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沂甫

王沂甫

王沂甫,西安音樂學院教授揚琴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著名揚琴教育家演奏家理論家、揚琴教育事業的開拓者。王沂甫先生,自幼從祖父學習揚琴,後拜民間藝人學琴,他不僅繼承了前人傳統的揚琴演奏技法,而且發展、改革、創新了揚琴上的多種演奏技法,並在理論上系統地總結為“彈、輪、顫、滑、點、撥、揉、勾”揚琴八大技法,自成體系,獨具一格,編輯成冊的揚琴教材有八冊,成為音樂藝術院校的揚琴系列教材,受到社會的公認和高度評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沂甫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中國遼寧
  • 出生日期:1917年7月27日
  • 逝世日期:1989年10月29日
  • 職業揚琴教育家
  • 代表作品:《揚琴八大技法教程及樂曲
人物經歷,個人作品,個人成就,

人物經歷

王沂甫,男,漢族,1917年7月27日生於遼寧省海城縣鶯落山村。1989年10月29日因腦溢血卒於西安,享年73歲。王沂甫,西安音樂學院揚琴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協陝西分會理事;陝西省第四第五屆政協委員;北京揚琴研究會、新疆揚琴學會、廣州揚琴愛好者協會顧問。1957年至1963年期間,編著揚琴教材八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揚琴技法,並總結為:彈、輪、顫、滑、點、撥、揉、勾,通稱八大技巧。1945年整理揚琴獨奏曲《蘇武牧羊》,1935年改編揚琴獨奏曲《汨羅江上》,1962年獨奏曲《繡荷包》灌唱片後,1969年由美國布朗大學複製選人“世界音樂大全”並錄製雷射唱片出版發行於歐美各地。1984年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王沂甫揚琴獨奏曲選》。1985年9月應邀赴京為中央民族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及本科學生講學四個月,同年10月赴天津音院講學。1989年2月率研究生赴廣州市參加穗、港、澳揚琴交流大會和廣州市揚琴展評。1989年10月29日辭世。
王沂甫王沂甫

個人作品

揚琴八大技法教程及樂曲
作者:王沂甫 編輯、剪輯:王麗懿 王成懿
王沂甫著作王沂甫著作
揚琴八大技法教程及樂曲
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
頁碼:131頁碼
出版日:1999年
版次:1999年10月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西安音樂學院教授楊琴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著名揚琴教育家演奏家理論家、揚琴教育事業的開拓者王沂甫先生,自幼從祖父學習揚琴,後拜民間藝人學琴,他不僅繼承了前人傳統的揚琴演奏技法,而且發展、改革、創新和揚琴上的多種演奏技法,並在理論上系統地總結為“彈、輪、顫、滑、點、撥、揉、勾”揚琴八大技法,自成體系,獨具一格。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協陝西分會理事;陝西省第四第五屆政協委員;北京揚琴研究會、新疆揚琴學會、廣州揚琴愛好者協會顧問。1957年至1963年期間,編著揚琴教材八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揚琴技法,並總結為:彈、輪、顫、滑、點、撥、揉、勾,通稱八大技巧。
王沂甫1984年照片王沂甫1984年照片
藝術特色
著名揚琴演奏家教育家王沂甫,以他畢生精力開拓了東北揚琴,繼承、創新發展了東北揚琴,把東北揚琴推向了一個嶄新的層面。他在長期的演奏、教學與編創的實踐中,理性地,系統地總結著述了揚琴技法,統稱為"揚琴八大技法",構成了他獨具韻味,個性突出的揚琴演奏藝術風格。
王沂甫以畢生精力開拓了東北揚琴(圖:揚琴)王沂甫著的《揚琴八大技法教程及樂曲》(1999年10月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教程全面的介紹了揚琴八大技法,對彈、輪、顫、滑、點、撥、揉、勾給予了詮釋,同時附錄有練習曲樂曲練習曲都是為了解決練習中的技術問題,樂曲則有著極好的欣賞價值。全書的藝術特徵,遵循著繁榮技法,追求完美音色的原則,強調了揚琴技術的發展,透徹著揚琴曲唯美藝術的底蘊,成為一部有學術價值的揚琴教材體系。著名音樂家呂驥為該書題字,稱其為"科學分析揚琴表演技巧的權威性論著",則是對王沂甫揚琴演奏藝術學術水平的定位。 為了更好地繼承與發展王沂甫揚琴藝術,研究他的演奏特色,則需要從"八大技法"入手。揚琴八大技法由三部分組成或稱三構架特色體系:彈輪顫滑為基礎特色;點撥揉勾為繁榮特色;巧用技法編創樂曲,具有欣賞特色,加上對音色的重視和重視音色表現的藝術特點,這三構架特色加一個特點,組成了王沂甫揚琴演奏藝術特色。
揚琴揚琴
彈輪顫滑技法的基礎特色
揚琴八大技法前四大技法為彈、輪、顫、滑。彈奏技法要從"持竹"開始,這一啟始的"持竹"方法,就是手持琴竹的方法或稱"手形",是特色的源頭。不同形式的"持竹"方法,直接關係到運竹、彈弦的感覺,進而影響彈奏的方法,而被影響並確定下來的這樣或那樣的彈奏方法,最終目的是要關係到或反映出音質、音色的問題。這樣一個層層關聯的邏輯性思維問題,王沂甫在他的持竹中,就有了高度警覺。他是這樣"持琴竹"的:手為半握拳狀,大指輕按於琴竹柄上,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以其自然秩序,依靠於琴竹柄的柄背下。這樣的持竹法,為彈輪顫滑技法打下了基礎。由於持竹法的確立,必然導致彈奏法的順應,彈奏法不單用腕,也不單用臂,而是以肘、腕、手的一齊動作,完全是人的生理自然協調動作來運動,然後在"彈"字上多下功夫,凡能夠理解中文漢字"彈"這個字的人,理解的越透徹,則越能獲得滿意的彈奏效果。這樣以自然的加入理性化的彈奏方法,使其音色、音質別樣化,實而不虛,與此同時運用了肘臂的揉性動作,加強了外在表演的灑脫感,這樣的彈奏法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因年幼者力弱而無音量;也不因年長者力衰而彈奏吃力。演奏時需要使用王沂甫規範過的硬琴竹,稱為改制琴竹,全長31公分,竹頭5公分,高0.8公分,竹頸4公分,竹身13公分,持口2公分,竹尾6公分,尾尖1公分。使用這樣的琴竹便能與持竹方法和彈奏方法相結合,在揚琴演奏技巧上即獲得了新的發展,給技巧的表現提供了先決條件。輪竹技法,也在這個基礎上得到發展,由於它是以力點在小臂的輪動,以小臂帶動腕子,腕子保持鬆弛,因而便於持久加速用力,且能獲得均勻細密的輪竹效果。
揚琴揚琴
顫竹與滑竹技法,是揚琴這一樂器的特色技法,是它區別於其它樂器,不擂同於其它樂器,充分表達個性特點的一項技法,也是其它樂器中絕無僅有的技法。王沂甫的顫竹與滑竹技法,是他八大技法中的經典,堪稱一大絕活。"顫竹,是琴竹頭顫動擊弦之意,這種技巧是以使用改制琴竹為基礎而產生的,它不同於震動琴竹產生的滾竹或叫竹雷,也不同於用琴竹桿觸弦產生的浪竹,它是以大指的壓力使琴竹頭顫動而獲得的"(摘自《揚琴八大技法教程及樂曲》),滑竹是在顫竹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王沂甫根據不同的表現形式和樂曲的內容需要,把顫竹分為:有頭有尾式;掐頭去尾式;有頭無尾式;無頭有尾式分別依照情況使用在樂曲中,很有特色.
點撥揉勾技法的繁榮特色
前面提到的彈輪顫滑技法,體現了王沂甫揚琴藝術的基礎特色,而八大技法的後四大技法,點撥揉勾,則豐富繁榮了揚琴演奏技法,打破了只用兩隻手持琴竹彈弦的局限,同時可以用手指去點弦,揉弦,勾弦,用琴竹尾去撥弦。拓寬了揚琴演奏技法的空間,豐富了揚琴的表現力。從而提升了揚琴這一民族樂器藝術欣賞品位。1935年他首創了揚琴用竹尾撥弦和滑撥技法,首次運用在古曲"汨羅江上",該技法錦上添花地表現了賽龍舟的熱烈場面。1958年王沂甫在研究借鑑其它彈撥樂器之後,推出了揚琴勾弦技法,以一曲由他自己創作命名為《春天》的揚琴獨奏,展示了勾弦技法,令音樂界耳目一新,隨後在全國演出並且獲獎。揉弦技法也隨著揚琴樂器的不斷改制中而不斷地進行了調整。在古曲《蘇武牧羊》(趙殿學傳譜、王沂甫整理)中運用得哀宛動人。
王沂甫著作王沂甫著作
點弦技法多樣化,除了頓音、泛音,還有鼓音、木音等等。古曲《將軍令》(王沂甫改編)中,恰到好處地運用了鼓音,描述了古時戰場將士們勇往直前的精神。又在《落花流水》(呂文成曲、王沂甫訂譜)里使用了木音,再現了流水擊石跌宕之聲。值得一提的是由他發現並創立了"單竹和音",即用一支琴竹可以彈奏一個純五度和弦或彈奏一個純四度和弦,"單竹和音"的出現,豐富了揚琴上的和弦效果在王沂甫改編的《金蛇狂舞》中得到運用和體現。這許多技法的創新出現,改變了揚琴單調的彈奏技法,突破了揚琴只能彈奏單音和兩個音的狹窄思維定勢,豐富了揚琴技法,突出體現了技法繁榮的特色。
巧用技法編創揚琴曲具有欣賞特色
王沂甫撰寫改編和創作的大量揚琴曲,從整體上看,練習曲樂曲的數量相當,各占一半。大量的為技法練習而編寫的練習曲,其特點曲調順暢,難中有易,易中寓難,好聽易記,令學習者在愉悅之中練奏,即能很快掌握技法。例如《揚琴八大技法教程及樂曲》中的《雙竹和音練習六》、《輪竹練習一》、《滑竹練習一》、《頓音練習二》等都具有這方面的特點。在揚琴樂曲的編創中,技法與作品的表現結合的很好,顯而易見使用技法相當得體,用到合適之處,恰到好處的用,無生搬硬套之嫌,更看不到玄技的痕跡。而是以嚴謹、細膩的態度,正確使用技法,以能夠幫助樂曲表達思想內容為主旨,貫穿"當用甲時,決不用乙"的技法使用原則,使得王沂甫編創的揚琴曲,旋律的表達更加生動形象。例如:尹自重曲、王沂甫訂譜的《風舞》,採用了顫滑竹技法,使樂曲歡快跳躍的情緒得到展現。《思春》(古曲王沂甫改編),全曲從始至終加入揉弦技法,加重渲染了樂曲傷感的情緒。用陝北民歌改編的《繡金匾》以揉弦技法和顫滑竹技法交替使用,使樂曲內容得到了完美表達,《繡金匾》本身旋律的歌唱性通過揚琴這件樂器,得到了進一步的彰顯,與此同時進一步提高了揚琴樂曲的藝術欣賞性。
相關圖書相關圖書
對音色的重視和重視音色表現的藝術特點
王沂甫對於揚琴音色是相當考究的,他所演奏的樂曲韻味濃郁頗有風采,究其原因,更多的來自於音色特質的美感。追求音色表現上的豐富,這是他的揚琴獨具韻味的來源。 從他最早使用過的兩排碼小揚琴,到樂器改制過程中的三排碼和四排碼揚琴,在他使用過程中,和所彈奏過的每一首樂曲,對音色都有很高的要求,傾注了大量的精力,探討音色並為音色的表現做出了更多的、甚至艱辛的努力。揚琴這件樂器和其它民族樂器一樣,機械功能都不強,不同於電聲樂器那樣自由變化音色,所以電聲樂器很難產生有特色的音樂家。因而探求揚琴音色,必然要加大人為的作用。為了規避金屬躁聲,選擇具有民族色彩的,那種自然透徹的溫潤音色,一方面對揚琴彈奏工具--琴竹的口面加墊進行試驗,選用了多種材質,反反覆覆,最後終以橡膠皮墊(採用腳踏車氣門芯更方便)的材質定位。另一方面,就是在總體彈技功力上的考究,如在彈弦功力上的考究,在輪竹功力上的考究,在顫竹、滑竹功力上的考究,都令他的揚琴音色熠熠生輝,體現了王沂甫先生所內涵的"音即一切"的音色觀。
重視音色的表現,在王沂甫揚琴曲譜中,也是很突出的一個方面。曲譜本身是不反映音色的,但是標註在或為使用在曲譜中的技法,卻是能夠使音色得以表現的。王沂甫先生在他編寫或改編的大量曲譜中,突出了音色表現的原則。點、撥、揉、勾八大技法中的四大技法,在曲譜中為音色的表現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使揚琴的音色表達在曲譜中得以先現完成。在實際演奏效果中,更以技法的豐富多變,籍以達到音色表現的目的,令揚琴這一樂器的獨立性音色特質,得到更完美的表現。
王沂甫已經形成的獨具韻味、溫潤優美的音色演奏藝術風格,除了具有綜上所述的幾個方面特色而外,還有著他個性的一個方面,那就是功力的錘鍊,有些藝術為什麼動人,那就是我的功力比你更深。成為音樂家、藝術家的人脫離不了這種質感,這樣一種功力。

個人成就

王沂甫獨具一格的揚琴演奏藝術風采,源於東北又不局限於東北,發展於西北又不局限於西北,在中國揚琴藝術界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在國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1969年他演奏的"繡荷包"就由美國布朗大學複製選入"世界音樂大全",並錄製成雷射唱片出版發行於歐美各地,他的有關藝術資料至今收藏在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
王沂甫在揚琴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中國揚琴藝術寶庫中的一筆財富,不僅為社會所用,為揚琴藝術發展繁榮所用,還需要得到更多的、致力於揚琴事業的專門家們潛心去研究,得以很好的傳承,獲得進一步發展是符合藝術發展規律的。
2000年陝西省教育廳,針對西安音樂學院民樂系、由專家教授組成的科研組,申報立項的《王沂甫揚琴演奏藝術研究》的科研課題,給予了高度重視和支持,批准立項,開展課題研究。這些方面的作為對中國揚琴藝術事業的發展都具有著重大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