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翼

王汝翼(1879—1960),號鷺洲,甘肅天水人。甘肅文高等學堂畢業。武昌首義後,參加秦州光復。歷任甘肅省第一屆議會議員、新疆省立師範學校校長、輪台等縣縣長、新疆駐南京辦事處副處長、國民政府行政院新疆建設計畫委員會委員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民革甘肅省委會委員。

基本介紹

  • 本名:王汝翼
  • 出生地:甘肅天水
  • 出生日期:1879年
  • 逝世日期:1960年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

人物簡介

擔任秦州臨時軍政府委員 宣傳革命安定人心

人物經歷

王汝翼出生在書香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幼時好讀經書,後入私塾學詩文,20歲開始接觸新學。因傾向新學,他負笈來到了蘭州。
1907年,28歲的王汝翼報考了甘肅武備學堂準備學習軍事,考錄時因文學才華出眾,遂保送至文高等學堂學習文理;因其品學兼優,成績優異,為師友所敬重。王汝翼在求學時,逐步理解和接受了西方國家的教育思想和理念。1910年,王汝翼從文高等學堂畢業後先回到秦州中學任教,繼而創辦並繼任隴南師範學校校長一職。
當時,中國民主革命浪潮風起雲湧,王汝翼深受秦州進步人士陳養源等人影響,傾心革命,主張民主共和。辛亥革命爆發,全國各省各地紛紛回響,義旗遍舉。1912年3月,黃鉞在天水秦州策動革命起義成功,成立了臨時軍政府,被公推為都督。王汝翼嚮往革命已久,於秦州起義當日即上街宣傳,倡導自治,被黃鉞任命為軍政府委員,分管教育,成為黃的得力助手。當時陝甘總督長庚企圖負隅頑抗,派兵急赴秦州,揚言攻城。王汝翼聞言,即刻向軍政府建言,派人四處宣傳革命意義和軍政府政策,安撫民心。同時,約年輕人及學生前往秦州各地,聚眾宣講,安定人心。王汝翼晝夜兼程前往隴南徽縣,路途歷經艱難險阻,一路布告民眾,宣傳革命道理,又與北伐入甘之四川革命軍聯絡,安撫當地回民,避免地方武裝衝突,並會晤了四川革命軍總司令李樹勛,共商大計。
1912年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王汝翼等革命黨人在天水籌組國民黨秦州支部,當年底被選為甘肅省第一屆省議會議員。在擔當省議會議員期間,王汝翼抨擊時弊,力主革新,提倡婦女識字,反對女子纏足。後來,王汝翼到甘肅省立第一中學任教。
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文告各省縣議會,篡改約法,實行專制,次年又策謀登基稱帝。在蘭州的王汝翼與王庚山商量,均示意強烈抗議,極力反對,袁黨隨即下令逮捕。王汝翼獲悉訊息後,連夜逃往甘肅永登,與聞訊從天水趕來的父親話別後,遠去新疆。
創辦新疆省立師範學校 因地制宜開展教育
王汝翼到新疆後,見到了自己在蘭州讀書時的恩師楊增新,被委任在省城迪化(今烏魯木齊)創辦新疆師範,就任主任教員,兼任省署及教育廳科員、科長。新疆地瘠民窮,文化基礎很落後,王汝翼積極籌劃新疆教育新政,提倡振興教育,他常對同仁說:邊疆長治久安,各民族應該一律平等,民族問題以互相容讓、諒解、和睦為貴。要達到這一目的,只有興辦教育。
從1916年開始,王汝翼擔任新疆省立師範學校校長一職。作為教育工作者,王汝翼不僅精通教育理論,又有實踐經驗,一人承擔起新疆師範學校教書治校的重任。他最大的貢獻,莫過於由他親自編寫的一整套新疆師範學校教材,這在新疆實屬首例。王汝翼強調我國數千年來國民蜷伏於專制政體下,對法律和經濟知識最為缺乏,故特加設法律經濟等科目的教學;國文科則要掌握語言、文字、文章的靈活套用,“以啟發其知識、涵養其德性為實質”,“自立理解其內容,以養成今後獨立讀書寫作能力”;數學科“應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度量衡、貨幣制度、郵政電報、租稅公司、保險制度及買賣借貸之通例等,這是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則特別講究授課方法”。這些新編教材全部採用白話文編寫。教材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新疆師範學校教學水準,培養出了一代代有志青年,王汝翼儼然成為當地教育界的旗手。
為了改變新疆教育落後的局面,王汝翼還作過許多努力,採取過許多有效措施。最主要的是講求學生負擔不應過重,繼而採用民國教育部訂頒的“半日學校規程”辦學,具體體現在國民國小每周上課6天,以一、三、五授5學時,二、四、六授4學時為宜,間授課時數不宜過繁。在施教方法上,王汝翼根據“海爾巴脫理論”,提出了“預備、提示、比較、總括、套用五段教學法”(總括、套用也可併入比較,簡化為“三段教學法”)。在分段教學法之後,王汝翼還特彆強調教案的重要性,把教案又分成精案和概案二種,要求均應按“五段教學法”或“三段教學法”來編制,“精案要精密詳記教學方法,概案可只記教學的梗概”。並於實際教學中規定,“國民國小教師,一定要養成於每周四,將下一周的教案送至校長檢閱的良好習慣”。為了衡量教學水平,在教材選擇上也做了相應的要求:“宜采其最有益於吾人實際生活者,不可偏於一方面,蓋學者將來之地位、職業在兒童時未可預知,故教材宜擇其有益於普通之國民者,不宜偏於某職業也。”
1915年7月,北京教育部曾頒布國民國小校令,規定兒童自滿6周歲至14歲為學齡期。然而“新疆風氣晚開,兒童入學年齡往往推遲到十歲左右,年齡稍大,家境又多貧窮,暫難層遞升學,而每於國民學校畢業後,多數改習他業”。王汝翼適時將學制調整為:國民國小學制四年,課程定為:修身、國文、算數、手工、國畫、唱歌、家事;高等國小學制三年,課程定為:修身、國文、算數、地理、理科、國畫、外國語等。前後相加一共七年,若從十歲入學起算,待十七歲畢業時即可獲得實際生活中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為日後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民國時期,新疆中國小教育逐步走上了正軌,迪化市市民盼望孩子上學讀書已蔚然成風。這與王汝翼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
主持新疆地方政務 維護民族安定團結
1923年夏,王汝翼被楊增新派往新疆輪台出任縣長,兼理司法。王汝翼上任後,引導各族人民開墾溝渠,增收黍粟,建橋開路,減輕稅賦,發展農牧業。他著力加強漢、維、哈民族相互團結,互尊互敬,合力維護一方治安。他清廉持節,有訴訟給予評判,有盜匪給予懲治,在當地民間口碑甚好。
1924年,王汝翼又調任焉耆縣出任縣長。他努力率領民眾修建縣城,安撫民眾。在《焉耆縣誌》上,還記載著王汝翼民國時期的一段佳話:“民國14年,王汝翼任焉耆縣長時,焉耆鎮只有一街、二街,居民大多居住在這一帶,其他地方甚為荒涼,隨著城鎮人口的增多,一街、二街顯得擁擠,居民常與鄰家為房界發生糾紛、訴訟,使王縣長非常煩惱。為長遠計,王縣長決意拓廣城域,改變居民擁擠在一街、二街的狀況。他召集士紳、富戶到縣衙商討此事,決定在二街東邊拉一條新街。他怕人們嫌此地荒涼,便張貼出告示,言稱凡新遷至焉耆的住戶無宅基地的一律在新街劃給宅基地,原居一街、二街宅院的住戶願遷移至新街的,均按自己申報的宅基地數目劃給地皮,現在不遷的,以後如為宅基地事發生糾紛和訴訟,一概不予受理,如受理將給予嚴責重罰。此告示一出,新、老住戶紛紛申報要新街的宅基地。王縣長讓屬下按申報次序排號,親自率縣署人員到新街,當著申報戶的面,按其報請的鋪面、宅院的數量劃地標界,申報戶向縣衙交納少量的銀錢。以後,人們剷除荒草,興建起鋪面、住房,新街初具規模,以後住戶逐年增多,一掃昔日的荒涼景象。”焉耆人呼其為“王青天”。離任時,焉耆百姓出門相送,焚香祝願,並在新街立碑銘刻其政績。
1926年,王汝翼在迪化主辦省俄文法政專門學校和省立中學。1928年,赴新疆塔城任縣長,妥善處理中蘇關係,推進了兩邊經貿發展。1929年,南京政府向全國各省徵調一名深孚眾望、諳熟民情的官員到南京政府出任文官處參事,金樹仁即褒薦王汝翼出任此職,從此王汝翼就沒再回過新疆。1930年,王汝翼又以新疆教育界代表身份出席南京國民政府召開的“國民會議”,成為“國大代表”,後被任命為新疆駐南京辦事處副處長。
新中國成立後,王汝翼加入民革,曾任民革甘肅省委會委員。
(孫 遜)
主要參考文獻:
《甘肅文史資料選輯》第11輯,甘肅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丁力《民國時期新疆教育先驅王汝翼》,《新疆社會科學》,2009年 第5期。
採訪人物:
王汝翼之子王培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