方扶南《李長吉詩集批註》卷三:“此必為唐之名將家世不振者發。義亦無奇,詞總清越,歌之自足為佳。”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唐皇室遠支,家世早已沒落,生活困頓,仕途偃蹇。曾官奉禮郎。因避家諱,被迫不得應進士科考試。早歲即工詩,見知於韓愈、皇甫湜,並和沈亞之友善,死時僅二十七歲。其詩長於樂府,多表現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憤。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在詩史上獨樹一幟,嚴羽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有些作品情調陰鬱低沉,語言過於雕琢。他被後人稱為“詩鬼”。其詩被稱為“鬼仙之詞”。有《昌谷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